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13篇
  免费   96篇
  国内免费   260篇
林业   223篇
农学   230篇
基础科学   258篇
  782篇
综合类   1729篇
农作物   159篇
水产渔业   154篇
畜牧兽医   544篇
园艺   167篇
植物保护   123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89篇
  2022年   121篇
  2021年   123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87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103篇
  2016年   126篇
  2015年   125篇
  2014年   203篇
  2013年   186篇
  2012年   258篇
  2011年   275篇
  2010年   277篇
  2009年   268篇
  2008年   298篇
  2007年   220篇
  2006年   196篇
  2005年   202篇
  2004年   132篇
  2003年   92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107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73篇
  1998年   66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6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正> 昕水河流域是山西省临汾地区西山最大的入黄一级支流,面积4326km~2,占临汾西山地区总面积的42%。统计该流域葛口水文站1955~1989年径流泥沙资料,可知1973~1989年的17年,水沙变化较大,年平均径流量、输沙量分别比1955~1972年减少了39.6%和54.8%。特别是1981~1989年,年平均径流量减少了47.8%,输沙量减少70.8%。本文拟对该流域的水沙变化原因作一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992.
侧向溢流堰控制泥沙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横跨河床的砂防坝,势必存在限制鱼类活动的弊端。缝隙坝常因阻塞而失去作用。为此提出侧向溢流堰控制泥沙的设计方案。重点研究其分流作用、拦截泥沙作用。共设3个因素(堰长L、堰高D、堰宽B),10个处理。研究结果表明:分流比Q2/Q0。与高深比D/h没有相关关系。但在D/h相同条件下,随L的增加,Q2/Q0。有增加的趋势。而Q2/Q0与L/B回归方程为Q2/Q0=0.055L/B。排沙比V1/V0与Q1/Q0相关分析结果与D无关。从主槽排向侧槽的沙量取决于L。河床纵断变化为L越长,堰上跨越易冲刷,下游越易出现沉积。横断变化当D=0时,堰区及侧槽有泥沙沉积;当D=2cm时,在堰附近产生沉积。利用侧向溢流堰的分流作用,可以起到在主槽内控制泥沙作用。但在侧槽也存在泥沙沉积现象。因此,如何对堰长、堰高、及主、侧槽宽度进行设计,使泥沙只在主槽内沉积将是今后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993.
细颗粒泥沙的絮凝-分散对土壤结构的稳定性,土壤中农用化合物的迁移以及侵蚀泥沙的输称、沉积有重要作用。文章概述了影响细颗粒泥沙絮凝-分散的几种主要因素-电解质种类及其深度,矿物组成,有机质含量,pH值以及水流紊动等;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994.
湟水干流青海段泥沙危害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湟水流域是青海省工农业生产基地,也是青海省主要水土流失区。近年来,湟水干流泥沙危害愈来愈严重,直接危及该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分析了湟水干流泥沙淤积的危害及其成因,认为该段湟水两岸山区严重的水土流失是其根源,上游来水量和大洪水出现次数减少加剧了干流淤积,人为经济活动也是加剧干流泥沙淤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5.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水土保持减沙的近期趋势及其成因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研究以1950~1997年的长系列水文资料和面雨量资料,分析了黄河中游河口镇至龙门区间年输沙量和年降水量的时间变化趋势,发现在1970年以来多沙粗沙区入黄泥沙量减少的总体背景之上,出现了1986~1997年间入黄泥沙量增加的近期趋势。这一增加趋势,与20世纪80年代以后淤地坝修建量大为减少,70年代修建的淤地坝与拦沙库容已大部分失效有密切关系。此外,90年代人为增沙量大幅度增加,已占水土保持减沙量的22%左右,部分抵消了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沙效益,这也是90年代入黄泥沙增加的重要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96.
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的形成,既受自然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又受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而自然因素奠定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基本格局。以临界理论为依据,以环境经济学等方法,建立了多沙粗沙区流域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用该曲线的拟合方程,计算出各流域单元治理人为加速侵蚀所需的年限,从而评估高原多沙粗沙区水土流失治理前景。  相似文献   
997.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世界各地普遍进行小流域水土流失规律的研究。日本学者对此也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其结论是:降雨过程中雨水大部分渗入地下,只有当整个土层达到饱和时,才会发生冲积型径流。荒废山地径流泥沙输出是施工工地或林地的4倍。森林土壤饱和透水系数>100mm/h;饱和地面径流只发生在溪流周围的缓坡上,对林地没有侵蚀作用;在林地发生侵蚀是在雨滴击溅下被剥离,然后发生搬运的结果。雨滴击溅土壤而形成土壤结皮,渗透能力明显降低,侵蚀程度降低。在降雨量多和降雨强度大时,易发生泥沙灾害。当土层中有连续的大孔隙存在时,形成管流,其流量约占坡面上饱和侧向渗流量的90%;占坡面动力流的1/2;流速与地面的流速相等;管流对地下有侵蚀作用。溃散发生比降雨最大时刻晚约7h;径流发生比降雨晚约3h;以岩石为基体的径流从土层中流出时刻几乎同时发生。  相似文献   
998.
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界定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通过黄河下游多断面、多钻孔、深层次泥沙淤积物取样级配分析,认为在1960年三门峡水库运行前,下游河道主槽淤积物中0.1 mm以上泥沙占一半。以0.1 mm为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界定研究中的粗泥沙界限,0.1 mm的粗泥沙输沙模数1 400 t/(km2.a)为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界定指标,界定出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面积为1.88万km2。该区面积仅占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面积(7.86万km2)的23.9%,但该区产生的全沙量、d≥0.05 mm和0.1mm的粗泥沙量分别占多沙粗沙区相应输沙量的34.5%,47.6%和68.5%,说明该区是名符其实的产粗泥沙“大户”,是当前黄河粗泥沙“源头”治理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999.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以沟谷侵蚀为主 ,其产沙量占流域总产沙量的 5 0 %~ 70 %。坝系的拦泥滞洪作用显著 ,坝地水分充足 ,抗旱能力强 ,种 1hm2 坝地相当于种 6hm2 坡耕地 ,兴建治沟骨干工程和淤地坝能促进退耕还林还草措施的实施 ,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黄河上中游水保业务管理部门和各省区水利水保部门 ,都制定有完善可行的治沟骨干工程和淤地坝技术规范、管理规定和实施细则等 ,培养了大量的工程建设技术人才 ,这为大规模开展工程建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00.
从多泥沙河流取水的灌区渠道大都存在泥沙淤积的现象,笔者通过理论分析找到了弧底梯形渠道横断面设计的新思路——即通过数学公式解弧底梯形的水力最佳断面的水深来确定弧底梯形断面,较好地解决了弧底梯形渠道设计成果不太理想和渠道泥沙淤积的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