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83篇
  免费   358篇
  国内免费   509篇
林业   635篇
农学   568篇
基础科学   106篇
  871篇
综合类   3123篇
农作物   578篇
水产渔业   239篇
畜牧兽医   601篇
园艺   390篇
植物保护   139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63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94篇
  2021年   121篇
  2020年   111篇
  2019年   107篇
  2018年   91篇
  2017年   158篇
  2016年   204篇
  2015年   183篇
  2014年   265篇
  2013年   290篇
  2012年   360篇
  2011年   408篇
  2010年   380篇
  2009年   426篇
  2008年   401篇
  2007年   470篇
  2006年   497篇
  2005年   383篇
  2004年   300篇
  2003年   260篇
  2002年   219篇
  2001年   184篇
  2000年   165篇
  1999年   130篇
  1998年   110篇
  1997年   115篇
  1996年   115篇
  1995年   86篇
  1994年   85篇
  1993年   82篇
  1992年   69篇
  1991年   76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50篇
  1988年   37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闽西常绿阔叶林群落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群落生态学的方法对闽西常绿阔叶林植被的1.6 hm2样地调查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构成闽西常绿阔叶林群落的优势科是樟科、壳斗科、木兰科、紫金牛科和山茶科等;闽西常绿阔叶林群落的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热带、亚热带地理性质;闽西常绿阔叶林群落的建群树种多,且部分不同的建群种间可组合构成不同的群丛,群落类型呈现多样化;闽西常绿阔叶林群落的外貌以单叶、革质、全缘和中小型叶为主的常绿中、小高位芽植物组成为特征;闽西常绿阔叶林群落植物在物种组成数量、科属分布区类型和生活型谱以及叶的性质特征等方面具有中亚热带南部向南亚热带过渡的特点。  相似文献   
82.
周德宝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4):11405-11407
综述了突变体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转录组和蛋白质组技术在研究植物种子萌发的分子调控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3.
非洲菊保护地无土栽培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洲菊为世界五大切花之一,全球栽培面积逐年扩大。阐述了非洲菊无土栽培中栽培基质、营养液配方2大因素对非洲菊生长发育、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以期为非洲菊的标准化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4.
多效唑施用量与时期对辣椒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多效唑施用量和施用时期对辣椒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对遵椒2号进行了多效唑施用试验.结果表明,在4叶期和初花期各施用1次及初花期施用1次不同浓度多效唑,辣椒苗均表现叶色变深,株高降低,绿叶片增多,根茎增粗,苗壮;田间株高降低,第1节高变矮,根茎变粗.单株挂果数增加,单果变重,千粒重增大;增产2%~20.14%,施药与不施药对辣椒产量均有明显影响,但与施药次数差异不明显,处理浓度以250mg/kg效果最好;辣椒抗倒伏性强.施用浓度以250mg/kg效果最佳.在辣椒4叶期和初花期各施多效唑1次与初花期仅施多效唑1次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85.
以水稻中早39为材料,采用免耕半固态直播(破胸稻种与稀泥以一定比例混合,播种在免耕的稻田里,NS),以传统直播为对照(CK),通过测定单株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分蘖动态变化、SPAD值和叶绿素含量等,研究免耕半固态直播对水稻生长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三叶期和分蘖期,2个处理的单株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孕穗期和齐穗期NS处理的单株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分别为7.84、14.45 g,与CK相比,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NS处理的单株分蘖数为2.67,CK处理的单株分蘖数为2.56,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抽穗期,NS处理植株的倒二叶SPAD值达到最大,为46.90,与CK比较,差异极显著;9月9日,NS处理植株的剑叶SPAD值、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均出现最大值,SPAD值为45.96,叶绿素a和叶绿素b分别为6.38、2.24 mg/L;NS和CK处理的产量分别为7.31、6.94 t/hm2,差异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86.
采用原位室内培养的方法,研究绿肥籽粒苋腐解过程中氮、钾释放规律,并分析不同粉碎程度对籽粒苋腐解过程中氮、钾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籽粒苋还田腐解前15 d,是氮、钾的快速释放期;经过34 d腐解,籽粒苋茎秆氮、钾的养分累积释放率分别达到72.8%和94.2%,其中籽粒苋释放的氮素对土壤无机氮的最大表观贡献率为12.0%,钾素对土壤有效钾的最大表观贡献率为69.8%。不同粉碎程度处理的籽粒苋茎秆还田后,土壤中氮、钾含量变化有差异,土壤铵态氮含量和速效钾含量为T3(添加粒径为5 cm±0.5 cm的籽粒苋茎秆)> T2(添加粒径为3 cm±0.5 cm的籽粒苋茎秆)> T1(添加粒径<2 mm的籽粒苋茎秆),土壤无机氮含量为T1> T2> T3,土壤缓效钾含量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由此表明,籽粒苋腐解释放的氮素对土壤无机氮的表观贡献率远小于钾素对土壤有效钾的表观贡献率,籽粒苋粉碎程度越细越有利于土壤无机氮含量的提升,而粉碎程度越粗越利于土壤速效钾含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87.
