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1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6篇
  11篇
综合类   87篇
农作物   7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3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刘宁  刘玉升 《杂草科学》2011,29(1):42-43,44
对新外来入侵植物黄顶菊的形态特征、生长特性和危害特点进行了描述,系统介绍了黄顶菊在山东省的发生状况和综合防除措施,为黄顶菊及其他外来入侵生物的科学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2.
黄顶菊半年扩散20万亩 2001年,河北省在衡水湖首次发现几株黄顶菊,但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到2005年底,已经扩散到衡水湖周边,从冀州通往衡水的公路两旁近20公里沿线随处可见。  相似文献   
53.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水分胁迫下AM真菌对黄顶菊生长和抗旱性的影响,揭示黄顶菊入侵过程中的微生物学机制.以苯菌灵为杀真菌剂,在土壤相对含水量为120%、80%、40%和20%条件下,分别设灭菌和不灭菌两种处理.结果表明,水分胁迫显著降低了黄顶菊株高、干重和主根长,而对AM真菌侵染率无显著影响.施用苯菌灵显著降低了菌根侵染率、叶片保水力、保护酶活性、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了MDA含量.不灭菌处理下黄顶菊植株对土壤有效N和有效P的利用率较高,且植株全N、P含量显著高于灭菌处理,菌根贡献率随土壤相对含水量降低而逐渐提高,重度胁迫分别是渍水条件下的1.84和1.88倍.土壤水分状况和AM真菌的交互作用对黄顶菊生物量和生理指标影响显著.AM真菌共生能够促进黄顶菊根系对土壤水分和矿质营养吸收,改善植物代谢活动,提高抗旱性.实验结果为黄顶菊合理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了依据,同时作为丛枝菌根的基础性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4.
河北地区8月中旬黄顶菊可产生具有萌发力的种子.9月上、中旬黄顶菊开花3~5 d即可产生具萌发力的种子.此时产生的种子成熟进度最快、所需日度最少.9月中旬至10月初,黄顶菊种子成熟度最高,萌发率达94%以上.10月黄顶菊进入末花期,开花20 d内完成种子成熟过程,但种子萌发率低于20%.9月25日前开花的黄顶菊,种子达到50%发芽率所需有效积温随开花始期递减.黄顶菊植株初花期是对其防治的最晚时期,7月底至8月初为河北地区黄顶菊最晚防治适期.  相似文献   
55.
黄顶菊生育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工播种黄顶菊,研究其出苗及生育特性.结果表明,黄顶菊的出苗期从4月3日至11月8日,幼苗生长比较缓慢,8月28日之前出苗的黄顶菊均能开花,8月18日以前出苗的黄顶菊所结种子能发芽,7月17日之前出苗的其种子发芽率在90%以上,之后发芽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56.
黄顶菊是近年侵入冀州市的外来有害生物,一年生恶性杂草,原产于南美洲,2001年在临近冀州市的衡水湖首次发现,2002年,经跨区域调水传入冀州市。据调查,2007年11个乡镇不同程度都发现黄顶菊疫情,涉及全市120个行政村,发生面积达1133.3hm2,其中高密度区域黄顶菊近333.3hm2,最高密度达每m2400株,主要分布在乡村公路及106国道两侧、荒地、闲散地、废弃场地、果园、沟渠。目前黄顶菊已侵入到了高密度区域的农田,并且已成为棉田难以除治的杂草,随着入侵定植面积的扩大,其蔓延的速度必将加快,对冀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灰葡萄孢BC7-3菌株固体发酵的基本条件以提高其除草活性物质的产量。【方法】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确定最优化的培养基组合,并结合生长抑制法测定外加碳源、氮源等因素对除草活性物质产生的影响,以确定最佳的发酵条件。【结果】确定了小米5 g、高粱5 g、麦麸5 g、玉米秸秆2.5 g为最佳复合培养基质;明确了该菌株在加入1%硝酸铵、1%蔗糖的培养基中,20℃黑暗条件下,接种量8%、含水量80%、静置培养15 d,得到的除草活性物质活性最强。【结论】固体发酵适合于灰葡萄孢代谢产物中除草活性物质的产生。  相似文献   
58.
外来入侵植物-黄顶菊山东省发生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原产南美洲,2001年在我国河北省衡水湖首次发现,短时间内形成优势种群,并快速向周边省、市蔓延,成为一种危害性极大的新外来入侵植物,对当地生物多样性和粮食生产构成了潜在威胁。2003年首次在山东省临清市发现,为掌握黄顶菊的生物学特性、查清其在山东的发生现状和分布范围,防止进一步扩散蔓延,开展了黄顶菊普查工作。经普查发现,黄顶菊在山东省主要分布在聊城、德州两个地市,危害面积459.03 hm2,目前属于局部零星发生。  相似文献   
59.
因外来植物黄顶菊入侵改变了原有本地植物的地上地下生态环境条件,进而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种群数量及分布。反过来这种改变可能更有利于外来植物排挤本地植物,从而促进外来植物的入侵扩散。因此研究外来植物黄顶菊与本地植物群落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60.
为揭示黄顶菊在不同质量分数NaCl胁迫下的生长及生理响应机制,对1 a生盆栽苗进行了不同质量分数NaCl胁迫处理.结果表明:NaCl处理明显抑制了黄顶菊的生长.随着NaCl胁迫时间的延长,相对电导率呈上升趋势,MDA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POD、SOD和CAT3种酶活性均出现先升后降的趋势,6 d时0.4%NaCl处理的活性最高.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等3种渗透调节物质也呈先升后降再升的规律.NaCl处理质量分数大于0.4%时,会对植物造成致死性的渗透胁迫.综上所述,当土壤质量分数≥0.4%时不适合黄顶菊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