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557篇 |
免费 | 493篇 |
国内免费 | 810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231篇 |
农学 | 395篇 |
基础科学 | 208篇 |
1479篇 | |
综合类 | 3393篇 |
农作物 | 320篇 |
水产渔业 | 665篇 |
畜牧兽医 | 502篇 |
园艺 | 133篇 |
植物保护 | 53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4篇 |
2023年 | 135篇 |
2022年 | 185篇 |
2021年 | 245篇 |
2020年 | 289篇 |
2019年 | 300篇 |
2018年 | 206篇 |
2017年 | 257篇 |
2016年 | 329篇 |
2015年 | 294篇 |
2014年 | 366篇 |
2013年 | 455篇 |
2012年 | 538篇 |
2011年 | 587篇 |
2010年 | 491篇 |
2009年 | 456篇 |
2008年 | 428篇 |
2007年 | 468篇 |
2006年 | 422篇 |
2005年 | 401篇 |
2004年 | 314篇 |
2003年 | 260篇 |
2002年 | 212篇 |
2001年 | 195篇 |
2000年 | 177篇 |
1999年 | 132篇 |
1998年 | 107篇 |
1997年 | 110篇 |
1996年 | 77篇 |
1995年 | 89篇 |
1994年 | 64篇 |
1993年 | 64篇 |
1992年 | 40篇 |
1991年 | 33篇 |
1990年 | 28篇 |
1989年 | 20篇 |
1988年 | 19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1962年 | 2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8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掌握黄海北部辽宁近岸海域鳀(Engraulis japonicus)产卵场的分布特征及其关键环境因子,基于2021年4—12月开展的产卵场综合调查获取的鳀样品及其鱼卵密度数据,运用Garrison重心分布法阐释鳀产卵洄游分布特征及其主产卵期;通过基于Tweedie分布的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 GAM)的构建,分析主产卵期内鳀卵密度与同步获取的海水表层温度(SST)、海水表层盐度(SSS)、海水表层叶绿素浓度(Chla)、浮游动物丰度(Fd)、浮游植物丰度(Fz)和深度(Depth)等6个环境因子,以及时间(月份,Month)和空间(经纬度、Lon和Lat)因子之间关系,并识别主控因子。结果显示,海域内鳀产卵期较长,由4月持续至11月,5—8月为主产卵期,其中,5—6月为产卵盛期。鳀产卵场规模和位置时空变化明显,时空因子与鳀卵密度分布呈密切非线性相关(累积偏差解释率为48.1%),(SST, SSS) (18.7%)和Depth (5%)次之。鳀产卵期适温范围较广,产卵场分布表现出高温高盐(低温低盐)增效作用和高温低盐限制作用。产卵初期(4月),鳀产卵场规模和鱼卵密度均较低,产卵重心位于海洋岛东南侧深水区;盛期(5月底—6月初)在SST主导下,鳀产卵场规模和鱼卵密度均至年内最高值,核心产卵场位于石城岛–庄河河口一带海域;此后,随着辽南沿岸水系盐度的下降,高温低盐的抑制作用使SSS因素主导产卵鱼群避开沿岸海域,鳀产卵场迁移至外海深水区,7月后位于30~50 m等深线之间;9—10月鳀繁殖活动基本结束,10月鳀卵仅零星分布于调查海域,直至12月未有鳀卵采获。研究可为黄海北部辽宁近岸海域鳀产卵场研究及鳀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海河流域东南段地下水系统调蓄潜力大,调蓄能力强,由于调蓄水源欠缺,地下水的人工调蓄研究停滞不前。研究区近年修建的大量平原水库,为地下水的人工调蓄提供了水源条件。由于单纯依靠平原水库调蓄地表水,不仅侵占大量农田,还将产生诸如水资源浪费、土壤次生盐渍化等环境地质问题。利用地下水巨大的调蓄空间和有利的调蓄途径,凭借一定的回灌工程,将平原水库蓄存的地表水回灌至地下蓄存,同时解决了地下水调蓄的水源问题和地表水调蓄空间、蒸发及其他环境地质问题,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明晰不同林分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库特征,以期为平原沙土区土壤碳库的提高和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江苏省平原沙土区丰县16年生杨树纯林、柳树纯林、杨柳混交林3种林分类型及相邻的撂荒地(对照)为对象,测定0~20、20~40、40~60、60~80、80~100 cm等5个土壤层次有机碳及活性组分和土壤酶活性,计算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并对土壤有机碳库特征和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1)3种林分类型及对照各土层有机碳含量和储量范围分别为1.03~5.88 g·kg−1和3.53~17.55 t·hm−2。与对照相比,0~100 cm土层,3种林分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了45.2%~82.2%。杨树纯林0~100 cm土层有机碳储量分别是柳树纯林、杨柳混交林和对照的1.23、1.24、1.83倍。(2)与对照相比,0~100 cm土层,3种林分类型的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分别提高了28.6%~48.0%、6.8%~9.7%和21.6%~33.4%。3种林分类型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显著高于100%(P<0.05)。(3)林分类型显著影响土壤蔗糖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P<0.05),杨柳混交林0~100 cm土层多酚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杨树纯林和对照(P<0.05)。(4)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库特征受多酚氧化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显著影响,有机碳含量和储量、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及碳库管理指数受蔗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影响,微生物生物量碳受蔗糖酶活性显著影响。冗余分析表明,土壤碳氮比和细根生物量是土壤有机碳库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 结论 平原沙土区营造人工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及活性组分和有机碳库稳定性,杨树纯林提高土壤有机碳储量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的农书中大多有蚕桑的内容,另外还有许多蚕桑专书。自汉代到清末的两千多年间,笔者查阅到蚕桑内容较多的农书有62种,桑蚕专书162种,柞蚕及其他野蚕书46种。并对《蚕桑指要》、《沂水桑麻话》、《蚕桑心悟》、《蚕桑须知》等6本稀见蚕(农)书作了评介。 相似文献
5.
