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70篇 |
免费 | 216篇 |
国内免费 | 559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60篇 |
农学 | 88篇 |
基础科学 | 179篇 |
2904篇 | |
综合类 | 1252篇 |
农作物 | 105篇 |
水产渔业 | 9篇 |
畜牧兽医 | 136篇 |
园艺 | 28篇 |
植物保护 | 8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4篇 |
2023年 | 171篇 |
2022年 | 191篇 |
2021年 | 174篇 |
2020年 | 170篇 |
2019年 | 148篇 |
2018年 | 129篇 |
2017年 | 176篇 |
2016年 | 195篇 |
2015年 | 200篇 |
2014年 | 193篇 |
2013年 | 194篇 |
2012年 | 229篇 |
2011年 | 207篇 |
2010年 | 229篇 |
2009年 | 206篇 |
2008年 | 269篇 |
2007年 | 196篇 |
2006年 | 174篇 |
2005年 | 167篇 |
2004年 | 132篇 |
2003年 | 128篇 |
2002年 | 104篇 |
2001年 | 110篇 |
2000年 | 101篇 |
1999年 | 66篇 |
1998年 | 78篇 |
1997年 | 81篇 |
1996年 | 48篇 |
1995年 | 69篇 |
1994年 | 48篇 |
1993年 | 54篇 |
1992年 | 45篇 |
1991年 | 52篇 |
1990年 | 54篇 |
1989年 | 58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1955年 | 1篇 |
1954年 | 3篇 |
195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9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淤地坝建设对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减少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意义重大.运用可靠性原理对淤地坝设计、工程安全性强制规范、风险概率控制测评等3项指标用相应的数学公式进行计算,得出淤地坝类工程从设计到施工、测评方面在数量上的参数指标,对提高淤地坝的设计效率和设计精度以及减少设计审查过程中的主观盲目性,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2.
不同施肥处理对黑土腐殖质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中国科学院海伦生态试验站为平台,利用小区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在相同气候条件、轮作制度及相同管理措施下对黑土有机质积累及土壤腐殖质组分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不仅显著提高土壤中有机碳及胡敏酸的含量,而且能提高胡敏酸/富里酸(H_A/F_A)比值,促进土壤有机碳活化与更新,改善腐殖质的品质.施用化肥虽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有机碳、胡敏酸等的含量,但其培肥效果明显低于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 相似文献
143.
冻融对土壤分离能力及侵蚀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冻融后坡面为水力侵蚀产沙提供了大量有效物质源,是河道泥沙的主要策源地。该研究利用室内模拟冻融和径流冲刷试验,设置不同冻融循环次数、坡度和流量梯度,分析冻融对土壤分离能力及侵蚀阻力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冻融条件下,坡度、流量和冻融循环次数均对土壤分离能力有显著影响(P<0.05),贡献率分别为17.94%、19.96%和18.43%。冻融前后,土壤分离能力基本均随坡度和流量的增加而增大,冻融后的均值(5.28±2.48 g/(cm2·min))显著大于冻融前(2.39 ±1.71 g/(cm2·min)),但冻融后的增幅明显小于冻融前。不同坡度和流量条件下,冻融1次后,土壤分离能力均显著增大(P<0.05),但其随冻融循环次数增加的变化趋势差异较大,只有在坡度与流量同时较小(10°和≤18L/min)或较大(15°和≥18L/min)时,呈显著增大趋势。冻融循环1、5、10次后,土壤细沟可蚀性分别增大1.25、1.66和1.72倍,随冻融次数的增加逐渐趋于稳定;土壤临界剪切力冻融后显著降低,与冻融次数无明显关系。冻融后土壤平均容重、水稳性团聚体和抗剪强度分别降低了6.61 %、24.77 %和21.35 %,土壤孔隙度和三相结构指数变化与之相反。冻融条件下,土壤细沟可蚀性与水稳性团聚体和抗剪强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孔隙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4.
陇东地区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陇东地区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研究,为认知该区域水土流失规律和指导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参考。【方法】以陇东地区正宁、宁县、西峰、镇原、合水、庆城、华池和环县等8个区县气象站2001-2011年日降雨量资料为基础,采用日降雨量侵蚀力模型计算各站点降雨侵蚀力值,探讨分析了该区域降雨侵蚀力的年际变化和年内分布特征,并结合GIS软件分析了陇东地区年降雨侵蚀力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陇东地区各区县气象站点年均降雨侵蚀力为1 144.8~2 048.5 MJ·mm/(hm2·h),且东南部明显高于西北部;中南部地势低洼的宁县和合水县由于侵蚀性降雨集中,其降雨侵蚀力值大于东南部年降雨量和侵蚀性降雨量最大、侵蚀性降雨天数最多的正宁县。区域降雨侵蚀力年内高度集中,各区县气象站点6-9月降雨侵蚀力占全年的84.4%~88.8%,呈显著的单峰型分布。区内降雨侵蚀力年际波动较大,各站点年际变率为29.09%~56.55%。趋势分析表明,陇东8个区县的年降雨侵蚀力总体呈减小趋势,其中华池和环县降雨侵蚀力减小显著(P0.05)。【结论】陇东地区年内80%以上的降雨侵蚀力集中在6-9月,空间上则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从时间上看,近年来该地区降雨侵蚀力呈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145.
