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11篇
  免费   725篇
  国内免费   457篇
林业   940篇
农学   574篇
基础科学   332篇
  2540篇
综合类   2842篇
农作物   194篇
水产渔业   457篇
畜牧兽医   557篇
园艺   233篇
植物保护   1024篇
  2025年   2篇
  2024年   209篇
  2023年   305篇
  2022年   317篇
  2021年   333篇
  2020年   363篇
  2019年   396篇
  2018年   302篇
  2017年   403篇
  2016年   473篇
  2015年   416篇
  2014年   480篇
  2013年   535篇
  2012年   708篇
  2011年   742篇
  2010年   595篇
  2009年   582篇
  2008年   444篇
  2007年   455篇
  2006年   376篇
  2005年   272篇
  2004年   202篇
  2003年   139篇
  2002年   89篇
  2001年   95篇
  2000年   83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Behavioural thermoregulation enables ectotherms to access habitats providing conditions within their temperature optima, especially in periods of extreme thermal conditions, through adjustments to their behaviours that provide a “whole-body” response to temperature changes. Although freshwater fish have been detected as moving in response to temperature changes to access habitats that provide their thermal optima, there is a lack of integrative studies synthesising the extent to which this is driven by behaviour across different species and spatial scales. A quantitative global synthesis of behavioural thermoregulation in freshwater fish revealed that across 77 studies, behavioural thermoregulatory movements by fish were detected both vertically and horizontally, and from warm to cool waters and, occasionally, the converse. When fish moved from warm to cooler habitats, the extent of 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habitats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latitude, with juvenile and non-migratory fishes tolerating greater temperature differences than adult and anadromous individuals. With most studies focused on assessing movements of cold-water salmonids during summer periods, there remains an outstanding need for work on climatically vulnerable, non-salmonid fishes to understand how these innate thermoregulatory behaviours could facilitate population persistence in warming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992.
摘要:为探究澳洲淡水龙虾受精卵发育到仔虾过程中营养物质变化情况,本研究分别对澳洲淡水龙虾前无节幼体期、复眼色素形成期、孵化准备期受精卵及初孵仔虾的营养成分组成进行了系统性分析,研究表明:水分含量随着受精卵逐渐发育成仔虾而显著升高(P<0.05),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则随发育过程而显著降低(P<0.05),灰分含量以初孵仔虾最高(P<0.05);总氨基酸(TAA)、必需氨基酸(EAA)和呈味氨基酸(DAA)均随发育过程而显著降低(P<0.05);在AAS模式下,受精卵和初孵仔虾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Met+Cys,受精卵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Leu,初孵仔虾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Ile。在CS模式下,受精卵和初孵仔虾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也是Met+Cys,前无节幼体期受精卵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Val,复眼色素形成期之后的受精卵和初孵仔虾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均为Ile。受精卵和初孵仔虾的EAAI随着受精卵发育到初孵仔虾而显著降低(P<0.05)。澳洲淡水龙虾受精卵和初孵仔虾共测出主要脂肪酸10种,初孵仔虾的PUFA及DHA含量显著低于受精卵(P<0.05),EPA+DHA含量却显著高于受精卵(P<0.05)。综上,澳洲淡水龙虾初孵仔虾灰分及EPA+DHA含量显著高于受精卵,故在澳洲淡水龙虾仔虾开口饵料配制中可考虑适当提高磷酸二氢钙及EPA+DHA添加量。  相似文献   
993.
以香格里拉市高山松为研究对象,基于1987—2017年的国家森林资源清查固定样地和对应年的Landsat TM/OLI数据提取对应的遥感因子,计算30 a期间生物量和遥感因子的5、10 a定期变化量、年平均变化量、5、10 a变化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MLR)和随机森林(RF)方法构建地上生物量模型,提高高山松森林AGB动态变化遥感估测的精度。结果表明:基于5种变化量类型的RF模型效果均优于相应的MLR模型,RF模型中采用5 a变化率效果最好,其拟合R2为0.956,RMSE为0.664 t/(hm2·a),预测结果中RMSE为2.285 t/(hm2·a);纹理因子在高山松地上生物量变化量建模中贡献最大。采用遥感因子变化率构建的高山松地上生物量动态变化估测模型,提高了生物量变化的估测精度,可为森林地上生物量的动态估测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4.
鉴于目前热带地区生境破碎化和热带森林片断化已不可避免,基于以往的各种研究,总结了热带季节性雨林片段化后对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片断化后,一些植物分类群(种、属、科)的优势度明显改变,单位面积上物种数减少了,并且干扰越严重且片断的面积越小,物种减少越明显;在生活型构成上,藤本植物和小高位芽植物相对增加,而附生植物,大、中高位芽植物和地上芽植物相对减少,同时发现具有较小种群的树种在片断雨林中会首先消失。在片断化的热带季节性雨林里,不同生态种组的物种发生了显著变化,阳性和先锋植物种类增加,耐阴和阴生植物种类减少;随着热带季节性雨林的片断化,其组成物种也发生了系统发育结构的改变:系统发育关系由聚集变为离散。热带季节性雨林片断化后,林缘产生了明显的“边缘效应”,森林边缘单位面积植物种数和个体数明显多于森林内部,并以藤本植物的增加最为显著;干扰越大的片断热带雨林,林缘和林内阳性植物的比例越大,差值越小;林缘优势植物科的数量相对增加了,即林缘种类主要集中在一些含先锋树种较多的科中,而林内的少种科的比例较高。热带季节性雨林主要通过林下存在的幼苗、幼树库来更新,林下种植会破坏热带雨林更新所依赖的幼苗、幼树库, 使热带雨林丧失更新能力。热带雨林变为橡胶林后,原来的物种极端丰富的乔木层变为仅由单一树种橡胶组成的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大量丧失。  相似文献   
995.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对临沂市冬小麦生产的影响,确定合理播期和适宜的田间管理措施。利用2001—2021年临沂市气象资料和农业农村部门苗情调查数据,同时参考1962—2000年临沂市历史天气数据,采用线性趋势性预测对小麦生育期温度、积温以及主要生育期日期和持续时间进行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临沂市冬小麦适播期和各生育期均对气候变化发生了不同的响应,适播期为10月8—19日,最佳播期为10月11—14日;分蘖期出现反复降温频率变高,促进了小麦冬前抗寒锻炼,利于形成壮苗;冬前积温增多和越冬期延迟,间接推迟了适播期,为上一季玉米晚收创造了条件;返青大幅提前和返青后积温显著增加,大幅缩短了小麦停止生长和越冬时间,增加了冬小麦实际生长时间,有利于冬小麦苗情转化;拔节期大幅提前,使小麦更容易遭受晚霜冻(冷)害和倒春寒;4月和5月温度下降为小麦抽穗、扬花、灌浆提供了更好的气候条件,特别是5月温度下降既减少了干热风的发生机率又利于小麦后期灌浆。确定了临沂市冬小麦适播期,为小麦全生育期田间管理和高产栽培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96.
为了霜期设施农业充分利用气候资源适应气候变化,规避气象灾害风险,利用辽宁西北部气象资料分析霜期气候资源变化,并探讨霜期设施农业气象服务对策。结果表明:辽西北地区霜期气温升高而不稳,极端最低气温天气更显突出,霜期降雪增加,阴天日数增加,日照时间减少,太阳总辐射减弱,大风强度增加,霜期极端天气现象对霜期设施农业影响显著。霜期设施农业气象服务势在必行,为了推动霜期设施农业的发展,应从设施农业工程、环境控制、利用气候资源节约能源、适应气候变化等方面入手,建立评估、监测、预警气象服务一体化服务系统,通过网络平台,搭建专业化、动态化、多元化、精细化的霜期设施农业气象服务预警平台,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确保霜期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97.
    
