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篇
农学   3篇
  15篇
综合类   27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10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长期秸秆还田显著降低褐土底层有机碳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秸秆还田作为一种有效的培肥方式,对土壤固碳效果显著,但对于深层土壤有机碳的影响还存在不确定性。分析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褐土剖面土壤有机碳(SOC)储量变化,为褐土区秸秆还田措施优化和固碳减排等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长期秸秆还田试验开始于1992年,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化肥春季和秋季施用,副区为4个秸秆还田处理:秸秆不还田 (CK)、秸秆覆盖还田 (SM)、秸秆粉碎后直接还田 (SC) 和秸秆过腹还田 (CM)。在2013年春玉米收获后采集0—100 cm土层土壤样品,分析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SOC和土壤养分含量。  【结果】  在春季和秋季施肥下,与CK相比,CM、SM和SC处理表层 (0—20 cm) SOC含量显著提高,而SM和SC处理40—60和80—100 cm SOC含量显著降低。同时,与CK处理相比各处理SOC储量变化量在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在春季和秋季施肥下,与CK相比,SM、SC和CM处理表层SOC储量平均分别增加2.32、5.42和12.60 t/hm2,且CM处理显著高于SM和SC处理;而在底层 (40—100 cm) 平均分别降低3.98、6.99和3.76 t/hm2;0—100 cm,CM处理SOC储量增加9.62 t/hm2,而SM和SC处理平均分别降低1.81和5.36 t/hm2。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有机碳输入和土壤养分对表层碳储量变化的总解释率为90.10%,而对下层 (20—100 cm) 的总解释率仅为31.80%。其中,影响表层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因子是有效磷 (解释率为80.10%),而下层则是全氮 (25.28%)。  【结论】  在施用化肥基础上,长期秸秆还田促进表层碳累积,但底层氮素供应不足引起碳耗竭。总体上,秸秆过腹还田是褐土区农田培肥和增产的最优秸秆还田方式。  相似文献   
42.
土壤释K量均随提取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加,且渐趋平衡,但富含伊利石或云母的2、3和9号土壤释K量和释K速率均明显高于其余土壤.黑麦草吸K量随土壤K素耗竭程度的增加而明显下降,但有50%以上的K是吸收自层间K,2、3和9号土壤中黑麦草吸K总量和吸收层间K量均明显高于其余土壤.认为阳离子树脂连续提取法测定结果反映土壤供K状况较为理想,并据此评价了供试土壤的供K特性.  相似文献   
43.
农业生产上,由于多年来连续使用化肥,特别是氮肥的过量施用,使水体受到污染,耕地土壤严重板结.作为绿色环保微生物肥料,大豆根瘤菌剂已逐渐被广大种植户认可.作为一种土壤微生物菌肥,根瘤菌剂在大豆上应用,不仅可减少氮肥施用量,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利于土壤结构改良,同时可使作物最大限度地从空气中获得氮元素,在明显增加大豆产量的同时,避免土地的耗竭,减少氮肥施用量.  相似文献   
44.
张磊  阮建云 《茶叶科学》2008,28(3):195-200
采用常规耗竭法和改进耗竭法研究了茶树氟的吸收动力学参数,对测定和数据处理方法进行了探讨。在常规耗竭法中,茶苗在0.1、0.2mg/L和0.6mg/L的起始氟浓度条件下生长,吸收84h,每隔12h取一次营养液,通过氟的浓度差来计算吸收量;在改进耗竭法中设置氟浓度梯度0.1、0.2、0.4、0.6、0.8、1mg/L和2mg/L,茶苗吸收24h后,取营养液,通过氟的浓度差来计算吸收速率。结果表明,常规耗竭法和改进耗竭法、不同的数据处理方法所得的茶树氟吸收动力学参数值有较大差异。常规耗竭法中起始浓度对动力学参数产生了影响,因此其结果有不确定性;改良耗竭法是比较好的方法,用作图法和SigmaPlot分析的数据准确性较高,参数值较为合理。Vmax值分别为2.605(μg/g·hDW)、3.419(μg/g·hDW),Km分别为0.385mg/L和0.541mg/L。  相似文献   
45.
