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65篇
  免费   548篇
  国内免费   995篇
林业   1522篇
农学   976篇
基础科学   269篇
  1494篇
综合类   3934篇
农作物   1001篇
水产渔业   643篇
畜牧兽医   672篇
园艺   297篇
植物保护   400篇
  2024年   63篇
  2023年   203篇
  2022年   238篇
  2021年   296篇
  2020年   344篇
  2019年   407篇
  2018年   272篇
  2017年   460篇
  2016年   547篇
  2015年   439篇
  2014年   572篇
  2013年   692篇
  2012年   748篇
  2011年   808篇
  2010年   609篇
  2009年   577篇
  2008年   505篇
  2007年   514篇
  2006年   471篇
  2005年   329篇
  2004年   273篇
  2003年   204篇
  2002年   194篇
  2001年   189篇
  2000年   166篇
  1999年   153篇
  1998年   147篇
  1997年   118篇
  1996年   112篇
  1995年   113篇
  1994年   77篇
  1993年   67篇
  1992年   65篇
  1991年   53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54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应用性诱剂对福建甘薯蚁象的监测与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甘薯蚁象的发生情况,2009、2010年采用性诱剂诱集的方法对福建福州和莆田甘薯蚁象的发生情况进行了监测,2011年对性诱剂的诱捕器和放置密度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份甘薯蚁象的发生高峰期不尽相同,总体上以7-10月为发生最严重的时期;在连年种植、管理粗放的甘薯田块蚁象发生严重。商品黄色塑料筒诱捕器的诱集效果优于自制漏斗型瓶装诱捕器;但是自制漏斗型瓶装诱捕器较为实用;不同厂家的诱芯田间诱虫效果差异不明显;每667 m 2放置3个诱芯可以有效地诱集蚁象。性诱剂诱捕区与非诱捕区相比,危害明显减轻,甘薯产量明显增加,因此,采用性诱剂诱捕的措施可以减轻甘薯蚁象的危害。  相似文献   
42.
深圳红火蚁蚁巢密度、社会型研究及防治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深圳红火蚁生境类型与蚁巢密度的关系,社会型的鉴别以及应用茚虫威对多后型和单后型、多后型共存地区的防治效果。红火蚁的蚁巢密度(巢/100 m2)与生境类型密切相关,在所调查的5类生境中,待建地的蚁巢密度最高,为3.81巢/100 m2,公路边的次之,为2.95巢/100 m2,城市绿地的最低,为0.63巢/100 m2。应用多元PCR技术对6个行政区社会型进行鉴别的结果表明,福田、龙岗、南山区为多后型与单后型共存,单后型与多后型的比仅为1∶(3~4)。罗湖、宝安、盐田3区全部为多后型;多后型地区的蚁巢密度(2.2巢/100 m2)比单后型地区(1.9巢/100 m2)的为高,但没有显著差异;应用茚虫威进行防治60 d后的调查结果表明,多后型地区的防治效果(97.8%)比单后型地区(96.7%)的要好,但没有显著差异。最后,本文对这些结果产生的原因及应用价值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3.
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不同肥料用量和不同施肥类型对"姜三七"产量和药用成分含量的影响,为"姜三七"的人工栽培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与不施肥(对照)相比,有机肥+复合肥组合处理增产198%,施用复合肥处理的樟脑和莰烯含量分别增加1.14%和5.74%。  相似文献   
44.
为明确宽幅条播对燕麦抗倒伏性和产量的调节作用及其适宜种植密度,于2019-2020年,通过裂区试验,设置2种播种方式(宽幅条播和常规条播)和三个种植密度水平[300×104株·hm-2 (D1)、450×104株·hm-2(D2)、600×104株·hm-2 (D3)],分析了播种方式与种植密度对燕麦植株抗倒伏性和籽粒...  相似文献   
45.
运用3种粪便漂浮法、3种染色法和2种分离提纯法对10头犊牛的粪便进行卵囊检查、分离纯化,对这些方法进行比较。试验结果显示:饱和硫酸锌漂浮法结合姬姆萨氏染色法检查隐孢子虫卵囊,检出率最高、效果最佳;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隐孢子虫卵囊。收集的卵囊最多,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6.
应用伊维菌素干混悬剂进行了驱除猪蛔虫的效力及安全性试验。结果:0.3mg/kg b.w剂量对猪蛔虫的虫卵转阴率、虫卵减少率和驱虫率均达100%,猪可耐受1.5mg/kg剂量。试验证明伊维菌素干混悬剂驱除猪蛔虫安全高效,投药方便,成本较低,具有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47.
