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95篇
  免费   1955篇
  国内免费   1705篇
林业   2275篇
农学   1650篇
基础科学   1363篇
  3183篇
综合类   9290篇
农作物   1318篇
水产渔业   1481篇
畜牧兽医   2748篇
园艺   716篇
植物保护   931篇
  2025年   2篇
  2024年   394篇
  2023年   441篇
  2022年   591篇
  2021年   733篇
  2020年   748篇
  2019年   865篇
  2018年   520篇
  2017年   971篇
  2016年   1131篇
  2015年   987篇
  2014年   1247篇
  2013年   1266篇
  2012年   1702篇
  2011年   1744篇
  2010年   1384篇
  2009年   1357篇
  2008年   1152篇
  2007年   1244篇
  2006年   1031篇
  2005年   825篇
  2004年   631篇
  2003年   554篇
  2002年   395篇
  2001年   398篇
  2000年   337篇
  1999年   328篇
  1998年   287篇
  1997年   245篇
  1996年   216篇
  1995年   230篇
  1994年   208篇
  1993年   202篇
  1992年   141篇
  1991年   123篇
  1990年   97篇
  1989年   77篇
  1988年   56篇
  1987年   43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7篇
  1982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3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于2008年4月13—16日,对4尾人工养殖初次性成熟的雌性达氏鳇Huso dauricus进行人工繁殖试验。结果表明:有2尾达氏鳇成功产卵,2尾达氏鳇没有产卵,产卵率为50%;共采集卵19.5 kg,其中对8 kg卵(24万粒)进行授精,受精率为83.3%,孵化率为85.2%,共出鱼苗17.2万尾。通过对没有产卵的2尾达氏鳇解剖发现,达氏鳇卵巢中均有部分不同程度的退化卵。  相似文献   
102.
徐现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7):9298-9300,9328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依据河南豫北地区4市的体育人口相关数据,分析了河南省豫北地区农村居民体育消费现状,探讨了影响河南省豫北地区农村体育消费的因素,提出了强化农村居民体育健康意识、加强与北地区农村体育环境建设、提倡地域消费平民化等促进河南省豫北地区农村居民体育消费的对策,以期为带动河南省农村体育消费水平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3.
在陕西渭北旱塬进行了连续三年定点小麦田间试验,通过栽培模式、氮肥水平、种植密度三因素的不同处理,研究多因素小麦栽培优化组合.结果表明:采用垄沟、覆膜、秸杆覆盖栽培模式对小麦穗数不产生影响;施用氮肥能极显著地影响小麦穗数,在施纯氮0~240 kg/hm2范围内,每增减纯氮1 kg,增减穗数4 288;增加播量,极明显地提高小麦穗数;不同的栽培模式、氮肥用量和小麦种植密度对小麦的穗粒数不产生影响;覆膜栽培与垄沟栽培之间千粒重差异显著,种植密度对小麦千粒重在不同的条件下影响明显,覆膜栽培条件下,高氮肥水平,低密度(播种量180 kg/hm2)的千粒重大于高密度(播种量225 kg/hm2),垄沟模式下,高氮水平(施纯氮240 kg/hm2)与中氮水平(施纯氮120 kg/hm2)之间差异不显著,但与不施氮肥相比,千粒重明显提高,秸秆覆盖模式下,高密度(播种量225 kg/hm2)与不施氮、高氮水平组合的平均千粒重最低,两者差异不显著,但与其它各组合差异显著.正常降水年份,旱地小麦采用一定的农业栽培模式,能够显著影响小麦的产量,尤其是覆膜下,产量显著高于对照;降水量多的年份,采用垄沟模式及秸秆覆盖模式对小麦产量甚至产生负效应.施用氮肥对小麦产量有极显著影响,在施纯氮0~240 kg/hm2范围内,每增减纯氮1 kg,增减籽粒产量5.7 kg;种植密度对小麦籽粒产量与生物产量的影响显著,秸秆覆盖栽培和常规栽培(对照)模式下籽粒产量差异显著,产量排列次序都为高密度(播种量225 kg/hm2)大于低密度(播种量180 kg/hm2),低氮和不施氮时,增加密度,可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04.
