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577篇 |
免费 | 94篇 |
国内免费 | 177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23篇 |
农学 | 113篇 |
基础科学 | 90篇 |
763篇 | |
综合类 | 2332篇 |
农作物 | 31篇 |
水产渔业 | 9篇 |
畜牧兽医 | 57篇 |
园艺 | 114篇 |
植物保护 | 11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篇 |
2023年 | 31篇 |
2022年 | 39篇 |
2021年 | 43篇 |
2020年 | 41篇 |
2019年 | 57篇 |
2018年 | 38篇 |
2017年 | 162篇 |
2016年 | 164篇 |
2015年 | 180篇 |
2014年 | 185篇 |
2013年 | 241篇 |
2012年 | 286篇 |
2011年 | 377篇 |
2010年 | 345篇 |
2009年 | 307篇 |
2008年 | 281篇 |
2007年 | 290篇 |
2006年 | 225篇 |
2005年 | 123篇 |
2004年 | 70篇 |
2003年 | 74篇 |
2002年 | 48篇 |
2001年 | 26篇 |
2000年 | 17篇 |
1999年 | 24篇 |
1998年 | 21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21篇 |
1993年 | 38篇 |
1992年 | 18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8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122.
科尔沁沙地近300年旱涝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科尔沁沙地位于季风气候边缘,旱涝气候演变剧烈。本文利用历史文献资料和实测的降水资料,对科尔沁沙地近300年旱涝气候演变规律进行了较周详地探讨与研究。运用旱涝指数、确定了区域旱涝等级,分析与论述了区域旱涝阶段和相对湿润期、干旱期出现的规律和地域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23.
基于GIS的秦巴山区土地生态敏感性评价──以陇南山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是进行生态功能区划的前提条件,也是判断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手段。进行土地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理念,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举措,对推动陇南市可持续发展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根据陇南市山地生态系统基本特征,运用GIS技术,从土壤侵蚀、石漠化、和地质灾害3个方面对陇南市土地生态敏感性展开单因子评价和综合评价,并对综合评价结果进行趋势面分析。评价结果表明:(1)陇南市土地生态敏感性区域差异比较明显,在东西方向上为东高西低,整体呈递减趋势,在南北方向上呈现较为明显的"n"字型,南部略高于北部;(2)运用自然断点法,将陇南市土地生态敏感性分为极敏感区、高敏感区、中敏感区、低敏感区和不敏感区,分别占市域总面积的19.18%,24.61%,25.71%,16.88%和13.61%;其中极敏感区和高敏感区主要分布在宕昌县和武都区等周边地区,该区生态敏感极强,需要加强保护,开发强度不宜过高;低敏感和不敏感区域主要分布在礼县、西和县、徽县和成县等大多数区域,可以适当进行开发。 相似文献
124.
利用1989年和2002年生长季的Landsat TM/ETM+卫星遥感数据,采用非监督分类方法,处理并提取阴山北麓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相关信息,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开展景观格局变化的空间分析。结果表明:①耕地、灌木林地、高覆盖草地和中覆盖草地是这一地区土地利用的主体类型。从相对动态度来看,未利用土地类型是景观格局中变化程度最剧烈的单元;从绝对动态度来看,中覆盖草地类型对阴山北麓地区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贡献最大。②从土地利用转化矩阵来看,研究区的耕地、林地、灌木林地、低覆盖草地和未利用地类型都明显增加,高覆盖草地和中覆盖草地类型显著减少,而水体和城镇用地占地面积小,变化不明显。③1989~2002年,研究区斑块密度、边界密度都有所增加,聚合度减少,说明在这13年间这一地区景观破碎化程度加重,多样性指数减少,说明景观类型呈现单一化趋势。 相似文献
125.
