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96篇
  免费   666篇
  国内免费   1390篇
林业   1637篇
农学   866篇
基础科学   308篇
  5716篇
综合类   4275篇
农作物   656篇
水产渔业   397篇
畜牧兽医   1603篇
园艺   254篇
植物保护   440篇
  2024年   73篇
  2023年   228篇
  2022年   351篇
  2021年   415篇
  2020年   476篇
  2019年   494篇
  2018年   379篇
  2017年   630篇
  2016年   847篇
  2015年   719篇
  2014年   761篇
  2013年   1116篇
  2012年   1099篇
  2011年   1059篇
  2010年   861篇
  2009年   857篇
  2008年   690篇
  2007年   825篇
  2006年   747篇
  2005年   553篇
  2004年   436篇
  2003年   370篇
  2002年   227篇
  2001年   198篇
  2000年   228篇
  1999年   184篇
  1998年   157篇
  1997年   162篇
  1996年   177篇
  1995年   149篇
  1994年   100篇
  1993年   112篇
  1992年   111篇
  1991年   85篇
  1990年   81篇
  1989年   70篇
  1988年   49篇
  1987年   35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01.
为了提高以牛粪为主料的多原料混合生物质燃料的发热量,降低成型颗粒燃料含硫量,提升燃料的适用性和综合品质,选取锯末、谷糠、果树残枝3种常见的木质类和非木质类有机废弃物为辅料,通过调节原料配比及含水率,采用挤压成型和特性测定等方法,分析了原料含水率和原料配比对颗粒成型燃料成型率、全水分、灰分、挥发分、固定碳、含硫量和发热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颗粒成型率和全水分受原料组成和含水率共同作用,低灰、低硫和高热量的生物质燃料更有利于市场应用,在满足颗粒成型的条件下,颗粒的热值与灰分、全水分呈负相关,与固定碳含量呈正相关。在牛粪中添加锯末和果树残枝更有利于降低灰分含量,增加果树残枝更有利于提高颗粒的固定碳含量,混合物料中牛粪+果树残枝2∶1混合处理的固定碳含量最高,达到17.6%。牛粪含硫量偏高,3种辅料都有利于降低成型燃料的含硫量,牛粪+果树残枝2∶1混合与牛粪+锯末+果树残枝1∶1∶1混合等多个组合可以将牛粪含硫量从0.30%降到0.10%~0.12%,与单独牛粪相比,发热量提高2.88%~4.63%。综合各处理组的原料成型率和燃料燃烧特性,牛粪与果树残枝2∶1混合是牛粪制备颗粒燃料的最优组合配方。  相似文献   
302.
洞庭湖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耕作土壤氮素含量与循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洞庭湖典型地区的密集采样分析和农户调查,研究了4种利用方式耕作土壤全N、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两者关系和N素循环特征。结果表明:耕作土壤全N、MB-N含量平均值为3.00±0.48g/kg和101.4±49.2mg/kg。双季稻、一季稻、水田旱作和旱地全N平均含量依次为3.12±0.40g/kg、3.03±0.39g/kg、2.79±0.43g/kg2、.10±0.46g/kg。4种利用方式的MB-N含量分别为124.0±56.6mg/kg、96.4±39.2mg/kg、108.0±48.6mg/kg、75.2±30.5mg/kg。除水田旱作外,MB-N与全N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土壤N素盈余量依次为双季稻(105.0kg/hm2.a)>一季稻(75.1kg/hm2.a)>水田旱作油菜(64.5kg/hm2.a)>旱地苎麻(51.9kg/hm2.a)。  相似文献   
303.
