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24篇
  免费   223篇
  国内免费   189篇
林业   494篇
农学   218篇
基础科学   25篇
  669篇
综合类   1690篇
农作物   260篇
水产渔业   14篇
畜牧兽医   274篇
园艺   492篇
植物保护   400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81篇
  2022年   137篇
  2021年   166篇
  2020年   276篇
  2019年   210篇
  2018年   103篇
  2017年   132篇
  2016年   199篇
  2015年   148篇
  2014年   198篇
  2013年   221篇
  2012年   252篇
  2011年   302篇
  2010年   213篇
  2009年   255篇
  2008年   245篇
  2007年   233篇
  2006年   201篇
  2005年   156篇
  2004年   136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41.
采用PDA平板分离培养检验法对5个品种的万寿菊种子表面进行带菌检测,并测定5种杀菌剂和2种温汤浸种方法对种子的消毒处理效果.结果表明,万寿菊种子表面带菌率在6.0%~85.0%之间,携带真菌的优势菌群主要是链格孢属真菌(Alternariaspp.),其分离频率最高达60.16%;其次为镰刀菌属(Fusariumspp.),分离频率为20.76%;青霉属(Penicilliumspp.)分离频率为8.76%,黑根霉属(Rhizopusspp.)分离频率为3.08%、曲霉属(Aspergillusspp.)分离频率为2.08%,毛霉属(Mucorspp.)分离频率为1.40%,同时还分离到细菌,分离频率为6.92%,同一品种各菌群分离频率差异显著;用0.1%AgNO3和55℃温汤浸种可以杀死种子表面所有真菌,50℃温汤浸种和50%扑海因WP750倍液的消毒效果也明显高于其它处理,是较理想的种子消毒方法.  相似文献   
742.
笔者调查了苏州地区食用菌主要病虫害种类,其中害虫主要有多菌蚊、蘑菇黔虼蚤蝇等,病害主要有湿泡病、胡桃肉状菌、细菌性斑点病、蘑菇病毒病,生理性病害包括菌丝徒长、地雷菇等,并提出了苏州地区食用菌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综合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743.
[目的]优化生防菌菌株A的培养条件与液体发酵工艺。[方法]采用均匀试验设计方法、回归分析方法和分批补料发酵工艺,研究生防菌菌株A的培养条件与液体发酵工艺的优化。[结果]结果表明,适合菌株A摇瓶培养的最佳条件为:培养温度35℃,摇瓶装量12%,接种量3.0%,初始pH值7.2。20L发酵罐分批补料发酵参数为:种子培养基为YDC培养基,培养时间24h,接种量3.0%;发酵培养基:葡萄糖1.0%,酵母膏1.0%,CaCO3 1.0%,pH值7.2;流加培养基:葡萄糖1.5%,酵母膏0.5%,制成混合液一起流加,发酵8h开始流加;发酵周期(34±2)h,在以上发酵条件下,发酵液芽孢浓度达(3.410±0.151)×10^9cfu/ml。[结论]该试验条件下所获得发酵液芽孢数浓度较高,可用于进一步制备生防菌剂。  相似文献   
744.
将在黑龙江省和吉林省部分地区分离到的稻瘟病菌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培养6d后,观察其生长速率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24个菌株在PDA培养基上生长速率有显著差异,不同地区分离到的菌株生长速率存在差异,同一地区的不同菌株生长速率也存在着差异,同一生理小种的不同菌株的生长速率也存在着差异。不同稻瘟病菌株在PDA培养基上的生长曲线可为快速直线增长型、先快后慢增长型和缓慢直线增长型等3种类型。  相似文献   
745.
为探讨食用菌高效栽培方法,采用平板培养法,探讨了在PDA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比例的滑菇菌糠提取液对食用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的滑菇菌糠提取液能够促进榆黄菇和杏鲍菇菌丝生长是有促进作用的,添加量为30%最为理想,而对平菇和白灵菇菌丝生长是有抑制作用的。  相似文献   
746.
