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44篇
  免费   437篇
  国内免费   692篇
林业   698篇
农学   390篇
基础科学   335篇
  2095篇
综合类   2665篇
农作物   238篇
水产渔业   153篇
畜牧兽医   679篇
园艺   87篇
植物保护   933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23篇
  2022年   197篇
  2021年   221篇
  2020年   218篇
  2019年   242篇
  2018年   186篇
  2017年   272篇
  2016年   370篇
  2015年   307篇
  2014年   355篇
  2013年   426篇
  2012年   598篇
  2011年   581篇
  2010年   458篇
  2009年   492篇
  2008年   435篇
  2007年   553篇
  2006年   417篇
  2005年   341篇
  2004年   253篇
  2003年   198篇
  2002年   172篇
  2001年   135篇
  2000年   146篇
  1999年   85篇
  1998年   68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3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降雨产流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延安燕沟试验区建立草地、刈割草地、翻耕草地、灌木地、刈割灌木地、翻耕灌木地径流小区,通过对30场人工模拟降雨产流试验中产流历时、径流强度、径流深、入渗率数据的分析,得出草灌地产流历时远大于翻耕地和刈割地。翻耕灌木地径流强度及波动幅度最大,为翻耕草地的1.5倍、草地的3.4倍、灌木地的15.7倍。在各次降雨过程中,草地平均径流深、入渗率分别为17.1 mm和75%,刈割草地为25.3 mm和62%,翻耕草地为38.4 mm和35.6%,灌木地为3.2 mm和97%,刈割灌木地为5.6 mm和92%,翻耕灌木地为46 mm和35%。研究结果表明,植被能有效地拦蓄径流,而对草灌地的破坏可引发黄土丘陵区严重的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932.
在分析岩溶石漠化区生态环境特点的基础上,构建了岩溶石漠化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概念模型,强调岩溶石漠化区水土流失及石漠化综合防治等生态环境需水。以贵州省清镇市为例,以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对清镇市现状和未来10年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评价预测,并分析了其水资源供需的现状和未来趋势。预测结果表明:清镇市水资源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933.
黄土丘陵区农业生态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可持续生态建设试验示范区"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区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过程及生态经济效益的变化情况的基础上,确立了农业生态经济效益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因素,预测了区域内典型流域未来5~15 a的人均经济收入以及未来30~40 a的人口、人均基本农田、人均果园和人均羊单位.并以此为依据,构建了适合于黄土丘陵区的农业生态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生态环境、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3个大类,20个具体指标.  相似文献   
934.
土壤质地判定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并具有模糊性的评判问题,宜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以卡钦斯基土壤分类标准为基础,采用岭型隶属函数,运用加权平均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关中地区4个剖面30层的全新世黄土粒度实测数据进行土壤质地的综合评判.结果表明,在所测的4个剖面中,马兰黄土(L_1)、淀积层(C_k)和全新世黄土(L_0)这3个土层判定的土壤质地类型是相同的,因而不具有指示意义.存在土壤质地差异的是全新世古土壤(S_0)、风化淋滤黄土(C_1)和现代表土(T_s)这3个层位,其中S_0和C_1层位还表现出自东向西,土壤质地类型由重壤变为中壤和由中壤变为轻壤的方向性,而Ts层位由于受人类活动影响明显,变化方向不确定.  相似文献   
935.
半干旱区柠条林利用土壤水分深度和耗水量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植物根系利用土壤水分深度和耗水量是研究植物与土壤水关系的基础.以柠条为对象,采用中子仪,对撂荒地和柠条林地土壤水分进行长期定位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2002年内,随着时间推移,柠条利用土壤水分深度从播种时的2 cm左右,迅速增加到9月1日的90 cm,10月15日的110 cm,11月1日的170 cm,到11月15日柠条利用土壤水分深度为220 cm;除丰水年(2年生)柠条土壤储水量增加了122.8mm外,随着林龄的增加和降雨量等的变化,植物利用土壤水分的深度和耗水量增加,土壤储水量下降.到2004年生长季末,3年生柠条林地100 cm土层出现土壤干层,5年生柠条林地剖面60-300 cm土层出现土壤干层.此时需要采取措施,控制柠条生长、密度和耗水量,实现土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936.