The turnover of native and applied C and N in undisturbed soil samples of different texture but similar mineralogical composition, origin and cropping history was evaluated at −10 kPa water potential. Cores of structurally intact soil with 108, 224 and 337 g clay kg−1 were horizontially sliced and 15N-labelled sheep faeces was placed between the two halves of the intact core. The cores together with unamended treatments were incubated in the dark at 20 °C and the evolution of CO2-C determined continuously for 177 d. Inorganic and microbial biomass N and 15N were determined periodically. Net nitrification was less in soil amended with faeces compared with unamended soil. When adjusted for the NO3-N present in soil before faeces was applied, net nitrification became negative indicating that NO3-N had been immobilized or denitrified. The soil most rich in clay nitrified least N and 15N. The amounts of N retained in the microbial biomass in unamended soils increased with clay content. A maximum of 13% of the faeces 15N was recovered in the microbial biomass in the amended soils. CO2-C evolution increased with clay content in amended and unamended soils. CO2-C evolution from the most sandy soil was reduced due to a low content of potentially mineralizable native soil C whereas the rate constant of C mineralization rate peaked in this soil. When the pool of potentially mineralizable native soil C was assumed proportional to volumetric water content, the three soils contained similar proportions of potentially mineralizable native soil C but the rate constant of C mineralization remained highest in the soil with least clay. Thus although a similar availability of water in the three soils was ensured by their identical matric potential, the actual volume of water seemed to determine the proportion of total C that was potentially mineralizable. The proportion of mineralizable C in the faeces was similar in the three soils (70% of total C), again with a higher rate constant of C mineralization in the soil with least clay. It is hypothesized that the pool of potentially mineralizable C and C rate constants fluctuate with the soil water content.  相似文献   
304.
胡伟  张亚红  李鹏  刘瑞  蔡伟  王小菊 《草业学报》2018,27(12):122-132
为探讨不同水氮处理条件下紫花苜蓿生长状况与草地小气候特征的关系,以2年生紫花苜蓿“巨能7号”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宁夏引黄灌区地下滴灌条件下不同滴灌量和施氮量处理下紫花苜蓿生长特征和草地小气候的变化。结果表明:1)滴灌量和施氮量对紫花苜蓿的株高、叶面积和鲜草产量都有显著的影响,表现为紫花苜蓿的株高、叶面积和鲜草产量均随滴灌量和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施氮量增加到一定值时,继续增施氮肥,其鲜草产量增产效果在不同滴灌量处理下表现出不同的趋势。2)与不施氮处理相比,增施氮肥降低了紫花苜蓿株间空气温度、浅层土层温度和株间光照强度,而增加了群体内部空气相对湿度。3)不同滴灌量对紫花苜蓿的生长微环境的调节作用不同,随着滴灌量的增加,紫花苜蓿群体相对湿度逐渐提高,而紫花苜蓿株间气温和浅层土层温度降温效应越明显。4)紫花苜蓿生育期间株高与叶面积、草产量和群体内部相对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群体内光照强度、株间气温、浅层土壤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合理减少滴灌量和施氮量不仅能维持紫花苜蓿良好的生长特征,而且能提高鲜草产量和改善草地生态环境条件。本研究旨在为紫花苜蓿群体微环境生态因子的改善及高产优质栽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05.
为考核实验室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能力,设计和实施了“CNAS T0459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能力验证计划”.利用甲型H1N1流感病毒(2009)和经典H1N1猪流感病毒核酸标准物质制备6组能力验证阳性样品,经实验室检测分析,所制备的样品均匀性和稳定性均达到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对能力验证样品的要求.将6组阳性样品和1组阴性样品编号后下发54家参试实验室,共有50家实验室报送了有效数据,其中完全达到能力验证要求的实验室共34家,满意率达68%,其余16家为不满意实验室,包括8家实验室检测经典H1N1猪流感病毒满意,但甲型H1N1流感病毒(2009)特异性检测不满意.本次能力验证为整体提升我国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检测水平和评估各级实验室检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06.
基于GF-1影像的普达措国家公园森林地上生物量遥感估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精确估算森林地上生物量有利于掌握森林资源碳储量的分布特征,该研究以普达措国家公园为研究区,基于国产高分一号(GF-1)全色多光谱(Panchromatic Multispectral Sensor,PMS)卫星影像和数字高程数据,提取波段信息、植被指数、纹理信息和地形因子,利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和随机森林模型,估算森林地上生物量。研究结果表明,基于GF-1影像构建的随机森林模型的精度效果最佳,决定系数为0.77,均方根误差为27.53 t/hm2;普达措国家公园森林地上生物量为7 085 614 t,平均生物量达136.01 t/hm2,表明公园内寒温性针叶林发育完好;海拔>3 500~4 000 m区域森林生物量平均值最高,为126.56 t/hm2,与生态保护目标分布范围相符;不同坡向生物量存在差异,阴坡和半阴坡平均生物量高出其他坡向20.48%,立地条件较优。研究结果证实基于GF-1优化的生物量经验模型具有对亚高山天然林地上生物量的估算潜力,对区域森林资源的有效科学管理和维护森林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07.