盐碱胁迫下羊草种子的萌发特性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周婵  杨允菲 《草业科学》2004,21(7):34-36
时羊草Leymus chinensis种子在NaCl,Na2CO3和混合盐胁迫下的发芽率进行测定.在NaCl 12.5~600mmol/L,Na2CO312.5~150 mmol/L和混合盐37.5~250 mmol/L条件下羊草的发芽率均高于对照,在NaCl,Na2CO3浓度为1 2.5 mmol/L,混合盐75 mmol/L时发芽率最高,并且NaCl胁迫下的发芽率高于Na2CO3和混合盐,表明适宜的盐碱能促进种子发芽,中性盐更有助于促进种子发芽.方差分析表明羊草种子在3种胁迫下的发芽响应已产生分化,发芽率的变异系数为64.190 5%~66.625 5%.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羊草种子具有生态可塑性.  相似文献   
105.
渠井用水比例对土壤脱盐与地下水化学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研究华北典型井渠结合灌区不同用水模式对区域土壤盐分分布、根层土壤脱盐、地下水化学特征的影响,探讨华北井渠结合灌区适宜的渠井用水比例。【方法】2013—2015年在人民胜利渠灌区选择西三干渠控制范围为典型区域,监测控制范围内降水量、地表水灌溉量、地下水灌溉量、0—100 cm土层土壤含盐量、地下水矿化度,分析不同用水模式对根层土壤盐分洗脱、地下水化学特征的影响。【结果】2013—2015年一支渠、二支渠、三支渠渠井用水比例分别介于0.72—1.03、2.50—2.63、0.65—1.26之间;2013—2015年冬小麦苗期,不同用水模式下0—100 cm土层土壤盐分垂向分布均表现为上高、中低、下高,尤其是0—20 cm土层土壤盐分表聚明显;2013—2015年冬小麦苗期一支渠控制范围内0—20 cm根层土壤盐分均值大于0.32 mS·cm~(-1)面积分别占到控制范围的60.38%、25.99%、41.16%,二支渠控制范围内0—20 cm根层土壤盐分均值大于0.32 mS·cm~(-1)面积分别占到控制范围的59.61%、0.94%、8.81%,三支渠控制范围内0—20 cm根层土壤盐分均值大于0.32 m S·cm~(-1)面积分别占到控制范围的84.40%、41.87%、52.49%,表明渠井用水比例与支渠控制范围内表层土壤含盐量大于0.32mS·cm~(-1)的面积呈负相关;对比2013年同期,2014年典型区内0—20 cm土壤脱盐率介于15.61%—25.85%,2015年典型区内0—20 cm土壤脱盐率介于13.33%—23.15%;不同渠井用水比例典型区域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均表现为:地下水中阳离子由枯水期钙钠型转化为平水期的钠钙型,平水期地下水水文化学相具有强烈的碱化趋势,特别是平水期二支渠地下水溶解性总固体增幅分别为一支渠、三支渠的1.23、3.48倍,表明较大渠井用水比例地表水灌溉驱动了根层土壤脱盐,增加了地下水中可溶性盐分浓度;对比2014年平水期,2015年同期一支渠、二支渠和三支渠控制范围地下水钠吸附比分别降低了23.58%、36.82%和55.47%,且区域地下水钠吸附比均低于18分级值。【结论】综合2013—2015年0—100 cm土层土壤脱盐率、地下水化学特征变化,在华北典型井渠结合灌区采用较大的渠井用水比例可以促进耕层土壤的脱盐、抑制土壤盐分表聚,同时短期内改善地下水环境。  相似文献   
106.