为探索木薯品种北移至湖北恩施市的适应性,以南植199(NZ199)、华南205(SC205)、华南9(SC9)、GC49、桂木薯2号(G2)、桂木薯3号(G3)6个木薯品种为研究对象,以主产区广西南宁市隆安县为对照区,以湖北恩施州恩施市为北移试种区,研究了2019—2020年6个木薯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特性差异。结果表明:①北移试种区的株高和茎径显著低于对照区,降低幅度分别为43.80%~55.06%、11.04%~36.39%;②北移试种区的鲜薯产量显著低于对照区,降幅为21.64%~44.02%,其中以G3下降幅度最小,为21.64%,G2次之,为24.35%;③北移试种区的鲜薯淀粉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区,增幅为10.20%~21.16%,G3最高21.16%,GC49次之19.43%;④北移试种区淀粉产量最高的为G3,G2、GC49次之,G3与对照区无显著差异。综合2年试验结果,G2、G3在北移试种区的植株整体性状较好,鲜薯产量、淀粉产量也较高,可以在湖北恩施市推广;GC49表现中等,可以继续进行试种。  相似文献   
88.
气象灾害对早稻生长发育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象灾害是影响早稻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以长沙地区(2012~2014年)为例,结合田间试验和气象站观测数据探讨气象灾害对早稻生长发育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时段发生的气象灾害有春季返青拔节时的阴雨寡照天气;夏季抽穗—成熟阶段的高温热害和干热风。受返青拔节期阴雨寡照影响,早稻植株密度和叶面积指数都降低。抽穗—成熟期的高温热害和干热风减缓了作物灌浆速度,降低了千粒重,但这些气象灾害对植株高度没有显著影响。长沙早稻种植应特别注意营养阶段的阴雨寡照和生殖阶段的高温热害,尤其是前者对最终产量影响更明显。  相似文献   
89.
选取了赣无系列19个油茶品系为研究对象,对其株高、地径、东西冠幅、南北冠幅、叶长、叶宽、叶长宽比、叶面积等8个生长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赣无系列19个油茶品系间与品系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表型变异。叶片性状重复力高于树体性状,各性状重复力依次为叶宽(0.95)、叶面积(0.95)、叶长(0.93)、叶长宽比(0.88)、东西冠幅(0.85)、南北冠幅(0.83)、株高(0.69)和地径(0.56);各生长性状变异系数依次为东西冠幅(26.84%)、南北冠幅(26.81%)、叶面积(15.50%)、叶长宽比(15.49%)、地径(12.56%)、株高(11.03%)、叶宽(10.69%)及叶长(7.12%);通过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赣无11、赣无1、赣无2和赣8四个品系多项生长性状与其他品系相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进一步采用主成分分析对19个油茶品系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赣无11、赣无1、赣无16、赣8、赣无2以及赣447品系相对较优,赣无15、赣190、赣抚20和赣石84-3品系次之;通过聚类分析将这19个油茶品系分为5个大类,聚类分析结果与主成分分析结果相似。综合来看,所调查油茶品系的生长性状变异幅度较大,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本研究结果可为油茶种质资源收集和良种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0.
采用微生物平皿培养和化学分析法,在鲁西南地区选取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分别对根际、根外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养分状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根际土壤微生物总数量明显高于根外(非根际),表现出明显根际效应;(2)根际环境对三大类微生物产生不同的根际、效应。对细菌有明显的正效应,对放线菌和真菌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3)鲁西南地区土壤中仍然生存着数量较多的细菌、放线菌和真菌,但各类群在根际根外土壤中的数量排序不同。根际为细菌>真菌>放线菌,根外为细菌>放线菌>真菌;(4)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总数量各有差异,具体表现为菜地>麦地>稻田>果园>荒草地;(5)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性质也表现出根际效应,且与微生物总数量的根际效应相一致;(6)微生物数量与土壤大多数养分含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即土壤微生物数量随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