[目的]对黑宝石1号高产栽培密肥技术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种植密度、肥料二因素不同处理水平裂区设计试验,对黑宝石1号在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条件下,其生育期、群个体茎蘖动态、植株性状、穗粒结构及其丰产性和抗逆性进行了研究,探明黑宝石1号在江苏沿江地区种植不同密度、施肥水平对其群个体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并通过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寻求高产技术农艺措施。[结果]种植密度过低不利于形成足穗,种植密度过高又会影响每穗实粒数,肥料过少会制约群个体发育,肥料过多又会影响每穗粒数和粒重,且容易造成倒伏。合理的密肥组合可使群个体间协调发展,平衡穗、粒、重三者关系,获得较高的产量。在基本苗239.6万/hm~2、施N量237.7 kg/hm~2时,具有最大产量潜力7 384.3 kg/hm~2。产量7 200 kg/hm~2的密肥合理区间为基本苗200万~270万/hm~2、施N量220~260 kg/hm~2或者基本苗210万~260万/hm~2、施N量210~270 kg/hm~2。[结论]该研究可为制订黑宝石1号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08.
立木生物量方程的优度评价和精度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以建立东北落叶松和南方马尾松立木生物量模型为例,对模型的优度评价和精度分析进行专题研究。首先,在综合分析各种常用模型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提出6项基本评价指标,并通过对2个树种的生物量模型进行评价,证明是可行和有效的;然后,基于线性回归估计的基本假设及其置信区间计算公式,提出适合立木生物量模型预估的条件均值和单一预估值置信区间的估计方法,并确定2个树种生物量模型的置信区间;最后,通过蒙特卡罗模拟进行随机再抽样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检验样本进行适用性检验的做法不可取,应该利用全部样本(不分建模样本和检验样本)来建立模型,它能充分利用样本信息,使模型的预估误差最小。  相似文献   
309.
三江平原稻田N_2O通量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于2004年11月-2005年10月对三江平原稻田进行了全年连续田间原位观测。结果表明,三江平原稻田全年N2O平均通量为0.052 mg·m^-2·h^-1;冻融期N2O通量范围为0.008N 0.029 mg·m^-2·h^-1,融冻时排放量显著增加;生长期平均通量为0.059 mg·m^-2·h^-1,施肥后及淹水期间水面落干时各出现了两个明显的N2O排放峰,排水后N2O排放通量较淹水期稍增加,但幅度不大。同时分析了冻融期、生长期N2O通量季节变化特征和日变化特征以及和相关环境因子的关系,分析表明。温度决定了稻田全年N2O排放通量的大小,而水分状况则是影响三江平原稻田N2O排放季节变化特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10.
利用15N示踪技术在黄壤烟区研究了烤烟不同部位烟叶氮和烟碱含量的变化及肥料氮在烟碱中的分配。结果表明,不施氮肥的情况下,烟株第10片以上烟叶烟碱含量达到3.54%;施氮量为97.5kghm-2时,10片以上烟叶烟碱含量达到4.13%以上。烟碱积累在整个生育期是呈不断增加的趋势,于移栽后7周内积累较少,烟碱积累主要集中在9~15周,到烟叶采收结束17周为122.55kghm-2。烟叶进入成熟期后,烟碱含量与各部位烟叶来自土壤氮素比例呈正相关,其中与上部烟叶相关系数达0.88。烟碱总氮中来自肥料氮于下部、中部和上部烟叶分别占28.31%,26.63%和25.45%;相应构成烟碱的氮素中,下、中、上部烟叶中有来自土壤氮分别为71.69%、73.37%和74.55%。追肥氮占施氮总量30%条件下,烟碱中氮来自追肥氮在下、中和上部烟叶分别占14.25%、15.30%和14.94%,追肥氮是烟叶烟碱总氮主要氮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