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8篇 |
免费 | 9篇 |
国内免费 | 17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5篇 |
农学 | 45篇 |
基础科学 | 3篇 |
27篇 | |
综合类 | 79篇 |
农作物 | 22篇 |
水产渔业 | 4篇 |
畜牧兽医 | 42篇 |
园艺 | 15篇 |
植物保护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12篇 |
2019年 | 12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12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13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18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23篇 |
2008年 | 20篇 |
2007年 | 17篇 |
2006年 | 12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芥蓝的丰产性状是育种的重要目标性状,由于控制芥蓝的产量性状均为数量性状,常规育种进展缓慢,基因定位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可提高选择效率。本研究利用2个产量差异大的芥蓝自交不亲和系冬强♀(产量高)与Lb07M(产量低)为亲本,构建F2分离群体,F2自交获得F2 ∶ 3家系,对产量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分析。对F2 ∶ 3家系中单株重、单薹重、株高、薹高、叶长、叶宽、薹粗进行了调查,利用已构建首张芥蓝变种内的SSR和SRAP遗传图谱,结合田间性状调查数据,用QTLNetwork2.0软件通过混合线性复合区间作图法(MCIM)对7个产量性状进行了QTL分析。在10个连锁群中共定位了8个QTL位点,其中控制单薹重、单株重、株高、叶宽的QTL各1个,分别解释表型变异的18.4%,17.8%,19.1%,15.1%;控制主薹高和叶长的QTL各为2个,共解释表型变异的23.8%、22.1%。芥蓝产量性状的QTL定位结果可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高产品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2.
为了解近年来河南省小麦审定品种育种特点及表型性状演变情况,分析了2001-2020年河南省审定的555个小麦品种的育种特点,统计了其中425个水地组品种的12个农艺和品质性状,并对其演变情况和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品种审定数量加速上升,企业已成为小麦育种的主导力量;2001-2005审定品种60个,2006-2010年审定76个,2011-2015年审定95个,2016-2020年审定324个。品种选育仍以品种间杂交为主,占比90.99%;种质资源利用集中、品种同质化严重。亲本资源集中在周麦16(87次)、矮抗58(76次)、周麦22(59次)、豫麦21(35次)等种质上。企业选育品种数由2001-2015年间的86个上升至2016-2020年间的202个,占同期科研机构育成品种数比例由54.7%上升至185%。(2)品种单产增长,穗粒数增加,千粒重提高,生育期延长。半冬性、弱春性小麦品种的均产分别为7 932.4 kg·hm-2、7 488.6 kg·hm-2。半冬性品种单产增加了610 kg·hm-2,穗粒数增加3粒,千粒重提高4.7 g,生育期延长3.3 d;弱春性品种单产增加672.8 kg·hm-2,穗粒数增加3.4粒,千粒重提高1.7 g,生育期延长5 d。(3)品质改良取得进展,半冬性、弱春性品种的稳定时间分别上升了2.6 min、0.7 min。审定品种以中筋为主,中强筋(含强筋)较少,弱筋最少;单一指标达标品种多,综合指标达标品种少,品质结构不平衡。(4)河南省小麦育种宜选择高生物产量(株高80~85 cm)、适宜群体(550~660万穗·hm-2)、高结实率(穗粒数35~40粒)、高千粒重 (≥45 g)的中大穗品种,需重点改良蛋白质质量,促进各品质性状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3.
中国河北省和日本东北部天然野生大豆群体性状调查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我国河北省18个天然野生大豆群体461份样本和日本东北部41个天然群体1447份样本,调查比较了河北省和日本东北部野生豆天然群体的百粒重、种皮色、花色和胰蛋白酶抑制剂蛋白电泳形态等性状的表型组成。河北天然群体的KTI蛋白形态Tia频率是85.5%,Tib频率为14.5%;60%以上的群体是Tia和Tib混合群体。河北东北部群体都是混合群体,白洋淀湖区群体是Tia单态的。表型多样性值显示河北东北部平原和西南半山区有较高的多样性。日本东北部天然群体KTI有96.5%Tia和3.5%Tib频率,22%的群体是Tia和Tib混合群体,群体形态组成单一,形态多样性值低于我国河北省群体。 相似文献
34.