半胱胺,又称β-巯基乙酸,相当于半胱胺酸的脱羧产物,是辅酶A分子的组成部分,是动物体内的生物活性物质,在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大量研究表明,外源添加半胱胺可耗竭体内生长抑素(SS)。SS最初是从羊下丘脑分离的一种14肽(Brazeau,1973),广泛分布于各种动物的中枢神经内系统、肾上腺髓质、胰腺和消化道中。生长抑素除了调控垂体生长激素分泌之外,还抑制组织内分泌和外分泌、细胞再生、营养素吸收等多种生理过程,SS具有免疫反应性和受体作用。自Szabo等(1981)发现半胱胺可以耗竭生长抑素以来,其研究报道越来越多。半胱胺为白…  相似文献   
46.
北京郊区潮土中镁素释放特点及对作物的有效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生物耗竭试验和连续流动交换试验,研究了昌平、大兴两处潮土中镁释放特点。尽管两处土壤中交换态镁含量较高。但随种植茬数增加,交换态镁含量,六茬植物镁的总吸收量中,非交换态镁的贡献率将近50%。大兴处土壤镁释放能力好于昌平处土壤,释放量高。600min内用0.5mol/L中性,CH4AC连续流动交换镁释过程,以抛物线扩散方程拟合最好。  相似文献   
47.
取广东省花生主产区6种代表性土壤进行花生硼,钼耗竭试验,研究花生吸硼、吸钼特性及土壤有效硼、钼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栽种次数增加,花生植株吸硼量显著下降,土壤有效硼含量表现先降后升的趋势。耗竭过程中,植株的吸钼量和土壤有效钼(Tamm’s态钼)含量变化不明显,但土壤PH值表现极显著上升,土壤有效硼、钼含量变化与植株吸硼、吸钼量无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8.
已发生钾素耗竭的土壤能否进行修复,能修复到什么程度,这对土壤供钾能力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也关系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试验采用不同的物理方法,对耗竭后黑土的钾素修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物理修复方法即干湿交替、恒湿、淹水及冻融交替都能不同程度的提高耗竭后土壤中速效钾的含量,使供试黑土达到一定的钾素修复效果。但其中冻融交替处理的修复效果最好,其速效钾的平均增加量和平均增加率为39.2 mg/kg,81.5%。其余3种物理方法的修复效果依次为干湿交替处理:30.8 mg/kg,64%;恒湿处理:29.8 mg/kg,58.2%;淹水处理:15.2 mg/kg,31.6%。这说明相比之下冻融交替是一种较好的修复速效钾的物理方法,因此本地区土壤冬天封冻、春天开化的气候条件对黑土中速效钾的修复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9.
试验采用旋转回归设计方法,从1986~1994年在代表松嫩平原黑土区的东北农业大学试验地内进行了以农肥、化肥、秸秆、绿肥等培肥物质为试验因素的长期定位试验。试验分两个阶段进行,前一阶段为培肥阶段,到1992年结束。后一阶段为耗竭阶段,主要观测各培肥处理对土壤养分的持续效应及对产量的影响。建立了耗竭阶段农肥、化肥、秸秆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及产量的数学模型。随着耗竭试验的继续,各处理土壤有机质呈明显下降趋势。在农肥、秸秆、化肥三因素,以农肥对土壤有机质的贡献最大,秸秆次之,化肥最差。从每两个培肥物质的交互作用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看,化肥和农肥、秸秆之间无明显的正交互作用。而秸秆和农肥间有较明显的正交互作用,说明了在农业生产中二者可互相代替,同样可以达到培肥的目的。  相似文献   
50.
新生仔猪低血糖症是仔猪出生后,最初几天因饥饿致体内贮备的糖原耗竭,而引起血糖显著降低的一种营养代谢病,亦称乳猪病(Baby pig dusea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