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40篇
  免费   243篇
  国内免费   265篇
林业   250篇
农学   295篇
基础科学   252篇
  425篇
综合类   2523篇
农作物   162篇
水产渔业   161篇
畜牧兽医   656篇
园艺   159篇
植物保护   165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29篇
  2022年   167篇
  2021年   174篇
  2020年   155篇
  2019年   212篇
  2018年   101篇
  2017年   204篇
  2016年   215篇
  2015年   193篇
  2014年   249篇
  2013年   242篇
  2012年   296篇
  2011年   305篇
  2010年   280篇
  2009年   300篇
  2008年   334篇
  2007年   228篇
  2006年   190篇
  2005年   173篇
  2004年   105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73篇
  1998年   66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采用触角电位技术系统测试了橘小实蝇对啤酒废酵母酶解液挥发性成分的反应.结果表明:在啤酒废酵母酶解液挥发性成分中,3-甲基-1-丁醇、苯甲醛、苯乙腈、辛酸乙酯、乙酸辛酯、乙酸苯乙酯是对橘小实蝇起引诱作用的主要物质,其对橘小实蝇激发的触角电位相对值均超过了参照正己醇.当v样品∶v石蜡=1∶100时,乙酸苯乙酯对雌性橘小实蝇激发的触角电位相对值和3-甲基-1-丁醇对雄性橘小实蝇激发的触角电位相对值与正己醇相比差异显著;苯甲醛对雄性橘小实蝇激发的触角电位相对值达1.7895,与正己醇相比差异极显著.当v样品∶v石蜡=1∶10时,对雌性橘小实蝇而言,苯甲醛、乙酸苯乙酯激发的触角电位相对值与正己醇差异显著,3-甲基-1-丁醇激发的触角电位相对值与正己醇差异极显著;对雄性橘小实蝇而言,苯甲醛、乙酸苯乙酯激发的触角电位相对值与正己醇差异显著,3-甲基-1-丁醇、乙酸辛酯激发的触角电位相对值与正己醇相比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892.
微生物电解池 (Microbial electrolysis cell,MEC) 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实现了利用有机废水、农林废弃物、活性污泥等废物同步酶解发酵产氢的目的,有效提高了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本文主要介绍了MEC 产氢的工作原理,分析了MEC 利用有机废弃物产氢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93.
儿茶素对dGMP羟基加合物的电子转移修复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生荣  赵玉芳 《茶叶科学》1997,17(2):219-224
用脉冲辐解动态研究技术,分析了由绿茶中提取的儿茶素对氧化型dGMP羟基加合物的电子转移修复效应。结果表明,dGMP中性N2O饱和水溶液在儿茶素存在下脉冲辐解后310mmdGMP-OH生长明显减慢,儿茶素酚氧自由基逐渐形成,儿茶素对dGMP-OH的修复速率常数依次是:EGCG为7.2×108dm3mol-1s-1,EGC为4.7×108dm3mol-1s-1,ECG为5.6×108dm3mol-1s-1,EC为2.9×108dm3mol-1s-1。  相似文献   
894.
为了探索牛粪快速腐熟原理及方法,以糖、淀粉、蛋白质、纤维素、油脂培养基为筛选培养基,以菌株增殖倍数、菌株性能等为筛选条件,从牛粪常温堆肥中筛选不同原料高效功能菌,并组成功能菌剂;以不同原料菌及单菌株发酵试验对发酵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芽孢杆菌、假单胞菌、木霉及曲霉等为重要功能菌,组成功能菌剂发酵升温快,进入高温期仅需4 d,发酵腐熟时间可缩短至19~20 d;发酵及升温效果依次为糖原料功能菌淀粉原料功能菌蛋白质原料功能菌纤维素原料功能菌;芽孢杆菌、假单胞菌、木霉、曲霉利用糖、淀粉、蛋白质及纤维素能力强,升温及腐熟效果好。各菌株充分利用基质各成分,紧密协同生长及代谢,迅速进入高温期,是堆肥快速发酵及腐熟的主要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895.
由解淀粉欧文氏菌Erwinia amylovora引起的火疫病是一种重要的经济病害,严重影响着全球苹果和梨的生产。E. amylovora 被列为我国重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然而,植物抗火疫病分子机制尚不够明确。本研究鉴定了梨品种‘玉露香’对 E. amylovora 的抗性,开展了抗性相关蛋白质组学分析。嫩枝穿刺接种分析结果表明,‘玉露香’对 E. amylovora 表现出明显早期抗性。采用高通量蛋白组学分析技术,鉴定获得‘玉露香’和感病品种‘库尔勒香梨’的差异表达蛋白192个,其中包括29个抗病和防卫相关蛋白,13个氧化还原相关蛋白以及1个铜离子转运ATP酶蛋白HMA5。抑菌动态分析结果显示,2 mmol/L Cu2+完全抑制E. amylovora 的生长。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梨火疫病抗性分子机制提供了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896.