旨在评价不同生态区大豆种质资源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为亲本选择和品种改良提供科学依据。以1 580份来源于国外和中国北方、黄淮海、南方生态区的大豆种质资源为对象,分析21个形态描述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并对13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及其相关性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1个描述型性状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平均值在国外、中国北方、黄淮海、南方及总资源群体中分别为0.345 9、0.347 1、0.345 9、 0.322 4、0.357 7,荚色Simpson多样性指数最大,叶色Simpson多样性指最小。底荚高度、有效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株高、百粒质量、单株粒质量的遗传变异系数均大于30%,初花时间、主茎节数、茎粗、荚长、荚宽的遗传变异系数为20%~10%,生育时间的遗传变异系数小于10%。13个数量性状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平均值在国外、中国北方、黄淮海、南方及总资源群体中分别为0.813 6、0.831 1、0.825 9、0.836 9、0.826 5,说明该批大豆种质资源多样性丰富。相关分析表明,单株粒质量与其他12个重要农艺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发现百粒质量、单株粒数对单株粒质量的正向效应最大,其次为茎粗、单株荚数,而荚宽、株高、初花时间有负向效应。本研究揭示了该批大豆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遗传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以大豆单株产量构成性状为综合指标,结合生育时间表现,筛选出30份高产特异大豆种质,为合理选择亲本形成优势性状互补以进行大豆高产品种改良和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5.
[目的]建立猪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MoDC)体外培养模型.[方法]从猪外周新鲜血液中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通过贴壁法获得树突状细胞前体细胞,采用重组猪的集落共刺激因子(rpGM-SCF)和重组猪的白细胞介素4(rpIL-4)双因子诱导及脂多糖(LPS)刺激成熟法,收集不同时间段的细胞,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态,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表面分子表达率及其对FITC-dextran的吞噬能力,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细胞对同种异体T细胞的刺激能力.[结果]经体外诱导的DC具有典型的树突状形态;LPS刺激的DC表型分子CDla、CD80、CD86、SLAⅡ、CD172a与LPS未刺激的DC有明显增高,其吞噬能力有所下降,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能力有所增强.[结论]该试验成功建立了猪MoDC的体外诱导培养方法,为进一步研究猪MoDC在机体免疫调节和抗病毒感染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6.
利用籽粒大小差异较大的2个苦荞品种的杂交后代开展了与产量具有密切关系的粒形相关性状的遗传规律及其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F2和F3群体的粒长、粒宽、长宽比和千粒重表现值范围都超过亲本的表现值,并且粒长、粒宽和长宽比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0%,千粒重的变异系数大于10%。另外,粒长、粒宽、长宽比和千粒重的加性方差均大于显性方差,广义遗传率在F2和F3代中分别为0.77~0.82和0.82~0.85,固定遗传率都达到0.80以上。粒形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粒长、粒宽和千粒重相互间都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粒宽和千粒重,粒长和长宽比的遗传相关系数较大。以上结果表明,具有较高遗传率的粒形相关性状可以在后代早期进行选择,但由于这些性状是数量性状而且受多个基因的控制,因此建议继续繁殖后代到基因型稳定,同时考虑性状间的相关性选拔最为有效。 相似文献
37.
为正确规范农村2类经济组织的财务核算,对财政部出台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2种会计制度使用情况及会计核算原则不同;分析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损益这5类会计对象要素核算方面规定的异同及其原因。结果表明,2种会计制度都体现了简化、明晰的原则,由于村集体会计制度还适用于代行管理职责的村民委员会,更体现了共益性;而合作社会计制度是在村集体会计制度的基础上,结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更体现了合作、盈利的要求。 相似文献
38.