解磷真菌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哲  杨洪一  李丽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2):11287-11288,11296
磷是植物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三大元素之一。尽管绝大多数土壤中含有着丰富的磷元素,但因土壤中所含的磷元素易被固定且易形成沉淀,因此土壤中实际能被植物体利用的磷元素很少。目前多采用人工施用磷肥的方法。这是一种较快速的解决植物缺磷的手段,但长期施用会造成土壤污染,不利于植物的生长。近年研究表明,解磷微生物可以将土壤中难以被植物利用的无效磷转化为可被植物利用的有效磷,而解磷微生物中的解磷真菌的解磷能力高于解磷细菌和放线菌。笔者对解磷真菌的解磷机制、解磷能力、对植物的影响以及生态学意义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47.
对辽东主要地区发生落针病的赤松针叶上采集病害标本,室内进行分类鉴定,确定了在赤松针叶上有5种真菌,均是活体寄生。按照Minter(1981)分类标准进行了形态学种的分类鉴定,最后确定了5种真菌的分类地位,5个种分别为针叶树散斑壳菌、松散斑壳菌、光亮散斑壳菌、雪松散斑壳、小环绵盘菌。其中有3个种为我国赤松寄主上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748.
竹材主要变色菌霉菌的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我国云南、广州、北京、湖南和安徽等省市采集变色霉变竹材标本,分离纯化得到78株真菌菌株,鉴定为木霉(Trichoderma spp.)、毛霉(Rhizomucor spp.)、曲霉(Aspergillus spp.)、镰刀菌(Fusarium spp.)、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p.)、可可毛色二孢菌(Botryosphaeria rhodina)和稻球黑孢(Nigrospora oryzae)等。选取代表性的菌株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营养因子对菌株生长的影响研究表明:碳素营养和氮素营养均影响菌丝的生长及色素形成;温度条件对菌株的生长影响较大,对于大多数菌株而言,28 ℃是最适生长温度,5 ℃生长减缓甚至停滞,但未死亡, 40 ℃以上菌株的生长受到抑制甚至死亡,但个别霉菌在50 ℃仍可生长,表明竹材霉菌对极端环境有一定的适应能力;竹材霉菌变色菌对酸碱度的适应范围较广,pH值在4 - 11下皆能正常生长,最适pH值在5 - 8间;光照对菌株生长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49.
从意大利白杨韧皮部中筛选得到一株能够利用纤维素并高产油脂的内生真菌,初步鉴定为茎点霉属.利用意杨树叶粉碎物作为唯一碳源进行液体发酵,该菌株在培养至第8天时,油脂产量和滤纸酶活力达到最高,分别为0.78g/L、5.67mg/(L·min)(以葡萄糖计).通过单因子分析及正交优化试验,得到发酵条件最佳组合为:玉米秆50g/L,NH4NO3 3g/L,温度25℃,摇床转速150r/min,此时真菌油脂产量达到1.12g/L.分析菌体发酵获得的油脂成分,主要为软脂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可以作为生物柴油的原料.  相似文献   
750.
The interactive effect of sugar beet (SB) agrowaste and arbuscular mycorrhizal (AM) fungi inoculation in response to increasing Cu levels was evaluated in the metallophyte Oenothera picensis. Plants were grown in a Cu‐added soil (0, 100, or 500 mg Cu kg?1), in presence or absence of SB, and inoculated with: (1) indigenous Cu adapted mycorrhiza (IM) isolated from Cu‐polluted soils; (2) Claroideoglomus claroideum (CC); or (3) maintained uninoculated (control). Sugar beet application produced an increase in shoot biomass of 2 to 7 times, improving plant nutritional status and allowing their survival at the highest Cu concentrations. Moreover, AM fungi utilization had a positive effect promoting the plant establishment; nevertheless, Cu plant concentration as well as the mycorrhizal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AM colonization, AM spore density, and glomalin production were strictly dependent of the AM fungi strains used. Remarkable differences between AM fungi strains were observed at the highest soil Cu level where only plants colonized by IM were able to survive and grow when no SB residue was added. An interactive effect between AM fungi and SB produced a higher plant growth than plants without the amendment application, improving the plant establishment and allowing their survival at highest copper concentrations, suggesting that this combination could be used as a biotechnological tool for the phytoremediation of Cu‐polluted soi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