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3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37篇
综合类   38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14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In the Arctic, seasonal ozone depletion is resulting in periods of enhanced UV-B radiation at ground level while regional climate change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ing temperatures. These changes are likely to alter plant distribution, biodiversity and morphology, which may have knock-on effects for microbially driven biogeochemical cycling and other soil processes. Our study examined the transmission of solar UV radiation through arctic tundra plants using a portable UV radiometer and the DLR-biofilm biological UV dosimeter. A strong negative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vegetation cover and UV transmission to the soil surface. Penetration of UV to the soil beneath tundra plants varied depending upon plant morphology, being greater through low creeping plants than cushion plants, grasses or mosses. UV transmission to the soil surface beyond the foliage edge also varied with plant morphology and the presence of flowers.  相似文献   
12.
祁茹  林英庭 《中国奶牛》2011,(10):21-23
瘤胃微生物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受日粮成分、饲养方式、季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认识瘤胃微生物的功能及其活动规律复杂而困难。瘤胃微生物的传统定量方法有亨氏滚管法和最大或然数计数法,二者有着各自的优缺点。本文综述了瘤胃微生物的传统定量方法的应用状况及各自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3.
在“禁抗”的大背景下,人们必须改变与病原微生物打交道的策略,从以往通过抗生素的“打打杀杀”到“和谐共处”。文章根据中医传统“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探索替抗的“肺肠同制”技术路径,并阐明只有替抗产品与替抗管理同时进行,才能够真正实现使用“替抗”方法与抗生素使用时达到同样、乃至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连续2年对青海玉树高寒草甸的3种不同利用草地(天然草地、灭鼠草地、灭鼠+围封草地)的微生物类群及微生物量碳、氮、磷空间含量及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特征及其变化规律.以探讨不同利用措施对玉树退化草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利用方式下,不同土壤层(0~5, 5~10和10~15 cm)土壤各微生物类群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层,且数量均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不同利用方式下,同一土壤层内,灭鼠和灭鼠+围封草地对土壤细菌、真菌与放线菌和微生物各氮素类群数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微生物量碳、氮和磷含量均表现为灭鼠和灭鼠+围封草地显著高于天然草地;各草地类型中微生物数量是细菌>放线菌>真菌.表明天然草地经灭鼠和围封处理利用时均有利于草地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有利于草地的自然更新和保护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用划线分离的方法从天然胶乳中分离出106株细菌,再从中初筛出16株产酸菌,并通过不同产酸菌对天然胶乳凝固效果复筛实验,最终筛选出3株凝固效果较好的菌种,分别命名为NRC1、NRC2与NRC3。实验结果表明:此3株菌都能有效缩短天然胶乳的凝固时间,并且在凝固过程中具有臭味小,发胀不明显等特d点;单菌种微生物凝固NR和酸凝固NR的性能对比,具有快速塑性值较大,塑性保持率稍低,拉伸性能好等特点。测定3株细菌的16SrDNA序列,并对其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NRC1与NRC3为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NRC2为变形杆菌属(Proteus),均属于肠杆菌科。  相似文献   
16.
郭冀峰  徐成浩  王俞舒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318-13319
[目的]初步建立农村稳定塘底微生物结构分析的PCR—DGGE分子生物学分析技术,并对我国南北方2个地区农村稳定塘底泥中的微生物群落进行简要分析。[方法]提取杭州、西安两地郊区农村稳定塘底泥系统内微生物的总DNA,对其16SrDNA的V3可变区进行PCR扩增,并进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利用软件对DGGE图像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两地农村稳定塘底泥中细菌种类较为丰富,有明显而相似的优势种群。[结论]南北两地区农村稳定塘底泥微生物多样性基本相似,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一种简便快速地提取瘤胃微生物细胞总DNA的方法,该法是对提取植物的CTAB法进行改进而成。与经典反复冻融 SDS/蛋白酶K裂解法相比,该法可在数小时内高效地提取瘤胃内容物总DNA,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对所提取瘤胃微生物总DNA进行检测,证明所获得的瘤胃总DNA符合分子生物学操作要求。  相似文献   
18.
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原理与技术进展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3  
滕应  骆永明  李振高 《土壤》2007,39(4):497-502
微生物修复是土壤环境生物修复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具发展和应用前景的生物学环保新技术.本文以土壤中重金属及典型有机污染物为对象,从土壤微生物与污染物质的相互作用入手,较为系统地综合评述国内外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原理与技术,并结合当前土壤污染的新特点,提出了需进一步认识和解决微生物修复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以不断丰富和拓展土壤环境微生物修复范畴与内涵.  相似文献   
19.
微生物菌群之间配比协调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乳酸杆菌、乳酸球菌、枯草芽胞杆菌、酵母菌、大肠杆菌等菌种进行单独培养和不同比例的混合培养,测定了发酵过程中pH值、活菌数量及光密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含有25%混合菌液的发酵麸皮相比,含50%混合菌液的发酵麸皮,在发酵24 h后的需氧或厌氧活菌总数都有升高趋势(P>0.05),发酵1周后其pH值的下降趋势明显(P<0.05),说明乳酸菌数越多使pH下降越大。利用需氧(LB)和厌氧(MRS)培养液分别交叉培养需氧菌和厌氧菌,均能在相应的培养基上生长。充分说明厌氧菌和需氧菌混合培养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是,如果用滤菌膜过滤后的培养过乳酸菌的MRS培养基来培养需氧菌时,这些菌种均不能在滤液中生长。  相似文献   
20.
秸秆还田种类对稻田N2O排放及硝化反硝化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太湖流域典型单季稻田的原状土柱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温室土柱试验,同步监测3种秸秆(水稻秸秆RS、小麦秸秆WS、玉米秸秆MS)施用下水稻各生长期N2O排放、水稻产量和土壤理化因子,同时定量化分析多个N2O排放相关菌群及功能基因的丰度,以阐明N2O排放对不同种类秸秆施用引发的微生物响应机制,筛选控制单季稻田N2O减排增效最佳的秸秆种类。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RS、WS和MS处理下水稻生长期N2O排放量分别增加162.32%、107.11%和9.48%,其中RS处理显著高于MS处理。水稻生育期内,土壤氨氧化菌(AOA、AOB)和反硝化菌群落(nir S、nos Z)丰度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与对照相比,拔节期RS处理显著增加AOA、AOB、nirS和nosZ拷贝数,MS和WS处理对上述功能基因丰度均无显著影响。各生育期土壤NH4+-N含量整体高于NO3-N含量,二者均在水稻分蘖期达到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