青海湖地区耕地利用变化的动力机制和趋势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青海湖地区土地资源和人口现状与特点,估算了该区及各县现实条件下土地资源极限人口承载量和最大适宜人口承载量、草地和耕地所能承担的人口承载量及其比重,结果表明青海湖地区土地极限人口承载总量为6.96×10~5人,其中耕地为4.84×10~5人,草地为2.13×10~5人,承载比率分别为69.44%和30.56%;区域土地最大适宜人口承载总量为3.25×10~5人,其中耕地为1.81×10~5人,草地为1.43×10~5人,承载比率分别为55.82%和44.18%.另外,区域各县土地最大适宜人口承载总量和承载量也存在较大差别,且各县的耕地和草地的承载量也存在差异,适宜人口承载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共和>海晏>刚察>天峻.  相似文献   
937.
绿洲灌区小麦水分生产率在不同尺度上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水分生产率是衡量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业用水科学性与合理性的综合指标。文章根据民乐县洪水河灌区1995-2006年的气象、灌溉用水量、灌溉面积、作物产量资料,从田间、斗渠、干渠、灌区4个不同尺度分析了小麦灌溉水分生产率年份间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尺度上平均灌溉水分生产率不同,田间尺度为1.414 kg/m3,斗渠尺度为1.013 kg/m3,干渠尺度为1.089 kg/m3,灌区尺度为0.894 kg/m3,并且不同尺度上的灌溉水分生产率在年份间的差异也比较大。2001年洪水河灌区实施了节水灌溉工程,不同尺度上的平均灌溉水分生产率在2001-2006年较1995-2000年有所提高,田间、斗渠、干渠、灌区分别提高了7.9%、19.4%、16.5%、7.4%,说明目前斗渠、干渠尺度上节水力度大,节水效益明显,而灌区尺度还有较大的节水潜力,应成为未来农业节水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938.
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3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含水率是影响作物生长和植被恢复的重要因子。采用土钻法对黄土丘陵区典型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含水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农田土壤含水率显著较高,这与农田坡度较小及梯田建设有关,还与农作物蒸腾耗水相对较小有关。林地、灌木地和草地土壤含水率相对较低,且相互间无显著差别。黄土丘陵区土壤含水率主要受坡度和土壤稳定入渗速率的影响。但草地土壤含水率还与坡向及年生物量有关。土壤水分分布格局与该区土层深厚,地下水埋藏较深,土壤水分收入主要受降雨的补给有关。因此,该区农田建设应在坡度较小(<10°)的地形上进行,并优先考虑梯田。坡度较大的地方应以天然灌木和草本群落的保育为主。人工乔灌林只适宜在沟道等水分条件较好的地方种植。  相似文献   
939.
基于土地利用和微地形的红壤丘岗区土壤水分时空变异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红壤丘岗区冬春两季,以网格采样法测定了红壤丘岗区一块包含茶地、旱地和林地的缓坡的地表层和深层土壤含水率,采用经典统计结合地统计方法分析了其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单一土地利用下,林地土壤含水率明显高于茶地和旱地,整体采样区土壤水分变异系数明显大于单一土地利用。同一季节表层和深层土壤水分具有类似的变异趋势;土壤水分在不同利用下存在截然不同的变异特征。通过半方差分析发现,茶地-旱地交界区土壤水分空间变异低于其他地方;另一方面,茶地-旱地土壤水分不具备空间相关性。另外,采样区表现出明显的各向异性且季节性变化明显,在冬季,土地利用和微地形共同影响水分变异特征;而在春季,土地利用是土壤水分变异的主导因素。除茶地-旱地交界区冬季水分不具有空间相关性外,土壤水分整体上具有良好的变异特征和空间连续性,因此可以利用地统计学在整体采样区进行水分空间变异的研究。  相似文献   
940.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水保措施条件下土壤水分状况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黄土高原土壤水资源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意义重大。水土保持措施会影响土壤水分的静态分布和动态过程。该文通过定位监测并引入土壤水分亏缺补偿度指标,旨在明确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土壤水分动态特征和雨季前后土壤水分的亏缺与补偿情况。结果表明:不同水土保持措施雨季前后土壤储水均处于亏缺状态,7月份土壤储水亏缺得到缓解;8月份表层土壤储水亏缺加剧;雨季后的10月份土壤储水均得到恢复。降雨对退耕坡地和梯田土壤水分均有正补偿作用。水平阶90 cm处和160 cm以下出现负补偿现象。鱼鳞坑在30 cm处出现负补偿。在0~200 cm土壤剖面上,土壤储水亏缺补偿度依次为退耕坡地>梯田>鱼鳞坑>水平阶。由此可见,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水分季节变化和垂直变化,以及降雨对土壤水分的补偿作用均产生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