为探明有机肥与生物炭对旱地作物种植及环境效应的影响,利用田间小区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有机无机肥配施及添加生物炭对土壤养分变化、小白菜产量和品质以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施纯化肥处理相比,有机无机肥配施并添加生物炭的土壤全氮、碱解氮、全钾、速效钾、速效磷、有机质分别提高0.52%、1.46%、0.44%、19.65%、1.58%、30.31%;氮、磷肥利用率分别提高了195.35%、307.3%。小白菜体内可溶性糖和氨基酸含量分别提高15.42%、26.24%;增产74.37%。有机无机肥配施且添加生物炭处理能有效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促进小白菜地上部氮磷养分累积,提高小白菜产量,改善小白菜品质。  相似文献   
107.
不同灌水量对枸杞土壤水分动态及蒸散耗水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调节土壤水分状况,根据枸杞生育期内土壤水分的变化特点,利用时域反射仪,在非称重式蒸渗仪(测坑)中研究不同灌水量下枸杞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和耗水规律。结果表明:灌水是影响枸杞园内土壤水分变化重要因素,土壤水分的消耗主要依靠灌水来补充;枸杞耗水量显著受土壤水分的影响,土壤越湿润,耗水量也越大;受温度和枸杞生长的影响,不同水分条件下枸杞月耗水高峰在5-9月,最高月耗水量在7月;最高旬耗水量分别在5月下旬、6月中旬和7月下旬;阶段耗水量的趋势均表现为:盛果期>盛花期>营养生长期>秋果生长期>秋果采收期。  相似文献   
108.
Seed presoaking improves wheat germination under marginal moisture conditions. The duration of seed presoaking was studied at The University of Arid Agriculture, Rawalpindi, using 10 wheat varieties. Seed presoaking beyond 12 h does not improve germination further, and beyond 21 h, germination rate is drastically reduced.  相似文献   
109.
Strawberries (Fragaria × ananassa Duch.) were coated either with chitosan (1, 1.5, and 2% solution, w/v) or aloe vera (AV) gel and the coatings were air dried. Coated strawberries were put in a polypropylene box and stored in refrigerator (6 ± 1°C and 50 ± 5% relative humidity. The success of coating in retaining the postharvest quality of the strawberries was evaluated by determining respiration rate, firmness, weight loss, external colour change, ascorbic acid content, total soluble solids, acidity, pH, microbial decay and sensory quality. The incidence of microbial rot started on day-6 in uncoated and 1% chitosan coated strawberries. Strawberries coated with 1.5 and 2% chitosan were affected by microbial decay on day-9 of storage. On the other hand, rot incidence was initiated in AV gel coated strawberries on day-15 of storage. Aloe vera gel or chitosan coating reduced respiration rate, weight loss, and microbial decay and preserved firmness, ascorbic acid content, and other quality parameters, thus delaying ripening and the progress of fruit decay due to senescence or microbial attack. Furthermore, AV gel delayed the changes in external colour and retained all other postharvest quality of strawberries compared to chitosan coated or uncoated ones throughout the storage.  相似文献   
110.
为探求循环曝气地下滴灌对温室番茄土壤水分及耗水特性的影响规律,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不同滴灌带埋深、曝气水平及灌水量对温室番茄土壤含水率、耗水量、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整个生育期内番茄耗水量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曝气处理番茄耗水量显著高于不曝气处理.相比于不曝气处理,曝气滴灌处理番茄产量提高10%.15 cm滴灌带埋深、溶氧值30 mg/L以及KP为0.75灌水量处理的番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64 951.3 kg/hm2和23.26 kg/(hm2·mm).结果表明,曝气处理对番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曝气对于土壤含水率有一定影响,且曝气处理有助于番茄对水分的吸收.滴灌带埋深和灌水量交互作用对番茄产量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滴灌带埋深和曝气量交互作用对番茄产量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灌水量与滴灌带埋深、灌水量与曝气水平交互作用分别对番茄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