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511篇 |
免费 | 724篇 |
国内免费 | 457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940篇 |
农学 | 574篇 |
基础科学 | 332篇 |
2540篇 | |
综合类 | 2841篇 |
农作物 | 194篇 |
水产渔业 | 457篇 |
畜牧兽医 | 557篇 |
园艺 | 233篇 |
植物保护 | 102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209篇 |
2023年 | 305篇 |
2022年 | 317篇 |
2021年 | 333篇 |
2020年 | 363篇 |
2019年 | 396篇 |
2018年 | 302篇 |
2017年 | 403篇 |
2016年 | 473篇 |
2015年 | 416篇 |
2014年 | 480篇 |
2013年 | 535篇 |
2012年 | 708篇 |
2011年 | 742篇 |
2010年 | 595篇 |
2009年 | 582篇 |
2008年 | 444篇 |
2007年 | 455篇 |
2006年 | 376篇 |
2005年 | 272篇 |
2004年 | 202篇 |
2003年 | 139篇 |
2002年 | 89篇 |
2001年 | 95篇 |
2000年 | 83篇 |
1999年 | 52篇 |
1998年 | 60篇 |
1997年 | 33篇 |
1996年 | 40篇 |
1995年 | 49篇 |
1994年 | 28篇 |
1993年 | 27篇 |
1992年 | 20篇 |
1991年 | 20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1962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6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目的】分析1999-2008年广东省梅州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为梅州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和土地利用多样化指数对梅州市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运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生态环境变化强度指数对梅州市土地利用变化所产生的生态效应进行分析。【结果】梅州市土地利用以农用地为主,其中林地所占比例最大(>70%),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是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增加;梅州市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和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分别为-0.64和-0.29%,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化指数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并与梅州市经济和地形地貌的空间差异保持良好的一致性;梅州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1999年的0.570上升到2008年的0.595。【结论】1999-2008年梅州市土地利用以农用地为主,土地利用的空间差异明显,土地利用正处于调整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92.
93.
运用天水市7个国家气象站1961—2008年温度极值及相关天气现象资料,分析了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自1961年以来,该地年平均最高气温以0.36℃/10年的速度升高;年平均最低气温以0.40℃/10年的速度升高。增温幅度最大的时期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最低气温≤0℃的日数以0.33d/年的速度递减;年平均最低地表温度以0.44℃/10年的速度增加;年极端最低地表温度以1.40℃/10年的速度增加;年结冰日数以0.33el/年的速度减少。温度极值及相关天气现象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种植业的布局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 相似文献
94.
以郑州市为研究对象,选用1995年、2000年、2007年3期的TM图像,运用RS和GIS技术分析了郑州市1995-2007年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空间过程,并运用马尔柯夫模型对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演变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在12 a间,各土地类型的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都在增加,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也呈上升趋势.预测结果表明,2007年以后的14 a内(2007-2021年)研究区内耕地将进一步减少,但减少的幅度将逐渐减小;林地总面积也将减少,但草地的面积将变化不大;城镇用地将进一步继续增加,但增加的速度将放缓;水域面积将继续减少. 相似文献
95.
[目的]分析2001—2010年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耕地占补的时空特征,初步探讨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耕地占补的管控效果,为进一步改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通州区2001和2010年2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动态数据为基础,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该区2001—2010年耕地时空变化。[结果](1)2001—2010年通州区耕地总面积由92 503.47hm2减少到72 466.52hm2,补充速度慢于占用速度,占用和补充的水田比例都较高。(2)耕地占用的主要去向是建设占用,96.80%是农村居民点占用,耕地补充的主要来源是建设用地,水域及其他农用地,其中农村居民点整理补充耕地的比例为71.67%。(3)耕地占用主要集中在通州区西北部和中部地区,耕地补充主要集中于研究区中部以及北部地区。(4)从空间规模与空间结构控制效果来看,通州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2001—2010年对耕地占补的管控效果较差,对具体地类而言,对新增城镇工矿占用耕地的管控效果要优于农村居民点用地。[结论]2001—2010年通州区耕地总面积减少,其占用的主要去向和补充的主要来源均是建设用地,且呈现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耕地占补的管控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96.
A. S. Gregory G. J. D. Kirk C. A. Keay B. G. Rawlins P. Wallace A. P. Whitmore 《Soil Use and Management》2014,30(1):10-22
It is estimated that half the soil carbon globally is in the subsoil, but data are scarce. We updated estimates of subsoil organic carbon (OC) in England and Wales made by Bradley et al. (2005) using soil and land‐use databases and compared the results with other published data. We estimated that the soils of England and Wales contained 1633, 1143 and 506 Tg of OC at 0–30, 30–100 and 100–150 cm depths, respectively. Thus, half of the soil OC was found below 30 cm depth. Peat soils accounted for the largest proportion, containing 44% of all the OC below 30 cm despite their small areal extent, followed by brown soils, surface‐water gley soils, ground‐water gley soils and podzolic soils. Peat soils had more than 25% of their profile OC per unit area in the 100–150 cm depth, whereas most other soils had <8% at this depth.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oil types were consistent with differences in soil formation processes. Differences in depth distributions between land uses were small, but subsoil OC stocks in cultivated soils were generally smaller than in soils under grassland or other land uses. Data on subsoil OC stocks in the literature were scarce, but what there was broadly agreed with the findings of the above database exercise. There was little evidence by which to assess how subsoil OC stocks were changing over time. 相似文献
97.