The effect of land cover/vegetation on soil water dynamic in the hilly area of the loess plateau,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evere soil and water loss has lead to widespread land degradation in China's loess plateau. During the past decades, a great deal of effort was made on vegetation restoration to reduce soil and water loss in the loess plateau. However, due to water shortage the efficiency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was not as satisfactory as expected. As part of a vegetation restoration project, we conducted research aiming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egetation pattern and soil water dynamics. The goal was to find vegetation types appropriate for the loess plateau with scarce water resources. In 1986, fifteen plots of land were planted with five vegetation types: pine woodland, shrubland, sloping cropland, alfalfa and semi-natural grassland. Soil water content, runoff, soil erosion were measured for each plot.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such as rainfall, evaporation and temperature, were recorded simultaneously by an automated meteorological st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cover pattern and soil water dynamic was evaluated by using statistical models. We found that: (1) soil water loss occurred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and it reached the maximum in the second half of July; (2) soil water was not fully replenished from rainfall during the rainy season; (3) pine woodland induced the largest water loss to surface runoff, followed by sloping cropland, alfalfa, semi-natural grassland and shrubland; the poor capability of pine woodland for water conservation may be attributed to soil compaction and poor ground coverage under the tree; (4) in most cases, soil water of the five vegetation types was low except for shrubland and semi-natural grassland where it was moderate-high during a few periods. These conditions inhibit sustainable vegetation growth in the semi-arid loess hilly area of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相似文献
126.
以四川井研县为例,结合正在进行的乐山市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的部分基础资料,阐述了层次分析(AHP)法在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结果表明,AHP法可大大提高全值定量的理性成分,得到更加符合实际的成果. 相似文献
127.
为了缓解牧业冬春季节饲草不足的问题,有效利用8—10月的水、热、光和土地资源,复种青刈秣食豆,明确秋闲田秣食豆的高产栽培技术,促进良种良法配套技术推广应用。采用正交试验与软件PASW Statistics 18的LSD法,以秣食豆产草量为主要考核指标,对秋闲田秣食豆播种行距、种植密度与氮、磷、钾等影响因素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密度、行距与钾肥对秋闲田秣食豆产草量具有重要影响。明确了秋闲田秣食豆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的优化方案:每公顷留苗密度75万株,并以氮肥(N)300 kg/hm2、磷肥(P2O5)112.5 kg/hm2、钾肥(K2O)375 kg/hm2做基肥,播种方式以50 cm的行距进行条播。该方案的鲜草产量、干草产量分别为6661.67 kg/hm2、2723.64 kg/hm2,较产草量位居第二的优良组合的鲜重、干重分别增产24.17%、27.63%。为秋闲田栽培秣食豆的生产实践提了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8.
生态技术进步造就了作物高产不衰的典型——重访青海香日德地区春小麦高产田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孙鸿良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15(2):181-183
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青藏高原的香日德镇出现了春小麦单产15195.00kg/hm2的高产纪录,生长季的光能利用率高达5.9%。其高光效原因何在以及能否保持不衰为众人所关注。近年笔者实地考察发现,生态技术创新是该区春小麦高产不衰的主导致因。其中特殊生态位新品种的成功选育、生态技术的全方位应用以及农田之外生态用地的有效建设是支持高产并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生态技术进步作为经济增长的内在变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香日德为生态经济学中的生态创新理论与B模式提供了成功实例。 相似文献
129.
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基本原理,并通过三标度法的改进来定量确定农用地适宜性评价因子的权重和量化分级,克服评价因子的人为主观性,建立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使其更具有实用性。以湖北省枝江市为例,选取合理的评价因子对该地区的农用地利用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符合该地区实际情况。实例分析验证了三标度层次分析法在农用地适宜性评价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30.
海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定量探求海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换、变化强度与空间分布规律,以期为该地区土地利用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在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技术支持下,解译并绘制了研究区40年(1970~2010年)5期(1970年、1980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的土地利用图,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空间叠加构建了土地利用变化图谱、过程图谱、涨势图谱和演变模式4种图谱,分析了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规律。[结果]整体上看,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是40年来海河流域最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非稳定区域面积占到35%,海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剧烈,加强土地科学管理十分必要;1980~1990年期间各土地利用类型新增转化均最小,形成了增量波动低谷,表明在此时期土地利用类型之间转化最为平缓。[结论]该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转移矩阵法相比,地学信息图谱方法在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方面有着明显优势,能够展示兴趣区的空间位置分布,表现出多维空间信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