为研究陇南市不同种植地对不同品种油橄榄果实生长的影响,对陇南市武都区种植的莱星、鄂植8号、奇迹、皮削利等4个油橄榄品种,分别在其果实生长的受精和坐果期、种子生长期、果核变硬期、中果皮形成期和果实成熟期比较判断果实表型性状,分析果实生长期间含水率和含油率的变化,以探明不同油橄榄品种的适宜栽培区,为优化陇南地区油橄榄种植资源配置提供支持。结果表明,在陇南市武都区锦屏村和稻畦村种植的不同品种油橄榄果实外观均呈长圆形,且锦屏村种植的莱星油橄榄果实百粒鲜质量和含油率均高于稻畦村,中果皮形成期百粒鲜质量和含油率分别高于稻畦村34.82%和72.53%。稻畦村种植的鄂植8号油橄榄果实百粒鲜质量在果实生长前期低于锦屏村,生长后期则高于锦屏村,中果皮形成期稻畦村油橄榄果实百粒鲜质量高于锦屏村26.00%。锦屏村种植的鄂植8号油橄榄果实含油率均高于稻畦村,果实成熟期含油率高于稻畦村84.48%。锦屏村种植的奇迹油橄榄果实百粒鲜质量和含油率均高于稻畦村,果核变硬期百粒鲜质量高于稻畦村36.00%,果实成熟期的含油率高于稻畦村53.71%。锦屏村种植的皮削利油橄榄果实含油率高于稻畦村,中果皮形成期的含油率高于稻畦村76.13%。由此可知,锦屏村种植的油橄榄莱星、奇迹均优于稻畦村,且果实用途偏向于油用,油橄榄鄂植8号和皮削利作为油果兼用型果实,在锦屏村和稻畦村均可种植。且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39.
Dolores Uribe-Salas Cuauhtémoc Sáenz-Romero Antonio González-Rodríguez Oswaldo Téllez-Valdéz Ken Oyama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08
Quercus rugosa Nee (section Quercus) has a distribution from the southern United States to Honduras. This study characterized leaf variation across the whole distribution of the species in Mexico. Ten foliar morphometric characters were scored in each of 241 individuals from 25 localities. A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resolved four principal components (PCs) that explained 76.4% of the total variation. A nested analysis of variance reveal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populations (29.2% average contribution to total variance for the four PCs) and among-trees within populations (39.2%), while 31.6% was due to intra-individual variation. For the first PC (related to leaf size), 52.1% resulted from among population differences. This variation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latitude (r = −0.86; P < 0.0001), indicating a steep clinal reduction in leaf size from south to north. 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 and an annual aridity index also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nd increased with latitude, respectively.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morphological cline is the result of plastic and/or adaptive responses to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indicative of further ecophysiological latitudinal differences among Q. rugosa populations. Additionally, we estimated the magnitude of the 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populations for the first PC and translated it into a delineation of six latitudinal zones (each with a width of 2°30′), to be considered as preliminary zones for the movement of Q. rugosa seeds with management and conservation purposes, including management in response to global warming. 相似文献
40.
【目的】利用简单重复序列标记(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和目标起始密码子多态性(start codon targeted polymorphism,SCoT)标记和表型性状分析探究香水柠檬×白花柠檬群体子代遗传多样性,为后续柠檬遗传连锁图谱构建、数量性状座位(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定位及遗传育种提供参考。【方法】对香水柠檬×白花柠檬群体子代的叶、花和果等15个表型性状进行观测描述,并结合SSR和SCoT标记,通过遗传多样性参数、相关性分析和非加权组平均法(unweighted pair-group method with arithmetic means,UPGMA)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香水柠檬×白花柠檬群体子代表型性状遗传变异丰富,变异系数为9.76%~45.37%,其中单果质量变异系数最大;叶形指数、果形指数、单果质量等13个性状在杂种后代中符合数量性状遗传特点,各性状中均存在一定比例超亲个体;嫩叶色和花色性状分离广泛;叶、花和果实之间存在多对性状呈极显著或显著相关。20对SSR标记扩增出57个等位基因位点,多态性为100%;11个SCoT标记共检测到49个等位基因位点,多态性位点35个,占71.43%。基于SSR和SCoT标记得到的基因多样性指数均值分别为0.460 9和0.158 3,这2个标记在杂种群体间的Nei’s遗传距离均值分别为0.247 7和0.176 2;聚类结果显示,在遗传距离小于0.1时,2个标记均表现出较少杂种后代与亲本聚为一组,单株间变异丰富;Mantel检验显示,SSR和SCoT标记在杂种群体的遗传距离相关性不显著(r=0.302 1,p=1.000)。【结论】香水柠檬×白花柠檬群体子代表型性状分离广泛,杂种群体内存在一定的基因重组,遗传多样性丰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