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58篇
  免费   517篇
  国内免费   731篇
林业   425篇
农学   521篇
基础科学   757篇
  2061篇
综合类   7247篇
农作物   177篇
水产渔业   214篇
畜牧兽医   259篇
园艺   127篇
植物保护   218篇
  2024年   60篇
  2023年   151篇
  2022年   255篇
  2021年   300篇
  2020年   305篇
  2019年   339篇
  2018年   208篇
  2017年   384篇
  2016年   482篇
  2015年   457篇
  2014年   650篇
  2013年   659篇
  2012年   917篇
  2011年   1026篇
  2010年   857篇
  2009年   848篇
  2008年   768篇
  2007年   798篇
  2006年   582篇
  2005年   437篇
  2004年   301篇
  2003年   243篇
  2002年   135篇
  2001年   112篇
  2000年   92篇
  1999年   86篇
  1998年   70篇
  1997年   99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67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为了不断完善小流域污染综合治理思路,进一步推进水污染治理工作,对TMDL计划进行了介绍,并在治理思路、总量分配方法及总量分配公平性、合理性等多个方面与小流域污染综合治理思路进行比较,找出差异,吸收其有益的思路和措施。通过比较得出:①小流域污染综合治理和TMDL计划在思路上是一致的,但在总量分配及分配的公平性、水质目标可达性的保证率等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②TMDL计划中的诸多措施可为小流域污染综合治理所吸收借鉴,并以此为基础对完善小流域综合治理提出了诸多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9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党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使洞庭湖区农机化获得了发展良机,而农机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著,本文从湖南洞庭湖区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出发,提出了大力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以促进洞庭湖区农村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宽裕;坚持依法行政,保障农机安全生产,以促进农村社会和谐,乡风文明;抓好农机部门自身建设,以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求等几项措施。  相似文献   
93.
棉秆粉碎收获机的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新平 《农业机械学报》2003,34(4):60-62,56
利用旋转甩刀的切割及冲击作用对棉秆进行粉碎,并利用甩刀高速旋转产生的惯性和气流对粉碎的棉秆进行抛送。在田间试验的基础上,通过理论探讨,对棉秆粉碎收获机的基本原理、主要部件及技术参数,尤其是甩刀转速进行分析、设计,设计了与中型拖拉机配套的棉秆粉碎收获机。  相似文献   
94.
农用运输车行驶平顺性的模拟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四轮农用运输车的八自由度随机振动系统模型,对整车行驶平顺性进行了计算机模拟计算和分析计算结果得到了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95.
农业物料力学试验测控系统设计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介绍了基于计算机的农业物料力学试验测控系统的组成和测控软件。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工作可靠,虚拟仪器面板操作简便,实现了农业物为力学试验数据采集及试验过程自动化。  相似文献   
96.
基于粗糙集与神经网络的农机化发展水平评估方法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在分析现有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方法的基础上 ,提出了粗糙集理论与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相结合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简化体系和评价方法。实例表明 ,约简后的指标体系可以获得原有指标体系的分类结果 ,但比原有模型少了 6 0 %的指标 ,大大减少了信息的需求量 ,为农机化水平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7.
光电控制穴盘精密播种装置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根据水稻工厂化育秧农艺的要求,设计了穴盘精密播种装置,该装置以PIC16C57为核心,采用光电一体化技术来控制电磁振动排种器,使其每次只排出一粒种子,提高了播种精度,降低了漏播率。试验表明,该播种装置的单粒率达98%以上,重播率小于2%,漏播率为零。  相似文献   
98.
步进式水稻钵苗摆植机送秧机构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步进式水稻钵苗摆植机总体设计方案,分析了送秧机构的工作原理,对送秧机构的齿距、齿高、转速、曲柄、摇杆等结构参数进行了确定。理论分析和台架实验表明,步进式水稻钵苗摆植机送秧机构结构简单,工作可靠,排序效果好。  相似文献   
99.
讨论基于产品数据管理(PDM)犁的智能CAD设计系统基本框架及其3个组成部分:设计专家系统、产品数据管理和犁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研究了各部分的功能和技术实现,设计专家系统用于犁的参数化设计过程中参数的选择和装配图装配合理性的判断,PDM主要管理犁的辅助设计相关的数据和文件以及专家系统知识。在此基础上,介绍了集成专家系统和产品数据管理犁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开发。  相似文献   
100.
Asia's Green Revolution of the 1960s and 1970s has largely bypassed West Africa, and “modern” (high-yielding, input responsive) germplasm for staple crops has found comparatively little adoption, except for systems that are have good access to markets and sufficient water resources. It is unlikely, however, that breeding objectives conserving traditional crop characteristics as found in extensive systems would have been more successful. The authors identify systems caught in the agricultural transition from subsistence to intensified, market-oriented production as the most important target for crop improvement, and provide examples of new breeding objectives for cowpea, sorghum and upland rice. In each of these cases, breeders, with the help of physiologists, have developed innovative plant-type concepts that combine improved yield potential and input responsiveness with specific traditional crop characteristics that remain essential during the agricultural transition. In the case of cowpea, dual-purpose varieties were developed that produce a good grain yield due to an erect plant habit, then produce new leaves enabling a second harvest of green foliage. For upland rice systems that are limited by labour (mainly needed to control weeds that abound due to shortened fallow periods), a weed competitive plant type was developed from Oryza sativa × Oryza glaberrima crosses. Lastly, sorghum breeders who had previously deselected photoperiod sensitivity are now re-inserting sensitivity into plants having “modern” architecture, in order to allow for flexible sowing dates while maintaining an agro-ecologically optimal time of flowering near the end of the wet season. The ecophysiological basis of these plant types, their place in current and future cropping systems, as well as the problem of under-funding for their realisation,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