为探索茄果类蔬菜秸秆废弃物肥料化利用途径,于2019年设定番茄秸秆全量原位还田及腐解菌剂的配施试验:C,无番茄秸秆+无腐解菌剂;T1,番茄秸秆+无腐解菌剂;T2,番茄秸秆+菌剂1‘源动力’(1 kg·666.7m-2);T3,番茄秸秆+菌剂2‘有纯’(3 kg·666.7m-2);T4,番茄秸秆+菌剂3‘沃宝’(2 kg·666.7m-2),分析其对土壤特性和下茬番茄长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番茄秸秆原位还田降低土壤pH,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P<0.05),其中成熟期T2处理有机质含量分别比T1、T3、T4和C显著高7.3%、8.1%、14.2%和26.9%;番茄秸秆腐熟后T2处理速效磷含量分别比C、T1、T3、T4处理高24%、11.3%、4.4%和8.7%。番茄秸秆还田+腐解菌剂显著提高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其中放线菌数量远高于细菌和真菌数量。番茄秸秆还田对番茄的生长势和产量影响显著,增产的主要原因是番茄秸秆还田提高了单株坐果数,其中菌剂‘源动力’的增产效果优于‘有纯’和‘沃宝’。...  相似文献   
897.
为提高水产品综合利用率和开发新型益生菌功能性食品,以鱼类加工副产物草鱼鳞为研究对象,利用风味蛋白酶对其进行酶解,并以酶解物促嗜热链球菌增殖作用为评价指标,结合单因素试验与响应面Box-Benhnken中心组合试验优化酶解工艺,得到最优酶解条件:酶解时间3.8 h,料液比(w/v) 1∶3.2 g/mL,加酶量6.2%。在此条件下,嗜热链球菌增殖量ΔOD600=1.173 4 ±0.015 0。同时,将最优酶解条件下得到的酶解物进行膜过滤分离,得到分子量<1 ku、1~<3 ku、3~<5 ku、5~<10 ku、≥10 ku的5个组分,并进一步就各组分对嗜热链球菌的生长曲线和产酸能力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嗜热链球菌24 h的生长曲线中,分子量<1 ku的组分促嗜热链球菌生产和产酸效果最好:嗜热链球菌增殖量ΔOD600为1.050,培养基的pH比初始值降低了1.06。  相似文献   
898.
《山西农业科学》2015,(7):892-896
以优质复合蛋白液为原料,采用复合蛋白酶进行水解,得到富含多肽的多肽液,研究酶种类、酶浓度、酶解温度、酶解时间等因素对多肽浓度的影响。试验以多肽质量浓度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为指标,筛选出最佳蛋白酶和最优复配比例,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酶解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风味蛋白酶添加量1 000 U/g,碱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按2∶1复配时为复合酶解的最佳配比;其最佳酶解条件为:酶浓度为7 000 U/g,底物浓度为3%,温度为60℃,酶解时间为3 h;在该试验条件下,多肽浓度为17.43 mg/m L。  相似文献   
899.
采样密度和插值对农田土壤碱解氮空间变异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土壤通报》2014,(4):789-794
将吉林省榆树市弓棚镇作为研究区域,利用采样密度和插值方法(BP神经网络方法和Kriging方法),研究其对农田土壤碱解氮空间变异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Kriging模型插值精度随采样密度的减少,呈显著下降趋势,采样密度对BP神经网络插值精度影响相对较小。当采样密度较大时,插值精度表现为Kriging模型显著高于BP神经网络模型;当采样密度较小时,BP神经网络模型的插值精度优于Kriging模型插值精度。研究为精准农业土壤养分插值方法的选取、制定优化采样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00.
响应面法优化碱性蛋白酶酶解虾籽的工艺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以碱性蛋白酶酶解虾籽的工艺条件。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以虾籽酶解后氨基酸态氮含量为响应值,对碱性蛋白酶酶解虾籽的工艺条件酶解温度、酶解时间和初始pH值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法,建立了氨基酸态氮含量与酶解条件的回归方程:Y(g·100mL-1)=0.47+0.036X1+0.017X2+0.029X3-2.500×10-3X1X2-0.010X1X3+0.023X2X3-0.036X12-0.023X22-0.026X32;在分析各因素显著性及其交互作用的基础上,得出虾籽酶解的适宜工艺条件为:酶解温度53℃,酶解时间4.7 h,初始pH值7.9,此时氨基氮含量为0.51±0.02 g·100 mL-1,与模型的预测值相近;虾籽酶解后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含量超过呈味阈值,其中谷氨酸含量增加最多,由0.06 g·100 g-1增加到1.96 g·100 g-1,显著提高了虾籽酶解液的鲜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