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3篇
  免费   102篇
  国内免费   72篇
林业   976篇
农学   37篇
基础科学   12篇
  174篇
综合类   824篇
农作物   27篇
水产渔业   18篇
畜牧兽医   114篇
园艺   24篇
植物保护   7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136篇
  2013年   124篇
  2012年   154篇
  2011年   195篇
  2010年   193篇
  2009年   161篇
  2008年   159篇
  2007年   159篇
  2006年   106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91.
2013年6月在广西涠洲岛自然保护区进行动物资源调查时,观察并拍摄到一群褐翅燕鸥,属广西鸟类新记录种。对该物种的分类、分布及种群状况进行了记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92.
通过调查分析“5·12”汶川地震后小寨子沟和片口两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的受损情况和立地条件,结合现有植被恢复技术手段,本研究选择了18种植物作为北川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植被恢复的主要树草种,设计20个恢复模型用于地震受损恢复工程,提出了大熊猫栖息地恢复过程中采取多部门协作、项目整合、重点走廊建设、加强施工管理、加大主食竹研究等措施.  相似文献   
93.
广东古田省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掌握广东古田省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现状,促进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和建设,本研究于2011年3~10月对广东古田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进行了初步调查,发现两栖爬行动物共52种,隶属于3目13科.其中两栖纲1目4科14种,爬行纲2目9科38种.该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地理区划属于东洋界华南区闽广沿海亚区,区系组成以东洋界华中区与华南区共有种为主,达41种(占总物种数的78.85%).调查发现1种广东省两栖类动物新记录——长肢林蛙,发现外来入侵物种红耳龟、牛蛙和孟加拉巨蜥.并就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4.
利用2000年和2010年遥感影像作为基本信息源,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并结合地面资料对南瓮河保护区景观空间格局的变化情况及其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0年,南瓮河自然保护区景观类型没有明显变化,主要以森林和草本沼泽为主;森林沼泽和道路呈增加趋势,而沼泽化草甸、灌丛沼泽、永久性河流变化较小,呈现缓慢的减少趋势,森林群落呈现退化的趋势;景观异质性在增大,破碎化程度在提高;森林采伐和道路修建等人为干扰是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的驱动力之一,火灾引发的森林及沼泽湿地大面积过火是湿地干扰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5.
毛竹施用硅肥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了在有效硅含量水平较低的流纹岩风化物发育的土壤上,中、低产毛竹林施用硅肥的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在中、低产毛竹林中施用硅肥是没有增产效果的;土壤中有效硅的含量管较低,但足够毛竹生长对硅素的需要。综合诊断施肥法(DRIS)对硅素营养的诊断结果提示,即使在具有较高竹材产量的竹林中,无论施用N、P、K三要素肥料与否,硅的营养况仍然是接近适宜水平的。鉴于中因大多数竹林的实际情况,认为目前生产上尚无施用硅肥的必要。  相似文献   
96.
自然保护区资源利用问题一直是阻碍保护区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寻求能兼顾发展和保护双重目标的资源利用方式,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经济发展步伐至关重要。以藏东南工布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利用为调查对象,通过对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分类与利用形式的分析,提出保护区资源的分类管理和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实施资源保护;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生态旅游业;走社区共管的发展道路等藏东南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7.
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物种栖息地的重要基础,但频繁的人类活动干扰导致自然保护区内生物栖息地斑块破碎化的问题依然存在,景观连接度定量评价对于保护区生物栖息地保护具有重要作用。以纳板河自然保护区为例,基于图论的指数方法利用2014年和2018年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对保护区栖息地的景观连接度指数的变化及其驱动力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14—2018年的景观连接度指数中整体性连接度指数(IIC)、概率连接度指数(PC)都呈现下降趋势,IIC和PC指数分别下降0.29和0.53,指示保护区内栖息地破碎化加剧;2)最大斑块的重要性指数从85.14减少到84.19,重要性前十的斑块时空变化表明了自然保护区栖息地斑块面积不断减小,中部、中西部地区破碎化显著;3)土地利用变化对保护区景观连接度产生重要影响,其中橡胶林、耕地、水库、茶园4类土地利用增加是栖息地破碎化的驱动力因素。研究结果可为纳板河自然保护区栖息地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8.
为掌握五道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兽资源情况,布设62台红外相机进行野生动物资源监测。调查发现,1 433张独立有效照片共记录兽类7目、12科、19种,物种相对丰富度指数前5位的是小麂、中华斑羚、野猪、猪獾和花面狸;记录到鸟类5目、14科、33种,物种相对丰富度前3位的是红腹锦鸡、白冠长尾雉和松鸦。节律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夏季物种丰富度显著高于冬季(P<0.05),与春季、秋季差异不明显,野生动物在夏季活动频繁,冬季动物活动频率较低;小麂、中华斑羚和野猪在早晨和黄昏活动频繁,属昼行晨昏型动物,白冠长尾雉和红腹锦鸡活动集中于早晨和黄昏。3种偶蹄目兽类的日活动节律重叠程度的分析结果表明,3个优势物种间日活动节律表现为中等程度的重叠,相互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竞争。以期掌握五道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资源和节律信息,为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监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
选取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了解保护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实施情况,从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3个层面选取15个评价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综合评价中权重值表现为: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而在15个评价指标中,森林覆盖率权重值最大,生物多样性和森林蓄积量权重值略次之;职工年收入增长率、自然资源开发程度、社会知名度权重值最小,对综合评价的影响较小;三大效益评价值相差较大,生态效益评价结果为一级,经济效益评价结果为四级,社会效益评价结果为一级。评价结果表明,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保工程效益综合评价结果为一级,保护区天保工程实施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0.
以云南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2009—2010年最新一次科学考察报告为基础,分析药用植物资源的多样性。结果表明,保护区有药用植物73科169属220种,其中单种科和单种属占优势,单种科占总科数的50.68%,单种属占总属数的79.88%;保护区大多数药用植物海拔分布高差为400 m以下,占药用植物种数的75.45%;保护区药用植物生活型以草本为主,主要药用部位为全草和根;保护区药用植物中有许多珍稀濒危植物种,还有一部分属于德宏州景颇族传统药用植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