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577篇 |
免费 | 94篇 |
国内免费 | 177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23篇 |
农学 | 113篇 |
基础科学 | 90篇 |
763篇 | |
综合类 | 2332篇 |
农作物 | 31篇 |
水产渔业 | 9篇 |
畜牧兽医 | 57篇 |
园艺 | 114篇 |
植物保护 | 11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篇 |
2023年 | 31篇 |
2022年 | 39篇 |
2021年 | 43篇 |
2020年 | 41篇 |
2019年 | 57篇 |
2018年 | 38篇 |
2017年 | 162篇 |
2016年 | 164篇 |
2015年 | 180篇 |
2014年 | 185篇 |
2013年 | 241篇 |
2012年 | 286篇 |
2011年 | 377篇 |
2010年 | 345篇 |
2009年 | 307篇 |
2008年 | 281篇 |
2007年 | 290篇 |
2006年 | 225篇 |
2005年 | 123篇 |
2004年 | 70篇 |
2003年 | 74篇 |
2002年 | 48篇 |
2001年 | 26篇 |
2000年 | 17篇 |
1999年 | 24篇 |
1998年 | 21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21篇 |
1993年 | 38篇 |
1992年 | 18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8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基于地形梯度的皖南地区土地利用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安徽省皖南地区为例,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通过计算高程、坡度和地形位指数等地形梯度上的土地利用分布指数,分析了3种地形梯度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特征,探讨了该区土地利用分布特点与地形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在高程0~600 m、坡度0~21°和地形位指数0~1.575 0区域内的面积占皖南地区总面积的93.10%、83.11%和93.89%,影响着该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2)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分层明显,耕地、水域和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坡度平缓和地形位指数较小的区域,相应的土地利用分布指数随地形梯度的增大而减少直至趋于0;林地、草地分布则与之相反;(3)依据土地利用和地形的关系,皖南地区土地利用格局趋于合理,但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仍然存在,需要加强其土地利用的规划管理。 相似文献
42.
在安徽省大力开展美好乡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形势下,尝试研究和探索美好乡村建设背景下不同区域的土地整治模式,不仅可以为土地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际参考,也可以为更好地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服务。该研究分析了美好乡村建设与土地整治的辩证关系,指出土地整治与美好乡村建设是一个"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土地整治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美好乡村建设是土地整治的重要目标。基于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背景下土地整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根据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分区,分为皖北、皖中、沿江、皖西、沿江、皖西、皖南5个片区探讨差别化的土地整治模式。 相似文献
43.
在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县孙家红壤小流域的典型红壤区随机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林地(F)、花生旱地(PU)、新稻田(NP,<30 a)和老稻田(OP,> 200 a),在0~40 cm深度每隔5 cm采集分层土样,分析了土壤全磷(TP)、有效磷(Bray P)、磷素活化系数(PAC)及有机磷(Po)、无机磷(Pi)与各组分磷的深度变化,探讨了土壤pH与土壤有机质(SOM)对红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孙家小流域不同利用方式红壤TP含量大小依次为:老稻田>新稻田>林地>花生旱地;除林地外,花生旱地与稻田土壤TP、Bray P、Pi和Po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呈显著降低趋势,且稻田土壤Po含量及其占全磷的比例显著高于林地和花生旱地。花生旱地与稻田0~20 cm土壤中极有效磷(EAP)、中等有效磷(MAP)及EAP、MAP中的无机磷与有机磷的比值均显著高于林地土壤。林地转为旱地和稻田,尤其是长期植稻可以促进土壤非有效磷(NAP)向利于作物吸收的EAP与MAP转化,因而提高土壤磷素有效性。相关分析表明,随着SOM累积量的增加,四种利用方式红壤中EAP、MAP含量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44.
