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1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91篇
林业   157篇
农学   50篇
基础科学   131篇
  199篇
综合类   503篇
农作物   34篇
水产渔业   13篇
畜牧兽医   180篇
园艺   67篇
植物保护   60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柜斗草为野牡丹科肉穗草属植物,别名楮头红、东方肉穗草^[1],其性凉、味酸、无毒,具清肺热、去肝炎等功效^[2-3],尤其对急性肝炎(甲肝、乙肝急性期)疗效最佳,对慢性肝炎及乙肝病毒携带者有效旧0,是珍稀名贵中草药,1989年厦门地区将其列入濒危植物名录。  相似文献   
22.
针对现场实际使用情况,对矿用空气压缩机的三个易出故障点进行了改进,从而降低了设备的故障率,保证了设备安全、可靠运转,提高了压缩机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23.
以宁夏贺兰山东路沙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等碳量秸秆、生物炭还田后土壤、微生物、胞外酶及其化学计量特征,为农田养分调控和土壤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随着秸秆和生物炭还田量的增加土壤有机碳(C)、全磷(P)、速效氮(AN)、速效磷(AP)浓度显著增加,且生物炭还田优于等碳量秸秆处理.而秸秆与生物炭还田对土壤全氮(N)浓度影响不显著.土壤C/N、C/P、N/P、AN/AP变化范围在10.1~10.9、7.4~8.2、0.7、2.7~3.4.且N/P、AN/AP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显著增加,随生物炭还田量的增加显著降低.生物炭还田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含量显著高于等碳量秸秆还田.而秸秆还田后土壤微生物与胞外酶化学计量比均显著高于等碳量生物炭还田.相关性分析表明,秸秆还田后土壤AN与碱性磷酸酶(AKP)极显著负相关,与β-葡糖苷酶(B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β-乙酰葡糖胺糖苷酶(NAG)、MBC、(BG+CBH)/AKP、(NAG+LAP)/AKP、MBN/MBP极显著正相关.生物炭还田后土壤AP与BG、α-纤维素酶(CBH)、LAP、NAG、MBC、MBN、(BG+CBH)/AKP极显著正相关,与MNC/MBN极显著负相关.综上,生物炭还田有利于提高土壤养分浓度和微生物量,而秸秆还田更有利于维持土壤养分平衡.  相似文献   
24.
为探讨最利于沙土质量提升和酸枣生长发育的配施组合,以毛乌素沙地沙土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与大田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依据L16(45)正交试验设计方案,将蚯蚓粪肥、保水剂、复合肥及灌溉量进行复配,研究分析了不同配施处理对沙土土壤质量和酸枣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蚯蚓粪肥、保水剂、复合肥和灌溉量配施较T1(CK)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以T3(Q1B3F3S3)和T10(Q3B2F4S3)对土壤养分的提升作用最为显著,即0kg/hm2蚯蚓粪肥、150kg/hm2保水剂、600kg/hm2复合肥、最大田间持水量的90%灌溉量配施和15000kg/hm2蚯蚓粪肥、75kg/hm2保水剂、900kg/hm2复合肥、最大田间持水...  相似文献   
25.
嫩江沙地不同土壤质地类型起沙风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研究将沙粒在速达到沙粒的起动速时沙粒的瞬间起动方式分为4种,即:滚动、跳跃、悬浮和飞扬4种。在嫩江沙地的3种典型土壤(沙质黏壤土、沙质壤土、沙土)质地类型区域分别观测记录了沙粒在出现这4种情况时的瞬时速值大小。经分析得出,在沙质黏壤土、沙质壤土和沙土等3种土壤类型区域,若能将速分别控制在6.3、6.4和7.2 m.s-1,即可有效防止沙流的产生。  相似文献   
26.
沙漠地区风沙活动特征——以中国科学院风沙观测场为例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运用中国科学院沙科学观测场的实测资料,对腾格里沙漠沙环境特征进行初步分析,内容包括起沙沙活动强度、沙流结构和沙漠边界层的速廓线.该地区的起沙以6~8 m/s为主,占总起沙的71.63%,其次为8~10 m/s,占19.24%,两者之和占90.87%;大日数为4天;向以W-N组向为主;占全年的53.14%.年输沙势为36.56VU,能属于低能环境,单一主向和单环境.沙流主要集中在地表的0.1 m,占总输沙量的95.46%.观测场近地层厚度大于50 m.  相似文献   
27.
