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8篇 |
免费 | 5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篇 |
农学 | 4篇 |
基础科学 | 1篇 |
26篇 | |
综合类 | 28篇 |
农作物 | 11篇 |
水产渔业 | 2篇 |
畜牧兽医 | 11篇 |
植物保护 | 2篇 |
出版年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5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2篇 |
2008年 | 1篇 |
2007年 | 2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5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采用池栽方式,以砂土、壤土、黏土三种质地潮土为主处理,以仅施氮磷钾(即对照,NPK),氮磷钾+富啡酸(NPK+FA),氮磷钾+复合微肥(锌和硒)(NPK+Zn+Se),氮磷钾+富啡酸+复合微肥(锌和硒)(NPK+FA+Zn+Se)等4个施肥处理为副处理的裂区试验,研究不同质地条件下施肥对紫花苜蓿鲜草产量及鲜干比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质地条件下紫花苜蓿鲜草产量表现为:壤土黏土砂土,且均随茬次增加逐渐降低,以砂土条件下降幅最大。三种质地条件下,适量富啡酸均显著促进了苜蓿鲜重的增加,且均以富啡酸与硒、锌微肥配施效果最好。各茬均以砂土条件下苜蓿鲜干比最低,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83.
腐殖酸对外源砷在土壤中形态转化和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室内培养的方法,探讨腐殖酸(HAs)的两种活性组分——富里酸(FA)和胡敏酸(HA)及其不同比例(HA/FA)对土壤As形态转化及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HAs的两种组分对土壤As的形态均具有显著影响,其影响程度和方向与其浓度、比例及外源As含量有关。FA和添加量≤1%C的HA能增加土壤交换态As(Ex-As)的含量,添加量≥3%C的HA能降低土壤Ex-As含量;两种组分都能降低土壤铝型As(Al-As)和铁型As(Fe-As)含量,增加残渣态As(Res-As)含量,FA比HA的作用效果更强;在等量(1%C)HAs条件下,HA/FA≥5/5时HAs能降低Ex-As含量,≤3/7时则能增加Ex-As的含量。HAs对土壤有效As的影响是其对As形态分配综合作用的结果,对土壤有效As贡献最大的是Ex-As和Ca-As;HA和添加量较高(≥5%C)的FA能够降低外源As在土壤中的有效性,而添加量较低(≤3%C)的FA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土壤As的有效性。因此,掌握有机物料合理的用量和活性组分比例是其作为土壤As活性调控剂的前提。 相似文献
84.
腐植酸与Cd、Zn的络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通过离子交换平衡法测定了胡敏酸的2 个不同分子量分级组分及富里酸与Cd 、Zn 络合反应的稳定常数及配位数,结果表明:随着腐植酸芳构化程度的提高,其与Cd 、Zn 的络合物的配位数及稳定常数也逐渐提高;当胡敏酸的分子量为48339 时,其对Cd 、Zn 的络合物稳定常数log K 值分别为5-20 和4-81 ,配位数分别为1-26 和1-15 ;而当分子量增加为78180 时,logK 值分别为5-68 和5-37 ,配位数分别为1-32和1-26 。富里酸 镉、锌的稳定常数( 分子量为2300) 分别为4-44 和4-42 ,配位数分别为1-29 和1-30 。这些结果表明,就减轻污染土壤中Cd 、Zn 对植物的危害而言,施用厩肥等芳构化程度较高的有机物比芳构化程度低的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85.
马立克氏病病毒广西株G2囊膜糖蛋白gI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马立克氏病病毒(MDV)强毒株GA的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了1对引物,以强毒株G2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技术,扩增其囊膜糖蛋白gI基因阅读(ORF)中,除去其N-端编码水区165个碱基对(bps)以外的部分,将PCR产物按正确的阅读框架定向克隆到表性载体pGEX-6P-1中谷胱甘肽转移酶(GST)基因的下游,将重组质粒转化入大肠杆菌BL21株,在1.0mmol/LIPTG浓度和30℃的条件下诱导,gI-GST基因融合蛋白获了理想的表达,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Western-blotting试验,验证其表达的融合蛋白产物大小为预期的63000,将表达产物回收后免疫小鼠,所得抗血清可与MDV感染的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在免疫光试验(FA)中,呈细胞膜阳性染色,试验结果表明,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G2株MDVgI基因的融合蛋白至少保留了天然蛋白的部分抗原性。 相似文献
86.
盐碱地小麦根际联合固氮菌数量分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结合气相色谱仪和乙炔还原(ARA),采用最可能计数法(MPN)和荧光抗体(FA)染色法对盐碱地小麦根际联合固氮菌及优良固氮菌株Pseudomonassp.ChW1和Zoogloeasp.ChW6数量分布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小麦根际各部位均存在联合固氮菌类群,但数量相对较小、差异较大(102~106个g-1干土或根),分布趋势呈RP>RS>NRS>HP;菌株Pseudomonassp.ChW1是一种相对广谱的联合固氮菌株,在小麦根际不同部位均有分布,数量除在根系表面(RP)较多(105个g-1干根)外,其它部位较少(102~103个g-1干土或根);Zoogloeasp.ChW6菌株是一种分布谱相对较窄的联合固氮菌株,只分布于根表土壤(RS)和根系表面(RP),数量102~104个g-1干土或根。自然状况下,小麦根际固氮菌数量较少,有必要通过使用联合固氮菌接种剂提高小麦根际固氮菌种群数量,增强种群竞争力,增加根际微生物固氮总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