Food system resilience to climate change is uniquely imperative for bring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within reach and leaving no one behind. Food systems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are interacting with planetary boundaries and are adversely affected by extreme weather-related events. A practical question for East and Southeast Asian stakeholders is how to foster climateresilient food systems in the face of lingering food system vulnerabilities and policy gaps. This paper reviews food syste...  相似文献   
998.

准确估算草地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是研究全球陆地碳氮循环的重要问题之一。本研究探讨了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草地植被生产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回顾了用于估算植被生产力的模型方法:统计模型、光能利用率模型、生态系统过程模型的发展和进步及其应用现状。在总结不同估算植被生产力模型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探讨模型应用于草地生态系统研究时存在的优势和局限性,为今后有关草地植被生产力的研究中可以根据不同研究对象的特点选择更为合适的研究方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999.
为了提高沃柑贮藏期的保鲜效果,同时确保安全用药。以沃柑果实为研究材料,用不同复合药剂处理,测定沃柑果实在不同贮藏期的失重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好果率、药物残留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复合药剂处理对单果包装沃柑果实贮藏期保鲜效果及农药残留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经50%抑霉唑乳油250倍液+40%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20%烯肟·戊唑醇2000倍液+200mg·L-12,4-滴钠盐处理后的沃柑果实保鲜效果最好,贮藏60d时好果率可达到99.67%,且果皮和果肉中的双胍辛胺、2,4-D、抑霉唑的残留量在安全间隔期14d时均下降到安全食用范围内。。  相似文献   
1000.
    
The risk of carpal injury in racehorses may be related to the morphology, yet whether carpal morphologies are set from birth or change through growth remains unclea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