鲁中山区小流域坡面土壤侵蚀产流、产沙及侵蚀方式变化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模拟降雨的方法对鲁中山区坡面土壤降雨条件下产流、产沙和侵蚀方式的演变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产流量都是随时间递增最终达到稳定产流,但是各次降雨达到稳定产流的时间均随降雨强度和坡度的增大而递减。相同坡度条件下120mmh-1雨强产流较60mmh-1雨强先到稳态,而相同雨强条件下10°坡面则较5°坡面先达到稳态。产沙量呈递增趋势且逐渐达到稳定产沙,达到稳定产沙的时间随雨强和坡度的增大而递减。相同坡度条件下120mmh-1雨强处理较60mmh-1雨强处理先达到稳态,相同雨强条件下10°坡面比5°坡面产沙过程先达到稳定产沙状态;在降雨过程中坡面首先产生面蚀,后出现细沟侵蚀;面蚀率随降雨历时延长有减小趋势,但变幅较小,细沟侵蚀率随降雨时间先急剧增加后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46.
147.
基于日雨量的长武县53年来降雨量及侵蚀力演变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长武县1957—2009年日雨量数据,对该地区侵蚀性降雨量及降雨侵蚀力不同时间尺度变化趋势及其协同性进行系统分析,为该区水土流失治理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支持。结果表明:(1)长武县53a来多年平均降雨量577.8mm,侵蚀性降雨量340.7mm,降雨侵蚀力1 691.2(MJ.mm)/(hm2.h)。3要素变异系数、集中程度逐渐增大,变异系数分别为22.5%,34.4%,43.2%。分别有76.1%,83.4%和85.8%的量集中于夏、秋两季,53.2%,65.5%,70.1%的量集中于7—9月。(2)53a来年降雨量和年侵蚀性降雨均呈不显著减少趋势,受极端降雨事件发生次数增多的影响,降雨侵蚀力呈不显著增加趋势。季节间的变化格局类似,夏、秋两季均呈不显著的增、减趋势,春、冬两季均呈显著减、增趋势。4月、6月呈显著的减、增趋势。(3)对全年降雨量、侵蚀性降雨量及降雨侵蚀力年际变化的贡献程度,季节尺度上均受夏、秋两季尤其夏季影响较大,月尺度上则以7—9月尤其8月影响较大。影响程度在3要素间逐渐增强。53a来3要素的演变特征既有差异,又有巨大协同性。 相似文献
148.
植被格局特征对大理河流域侵蚀产沙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研究植被覆盖FBM(fractional brownian motion)分形维数在不同流域中对植被覆盖特征的综合效果及作为固定参数代替现有的植被量化指标在实际的水文、土壤侵蚀等预测模型中的应用,该文通过对大理河流域上中下游青阳岔、李家河和曹坪3个水文站控制流域的降雨、径流和产沙等资料的全面综合分析,以次降雨径流侵蚀功率作为侵蚀外营力输入,通过对站控流域地貌特征FBM分形维数、植被景观格局FBM分形维数和NDVI植被指数作为描述下垫面特征,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平台,利用GIS和RS技术,构建大理河流域侵蚀产沙量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通过2组不同参数预测结果对比,结果表明:以植被格局分形维数为植被量化参数的模型输沙模数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对误差和绝对误差比以NDVI为植被量化参数的小;在38场次暴雨洪水中,基于植被格局分形维数为植被量化参数的模型次暴雨输沙模数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对误差小于10%、20%、50%的分别占总场次的34.21%、55.26%、86.85%;38场次暴雨输沙模数的模拟值和实测值之间的平均相对误差为25.19%,其中模拟值与实测值绝对误差小于300 t/km2有31场,植被格局FBM分形维数可以更好反映植被覆盖与水土流失之间的关系,并且分析得到植被格局分形维数与土壤侵蚀强度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决定系数为0.5066,即土壤侵蚀强度随着植被格局FBM分析维数的增大呈减小趋势,说明植被格局FBM分形维数对土壤侵蚀强度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49.
150.
通过3年定位试验对不同培肥方式下黑土土壤中与氮素转化有关的功能菌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农肥处理和农肥化肥等量配比处理提高了土壤中好气性自生固氮菌数量,单施化肥的处理抑制了好气性自生固氮菌生长;农肥高量处理土壤中氨化细菌数量最高,是对照的108.87%,化肥低量处理氨化细菌数量最低,平均比对照高43.79%;农肥处理土壤亚硝酸盐细菌数量显著高于化肥处理,纯化肥处理土壤中反硝化细菌数量高于农肥处理,因此长期合理地施用农肥对降低土壤的反硝化作用,从而减少黑土氮素的损失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