Susanna Price 《Asia Pacific viewpoint》2019,60(2):191-204
The realisation that climate change might necessitate resettlement of people displaced initially raised interest in the experience of development‐forced displacement and resettlement (DFDR). Looking back, in 1980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policy on involuntary resettlement was approved to address perceived weaknesses in state property and expropriation law to safeguard people in the way of development projects. Since then international policy and praxis have brought global attention to developmentally displaced people but have not guaranteed them an effective safeguard. Recently, renewed attention has focussed on state legal and governance frameworks substantively and procedurally. Identifying four key policy objectives that resonate with climate change displacement I analyse their treatment in a data base of DFDR laws and regulations from 40 Asia Pacific states. This analysis finds overall little legal congruence. Innovative new formulations in some Asian state laws address recent public criticisms and research findings, but mostly are yet to demonstrate positive outcomes for displaced people. Pacific states increasingly abandon expropriation law to negotiate lease terms for public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with customary landowners that do not extinguish customary title. Any laws governing climate change relocations must protect rights, livelihoods, well‐being, inclusive decision‐making and community initiatives with procedures whilst not relinquishing climate‐change‐reducing action. 相似文献
98.
为了重建太湖流域1995-2010年耕地复种指数时空变化过程,结合1995年NOAA-AVHRR的旬NDVI数据、2000-2010年250 m 16 d合成的MODIS-NDVI数据和4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傅里叶变换技术的HANTS方法重建农作物生长NDVI曲线,结合差分算法提取各时相复种指数。结果表明:太湖流域1995-2010年复种指数时空格局呈现以一年两熟为主,但一年一熟比例呈持续增长趋势,复种指数局部格局变化主要集中分布在上海市和浙江省;太湖流域复种指数呈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1995-2010年总体呈较明显的下降趋势,从1995年189.4%持续下降到2010年167.3%,降幅从大到小依次为浙江省、上海市和江苏省;基于遥感和HANTS方法提取太湖流域复种指数在栅格尺度上精度达94.6%;受计算范畴差异及遥感数据空间分辨率影响,在县市行政区划单元尺度上,遥感方法与统计数据计算的复种指数平均误差约15.8%~21.6%。研究结果可为太湖流域农业政策制定及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
解决节水灌溉与控制土壤次生盐渍化的矛盾,对干旱内陆绿洲灌区农田节水、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和保证绿洲农业稳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传统翻耕(CT)、垄作沟灌(FRB)、固定道保护性耕作(PRB)和固定道平作(ZT)4种耕作方式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固定道耕作模式下的土壤盐分特征。结果表明:与播前相比,收获后FRB处理0~20 cm、20~40 cm、40~60 cm和60~100 cm土层土壤含盐量分别提高83.3%、77.2%、47.6%和84.0%,PRB处理分别提高62.6%、46.3%、28.2%和103.6%。ZT和CT处理0~200 cm土壤含盐量呈"脱盐"和"聚盐"交替变化趋势,0~60 cm各土层土壤含盐量随灌水显著降低,而60~200 cm各土层土壤含盐量随灌水显著增加。0~20 cm、20~40 cm和40~60 cm土层是PRB和FRB处理土壤盐分的主要累积区,ZT和CT处理土壤含盐量随灌水最终积累在100~160 cm土层。从头水后至收获各个时期,PRB处理0~200 cm各土层土壤含盐量均高于FRB处理,且差异显著。ZT处理0~20 cm、20~40 cm、40~60 cm和60~100 cm土层土壤含盐量均显著高于CT处理。垄床不同位置土壤盐分运动水平方向上均呈"垄边向垄中"迁移特点,但PRB处理迁移能力强于FRB处理。垂直方向上,FRB处理在土壤60~80 cm处形成积盐峰,而PRB处理在土壤40~60 cm处形成积盐峰。随灌溉水分入渗再分布后FRB处理土壤盐分向垄沟中部和垄床表层迁移,PRB处理土壤盐分在垄床40~60 cm土层处形成一个积盐层。结果说明,垄作方式能显著增加土壤剖面盐分累积。随着垄作年限增加,盐分向垄床中部积累的能力和含量均增强,由此垄作种植应考虑适时漫灌以达到淋洗土壤盐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0.
利用2001-2008年250 m分辨率的MODIS-NDVI数据与景观格局分析软件,对8 a来连江流域的植被覆盖与空间格局变化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近8 a来连江流域的较高与高植被覆盖区面积减少而中度与较低植被覆盖区面积增加,即植被覆盖呈总体退化趋势;流域景观破碎程度减少、连通性增强,景观异质性提高,景观趋于多样化和均匀化;流域内各类景观要素在破碎化程度、复杂性和稳定性、空间分布关系、聚集性变化差异明显,其中较高与中度植被覆盖区的空间特征变化对整个流域空间格局动态起主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