土地利用对亚热带红壤区典型景观单元土壤溶解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在亚热带典型景观尺度上系统分析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溶解有机碳(DOC)含量的影响。【方法】分别以广西肯福和湖南盘塘作为亚热带红壤低山与红壤丘陵典型景观单元,对两个景观单元进行密集采样(0~20 cm)分析。【结果】红壤低山和红壤丘陵景观单元土壤DOC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59.2±75.8) mg•kg-1和(90.035.4) mg•kg-1,其中低含量样本均以稻田土壤为主,其平均值分别为(46.7±14.9) mg•kg-1和(68.023.1)mg•kg-1。高含量样本以旱地、果园和林地土壤为主,红壤低山景观单元旱地、果园和林地土壤DOC含量分别比稻田土壤高271%、278%和315%,红壤丘陵景观单元比稻田土壤高37%、69%和77%。土壤溶解有机碳与土壤总有机碳的比值(DOC/TOC)显示,两个景观单元稻田土壤DOC/TOC值(0.24%和0.44%)亦明显低于其它利用方式土壤(0.90%~1.50%)。【结论】土地利用方式影响土壤DOC含量,同一景观单元长期处于淹水条件下的稻田土壤DOC含量明显低于旱作土壤(如旱地和果园),林地开垦为旱地或果园后土壤DOC含量降低。同时土壤DOC含量存在区域差异,位于亚热带南部的红壤低山景观单元土壤DOC的含量明显高于北部的红壤丘陵景观单元。 相似文献
45.
揭示了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地票的产生机理,阐明了地票交易模式的主要特征,探讨了地票落地的用途管制、空间管制的特殊性,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和规范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地票交易的建议。 相似文献
46.
A cropping system assessment framework—Evaluating effects of introducing legumes into crop rotations
Methods are needed for the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cropping systems, in order to test the effects of introducing or reintroducing crops into rotations. The interaction of legumes with other crops (rotational effects) requires an assessment at the cropping system scale. The objective of this work is to introduce a cropping system framework to assess the impacts of changes in cropping systems in a participatory approach with experts, i.e., the integration of legumes into crop rotations and to demonstrate its application in two case studies. The framework consists of a rule-based rotation generator and a set of algorithms to calculate impact indicators. It follows a three-step approach: (i) generate rotations, (ii) evaluate crop production activities using environmental, economic and phytosanitary indicators, and (iii) design cropping systems and assess their impacts. Experienced agronomist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tists were involved at several stages of the framework development and testing in order to ensure the practicability of designed cropping systems. The framework was tested in Västra Götaland (Sweden) and Brandenburg (Germany) by comparing cropping systems with and without legumes. In both case studies, cropping systems with legumes reduced nitrous oxide emissions with comparable or slightly lower nitrate-N leaching, and had positive phytosanitary effects. In arable systems with grain legumes, gross margins were lower than in cropping systems without legumes despite taking pre-crop effects into account. Forage cropping systems with legumes had higher or equivalent gross margins and at the same time higher environmental benefits than cropping systems without legumes. The framework supports agronomists to design sustainable legume-supported cropping systems and to assess their impacts. 相似文献
47.
通过分析其土地利用现状特点、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找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并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8.
基于RV指数的道路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的影响——以东营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路的大规模建设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巨大,影响着居民点的分布格局和周围土地利用的变化,对生态过程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本研究以东营市为研究区,通过对表示道路网络干扰强度的RV(Roadless Volume)指数进行分析计算,对比分析了不同道路影响等级分区内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道路影响等级下滩涂和湿地的面积随等级的增加而减少,其中从1级到2级下降的幅度最大;草地、水域和盐碱地的面积随影响等级的升高,总体呈下降趋势,且降幅十分明显;耕地的面积从总体来看也呈减少趋势,但幅度相比以上生态用地而言并不十分强烈;建设用地的面积随道路影响等级的增加有上升趋势。通过以上分析说明,道路网络的不断扩展对区域土地利用的影响显著,其中对生态用地的干扰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49.
50.
2014年4月国土资源部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技术体系进行了调整,发布了新版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新版评价规程规范了评价工作用袁,由于这些表格之间存在复杂而严密的逻辑关系,因此需要广泛使用Excel的引用和函数来处理数据.基于VSTO可以定制开发Office系列软件的应用程序,为此该研究将VSTO技术引入到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Excel工作表处理中,通过对评价工作表的定制开发,实现了评价数据的准确计算及评价成果的快速更新和入库,使用评价工具可以较大地提升评价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