为更便捷地监测乌兰布和沙漠黄河沿岸沙丘移动速度并解析其影响因素,该研究以乌兰布和沙漠沿黄段沙丘为研究对象,应用无人机航拍技术开展沿岸沙丘的季节性地貌过程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沙丘年移动速率1.08~2.27 m/a,多年平均输沙势为78.82 VU,年合成输沙势为25.92 VU,处于低能环境,8~12 m/s等级输沙势是年输沙势的主要部分,约占73.24%。方向变率(合成输沙势(Resultant Drift Potential,RDP)与输沙势(Drift Potential,DP)的比值)RDP/DP保持在0.30~0.46之间,属于中等变率。合成输沙方向RDD为57.83°~107.39°,与沙丘移动方向较为一致,西组占全年输沙势的52.09%,是沙丘年移动的主要驱动力。2)沙丘移动速率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整体呈现春季移动速率快,冬末-春初次之,秋季与秋末-冬末相近,夏季移动速率最慢。其中,秋末-冬末、春季和秋季输沙势DP 8.48~20.49 VU,合成输沙势方向在90.02°~95.54°之间,RDP/DP值均在0.3~0.8之间,属于中等变率,西组作用显著,这与年合成输沙方向及沙丘走向较为一致;冬末-春初和春末-夏季分别受东北(NE)和南组(SSE、S、SSW)作用,沙丘通过形态变化适应向,移动速度降缓。季节输沙势主要集中在8~10m/s速等级,约占整个季节输沙势的40.76%~56.93%。3)综合各季节和年际输沙势与沙丘移动距离呈线性正相关,拟合方程为y=1.02+0.006 62x(R~2=0.339,F=5.616,P=0.045),方程总体显著,输沙势可以表征该地区沙丘移动距离。基于无人机监测的沙丘运动研究综合显示,况是该地区影响该地区沙丘移动的主要动力,其中西组8 m/s以上速是研究区沙丘移动的主要驱动力。向变率和合成输沙势方向与沙丘移动方向一致时沙丘移动则快,不一致时则缓;无人机可在较大尺度上为沙丘移动提供更为便捷的监测服务,研究结果可为同类地区沙丘移动的无人机监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8.
秸秆类生物质具有碱金属及灰分含量高的特性,燃烧时灰分容易团聚结块而影响燃烧室内的配及燃料的燃烧。本文设计了一种具有多层二次的生物质燃烧试验装置,以玉米秸秆颗粒为燃料,研究了不同一二次分级配比、多层二次配比对烟气中CO、NOx等污染物浓度、燃烧效率及灰分结渣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采用一二次分级配时,能够显著降低烟气中NOx的浓度,烟气中CO和NOx的浓度变化趋势相反,呈现一种竞争关系。二次位置较高或下层二次量的减少,都易导致玉米秸秆颗粒燃烧不完全,CO浓度显著提升。与对照组相比,二次多层配下,燃烧室内各测点的温度和烟气中NOx浓度均有所降低,最低NOx浓度排放放生在W1工况(空气系数为1.2,一、二次配比为60%:40%时,下、中、上二次按(1/2,0,1/2)),约150 mg/m3。当采用二次多层配时,结渣率大幅度下降,最低为4.5%。W1工况的NOx浓度和结渣率均较低,综合评价为最优工况。常用的硅比指数G、碱酸比、Na含量指数、碱性指数Alc等4种结渣指数,均不能正确预测因燃料燃烧区温度T1变化而造成的结渣倾向变化,为此在硅比指数G中引入燃料燃烧区温度T1作为变量,修正后的硅比指数Gt可以很好地对玉米秸秆颗粒因燃料燃烧区温度T1引起的结渣倾向变化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29.
土壤微生物膜胞外聚合物具有较强的黏结性,为增强沙土抗蚀性,提高沙土保水性提供了新途径。鉴于此,该研究采用室内控制试验设置6个微生物菌剂施用水平(0、1、3、5、7和10 g/kg),以期阐明土壤微生物膜对沙土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施用微生物菌剂可产生土壤微生物膜,并胶结沙土颗粒。2)试验结束时(第49 d),与对照组相比,不同菌剂施用处理的土壤容重降低0.54%~8.88%,孔隙度提高0.39%~3.91%,含水率显著提高0.11%~0.25%(P0.05),大团聚体质量分数增加5.59%~25.01%,土壤pH值由7.16显著增加至8.32~9.23(P0.05)。3)土壤多糖含量对土壤特性的解释率为47%,是影响土壤特性的关键因素。土壤微生物膜能够有效改善沙土特性,增强沙土抗蚀性,提高沙土保水性,但较高的微生物菌剂施用量会增加土壤pH值,造成土壤盐碱化,建议微生物菌剂施用水平为1~5 g/kg。研究成果有利于深入理解微生物膜固沙保水机制,并可为沙化土地防治新技术研发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和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30.
膜下滴灌对风沙土盐分变化和棉花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北疆地区膜下滴灌对沙土盐分变化和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全生育期膜下滴灌处理0-100 cm土层平均含盐量以滴头处最低.棉花窄行间次之,膜间最高.随着滴灌定额的增加,0-100 cm土层土壤盐分含量下降,且各部位土壤含盐量差异变小.滴灌量2 850 m3/hm2的处理膜内滴头处土壤脱盐明显,但棉花窄行间、膜间明显聚盐,平均积盐率12.90%;滴灌量3 900 m3/hm2的处理膜内滴头下、棉花窄行间脱盐效果好于膜间,平均脱盐率11.88%;滴灌量4 950 m3/hm2的处理不同部位土壤盐分淋洗效果均较好,平均脱盐率34.03%;灌水量4 950 m3/hm2的沟灌处理棉花行间的土壤盐分含量高于沟底,平均积盐率为25.68%.膜下滴灌各处理棉花产量比沟灌分别增加13.63%,37.65%和22.66%,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89.18%,71.63%和23.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