Thomas D. Dahmer Gui Xiaojie Tian Shurong 《野生动物》2014,(1):19-25
2001—2003年的20个月里,我们在中国湖南省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设置了一些触发相机,以确定该地区是否存在华南虎(Pantheratigrisamoyensis)。共设置r3种触发相机,包括TrailMaster(美国)的主动式和被动式相机以及WildlifeTwo(中国深圳)的被动式相机。首先在保护区西部沿着小路和动物足迹放置了一些相机。之后又从2002年开始在保护区东部追加放置了一些相机,这是因为有村民报告在这一区域发生了家畜丢失,发现猫科动物足迹以及听到吼叫声。在2002年5月到2003年12月的20个月期间,共8307个拍摄日,获得6180张照片,其中有1437张包括野生动物(平均每100个拍摄日17张野生动物照片)。合计拍摄到33种野生动物。,野猪(Susscrofa)、红腹锦鸡(Chrysolophuspictu.s)和毛冠鹿(Elaphoduscephalophus)是被拍摄最频繁的物种。既没有拍到虎和其他大型猫科动物,也没有拍到水鹿(Cervusunicolor)这种虎重要的猎物。最频繁被拍摄到的猫科动物是豹猫(Prionailurusbengalensis)。村民偶尔报告的掠走山羊的事件可能是豹(Pantherapardta)造成的,但是不能确定。利用触发相机调查超过1000d没有拍摄到虎,这一充分的证据足以支持该调查区没有虎的结论(d=0.05)。20个月超过8300个拍摄日没有在壶瓶山拍摄到虎,显示该地区没有虎。值得注意的结果是拍到红腹锦鸡、黄喉貂(Martesflavigula)、毛冠鹿和黑熊(Ursusthibetanus)的频率很高。这些物种是中国或国际受保护物种,包括被列为国内受保护物种,或同时列为国际受保护物种,又或者像毛冠鹿这种几乎是未知的物种。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附近有3个保护区。我们讨论建议将这4个保护区合并为一个更大的保护地域来保护虎及其猎物。并且在此简要地评论了我们使用的3种触发相机的性能。 相似文献
6.
南方山区草地资源的特点及开发利用途径和原则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根据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对我国南方山区草地资源的特点进行了分析,从生成学类型上该地区划时进行了划分,进而提出了南方山区草地开发利用的途径和原则。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大蜜蜂的分布、筑巢习性、迁飞习性、蜂巢结构等进行了初步调查,并对中国不同地区大蜜蜂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8.
北方农牧交错带气候变化及草地生产力的响应--以甘肃省定西县为例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根据北方农牧交错带(定西县1970~2000年)的气候资料,分析了该地区30年来气候变化周期、趋势及其草地气候生产力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气温呈上升而降水呈减少的态势,并且都具有7年的准周期,预计在下一个周期平均气温可能会上升到7.88℃,而降水将减少到377.7mm.在温度升高而降水不变的情景下,温度每升高1℃草地生产潜力增加96.49kg/hm2·a;相反,在降水减少而温度不变的情况下,降水每减少1mm草地生产潜力减少5.06kg/hm2·a. 相似文献
9.
Extant colobines represent a predominantly arboreal primate radiation, but there are outliers such as some species of snub‐nosed monkeys (Rhinopithecus spp.) that utilize both arboreal and terrestrial substrates. We quantified the degree of terrestriality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dividuals across canopy levels, the extrinsic and intrinsic determinants and constraints of strata association as well as use of postures in relation to behavior and food sources in a wild population of Yunnan snub‐nosed monkeys (Rhinopithecus bieti) in the Samage Forest, China. The subjects spent 80.5% of the observation time in the trees and 19.5% on the ground. Ground use occurred most frequently in the context of travelling (61%) and less often in the context of feeding and resting (30% combined). Adult males frequented the ground significantly more often than other age‐sex classes. Age‐sex differences were also apparent in substrate preferences, which likely reflect body weight constraints. Adult males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associated with solid substrates and less with terminal branches than adult females and juveniles. Juveniles were seen more often on unstable ground (i.e. on thin and oblique branches) and in the upper canopy. Substrate use also varied with behavior: feeding was much more common in the upper stratum, outer canopy, on highly inclined and thin branches, as compared to resting. Severe weather also influenced canopy use in that tree crowns were used less often during periods of snowfall. The most frequently exhibited resting and feeding postures was sitting. Standing and suspensory postures were most often used in the context of feeding on lichens. 相似文献
10.
以实验生态学和生态工程相结合的措施,按照人为设计理论和生态恢复的一般程序,在中国南方亚热带丘陵地区研究截叶胡枝子(Lespedeza cuneata)草地和宽叶雀稗(Paspalum wettsteinii)草地植被的重建,并探讨了这一生态恢复模式在恢复初期的生态学过程和规律.主要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