Abstract

Effects of nitrogen (N) (0, 15, 30, 45 and 60 kg N ha?1) applied at five different times during autumn and early winter on the N fixation of Trifolium repens L. (white clover) in Lolium perenne L. (perennial ryegrass) / white clover pastures were examined (Experiment 1). Effects of applying different N fertilisers (e.g. urea and ammonium nitrate) at 45 kg N ha?1 in autumn, with and without phosphorus (P), potassium (K) and sulphur (S) on N fixation were also tested (Experiment 2). In Experiment 1, percentage N derived from the atmosphere (percent Ndfa) by white clover varied between 87% and 91% in the period after (24 to 36 days) N application. Increasing rates of N and time of application did not influence percent Ndfa. The amount of N fixed by white clover ranged from 0.8 to 3.7 kg N ha?1 in the period after N application. Increasing rates of applied N produced a significant (P<0.05) linear increase in the amount of N fixed. In Experiment 2, percent Ndfa and amount of N fixed (1.9 to 4.1 kg N ha?1) were unaffected by different N fertilisers, with and without P, K and S, in the period after (37 days) fertiliser application. For both experiments, fertiliser N increased dry matter yield while having no effect on white clover composi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single applications of N during the autumn and early winter benefit pasture growth without adversely affecting white clover N fixation or clover composition. This finding, however, will require further investigation.  相似文献   
48.
以中国北方草甸草原为研究对象,借助GIS等工具手段,在草地群落类型实测数据基础上,对内蒙古草甸草原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开展定量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内蒙古草甸草原的生物量碳密度为660.43 g C/m2,其中地榆群落(460.63 g C/m2)具有最高的地上生物量碳密度,地榆群落(787.10 g C/m2)和五花草塘群落(776.22 g C/m2)具有最高的地下生物量碳密度,其他群落间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温带草甸草原以16.60×106 hm2的面积,贡献了111.20 Tg的生物量碳,其中地上生物量碳为27.57 Tg,地下生物量碳为83.63 Tg,根冠比(R∶S)为3.03;3)地下生物量沿土壤深度的分布可分为两种类型:线叶菊、芨芨草、野大麦、地榆、贝加尔针茅、苔草以及五花草塘群落属于“指数型”,其地下生物量主要分布在0~10 cm土壤层,且符合指数函数,该类型占据草原群落的主要部分;拂子茅、小叶锦鸡儿以及芦苇群落属于“抛物线”形,其地下生物量主要分布在0~10 cm和20~40 cm土壤层,该类别群落主要为灌木或半灌木,分布曲线不符合指数函数而符合二次函数。  相似文献   
49.
复种饲料油菜对麦茬耕层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与施氮量条件下,复种饲料油菜对麦茬耕层(0~15 cm)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麦收后复种饲料油菜能显著或极显著地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CAT)、酸性磷酸酶(APHA)、纤维素酶(CEL)和脲酶(URA)的活性,与休闲熟化地(CK)比较,最大提高幅度分别为32.15%,35.61%,78.66%和127.36%。土壤酶活性的变化与复种饲料油菜的播种量和施氮量有关,随播种量的增加土壤CAT、CEL和URA活性表现为逐渐递增态势,而土壤APHA表现为先增后减,播种量为11.5 kg/hm2时,APHA活性可达0.7888mg/g。在油菜生长的苗期,土壤APHA、CEL和URA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土壤CAT则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后降,呈单峰曲线;在生长后期(收获期),低氮量有利于土壤APHA活性的增加,中氮量有利于土壤CAT和CEL活性的增加,高氮量有利于URA活性的增加。  相似文献   
50.
玉米、小麦、水稻秸秆自然发酵的生化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测定玉米、小麦、水稻干秸秆在自然发酵中的生化变化.结果表明:玉米秸秆气味香甜,pH下降迅速并保持在4.2以下,挥发性发酵产物种类有13种,主要为乙醇、乙酸、乳酸及甘油等利于提高饲料品质的物质;而小麦和水稻秸秆质地生硬,生料气味,pH下降困难,挥发性发酵产物多达20种,其中乳酸和乙酸较少,而产生丁酸等影响发酵品质的物质较多;发酵物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优劣;当发酵初期可溶性糖较多时,pH下降迅速,后期可溶性糖含量平稳;而当初期可溶性糖含量较低时,pH下降缓慢,后期可溶性糖含量则一直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