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5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50篇
林业   72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61篇
  168篇
综合类   215篇
农作物   9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37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2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61.
不同高程带上的土壤侵蚀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中国不同高程带上的土壤侵蚀情况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轻度以上水蚀的百分比和水蚀综合指数的最高值都出现在第 6级高程带上 ,即在 10 0 0~ 35 0 0m的高程带上 ,分别为 49.2 %和 180。风蚀综合指数和土壤侵蚀综合指数最高值分别为 5 99和 367,均在第 6级高程带上。冻融侵蚀综合指数最高值为 2 18,出现在第 8级高程带上。在各个高程带上均有水蚀分布 ,在 1,8级 ,极强和剧烈的水蚀分布比例几乎为 0 ,而在 6级高程带上 ,却均在 69.9%以上。高程等级从 1级到 5级 ,均以水蚀为主。在 6级 ,以水蚀和风蚀为主 ,分别占 5 1.1%和 45 .2 %。在 7和 8级 ,主要以冻融侵蚀为主  相似文献   
62.
不同地貌类型区1∶25万比例尺DEM的建立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在 3个不同地貌类型区的试验为例证 ,研究探讨建立栅格化 DEM的技术要点和技术方法 ,并对所建立 DEM的精度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 ,在平原区可以直接利用 Terlk层及水系要素建立 DEM;在山区 ,则首先需要进行构造地形结构线的预处理 ,而在黄土丘陵沟壑区 ,不仅需要构造地形结构线 ,而且需借用大比例尺的高程数据进行高程加密处理 ,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貌特征信息的损失 ,为区域水土流失的动态监测基础地理数据库的建立提供重要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63.
不同施肥模式对稻田氮磷流失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在巢湖派河小流域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T1(常规复合肥)、T2(生物有机肥替代30%氮肥)、T3(控失肥替代30%氮肥)、T4(生物有机肥和控失肥各替代15%氮肥)不同施肥模式下水稻田面水中氮磷浓度变化、径流氮磷流失以及水稻产量。结果表明:处理T1的田面水总氮、总磷平均浓度分别为10.30,0.45 mg/L,与T1相比,T2、T3、T4的田面水总氮平均浓度分别降低了12.2%,6.5%,5.3%,田面水总磷平均浓度分别降低了26.7%,15.6%,13.3%。T1的径流总氮、总磷累积流失量分别达17.68,1.60 kg/hm~2,处理T2、T3、T4的径流总氮累积流失量较T1分别降低了35.0%,30.8%,25.5%,径流总磷累积流失量较T1分别降低了16.3%,21.9%,22.5%。处理T1的籽粒产量为8.95 t/hm~2,处理T2、T4的产量较T1分别增加了7.8%,6.5%,差异显著,处理T3的产量较T1降低了2.2%,差异不显著。与施用常规复合肥(T1)相比,生物有机肥替代30%氮肥(T2)、生物有机肥与控失肥各替代15%氮肥(T4)这2种施肥模式既可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又能有效降低稻田氮磷流失风险。研究结果可为巢湖流域稻田面源污染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4.
建立高质量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是正确计算坡度、坡向、提取流域地形特征、进行水文分析 的前提,因而在研究土壤侵蚀、植被建设和土地利用规划与评价中都具有重要意义。ANUDEM采用迭 代有限微分内插技术和地形强化算法,自动去除伪下陷点和生成输入数据错误文件,便于查错改善 DEM质量,并减少了去除伪下陷点的编辑或DEM的后处理过程。本文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典型 小流域为例,利用大比例尺(1:10000)数字化地形图,利用ANUDEM建立DEM,从DEM光照模拟图、 回放等高线、提取水系、坡度等方面对建立的DEM的质量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ANUDEM建立的 DEM表面光滑;回放等高线与原等高线符合度高,能更准确地表现地形起伏;由其提取的坡度准确; 水系连续完整与地形图上河流一致,适宜水文分析,是一种建立高质量DEM的优良方法。  相似文献   
65.
应用全站仪进行三角高程测量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斌武 《甘肃农业》2005,(11):216-217
利用全站仪进行三角高程测量的新方法,既结合了水准测量的任一置站的特点,又减少了传统三角高程测量的误差来源,测量精度高,施测简便,速度快。  相似文献   
66.
首先分析了田面微地形对滴头实际工作压力的影响,田面越不平整,滴头实际工作压力与设计工作压力的差值越大,当田面局部高差大于滴头设计工作压力时,滴头流量等于零;然后提出了田面微地形产生的流量偏差率公式,并用泰勒级数展开;最后利用描述统计方法和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余项进行分析,置信度为99%的余项取值区间为0.001 ̄0.002,说明余项能够被忽略,田面微地形产生的流量偏差率公式可以用简单的形式来表示。  相似文献   
67.
GPS测量技术在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应用后,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完全代替传统的三角测量,其平面控制精度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是GPS高程却运用得不够,人们对其可靠性和因需要满足有关条件而增加的成本还心存疑虑,至今应用有限.本文结合传统高程测量和GPS高程测量的原理和方法,探讨GPS高程测量转换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68.
GIS技术在农田平整工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探讨了GIS技术在土地整理即农田平整工程设计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其在农田田面高程设计和土方工程量计算中的运用,并以安徽省郎溪县土地整理为例,运用ArcGIS桌面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讨论了GIS技术在土地整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69.
李顺平 《甘肃农业》2005,(10):196-196
冰沟一级电站首部枢纽位于酒泉市境内的讨赖河上,距酒泉市70km,由电站进水口、冲砂闸、泄洪闸、挡水坝段组成,坝顶高程为2021.5m,坝底高程为2000.0m,坝长105m,分为10个坝段,其中第6、7坝段为泄洪闸,第9坝段为冲砂闸,坝型为混凝土面板浆砌石坝,趾板长115m,趾板厚度为1.5~2.5m。  相似文献   
70.
杨勤科 《水土保持通报》2006,26(6):F0002-F0002
汤国安、刘学军和闾国年教授的新著——《数字高程模型及地学析的原理与方法》,已于2005年8月由科学出版社版发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