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22篇
  免费   454篇
  国内免费   653篇
林业   1611篇
农学   581篇
基础科学   954篇
  1347篇
综合类   6302篇
农作物   390篇
水产渔业   344篇
畜牧兽医   3293篇
园艺   548篇
植物保护   459篇
  2024年   171篇
  2023年   537篇
  2022年   607篇
  2021年   656篇
  2020年   518篇
  2019年   629篇
  2018年   311篇
  2017年   476篇
  2016年   595篇
  2015年   646篇
  2014年   824篇
  2013年   815篇
  2012年   973篇
  2011年   1002篇
  2010年   775篇
  2009年   806篇
  2008年   880篇
  2007年   681篇
  2006年   579篇
  2005年   553篇
  2004年   332篇
  2003年   323篇
  2002年   249篇
  2001年   271篇
  2000年   188篇
  1999年   159篇
  1998年   134篇
  1997年   147篇
  1996年   140篇
  1995年   122篇
  1994年   115篇
  1993年   116篇
  1992年   111篇
  1991年   111篇
  1990年   104篇
  1989年   67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3篇
  1973年   2篇
  1965年   2篇
  1957年   7篇
  1955年   3篇
  195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杨陵区是我国重点节水示范区之一,对它进行节水灌溉分区是非常必要的。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定量计算与经验定性相结合进行判断,提出了杨陵节水灌溉分区方案,并将杨陵区分为三个区,对每个区的基本情况和节水灌溉发展去向、技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92.
基于物元分析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36,自引:4,他引:36  
针对综合指数评价存在的信息屏蔽和主观性问题,该研究采用物元分析法对中国土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在诠释土地生态安全概念的基础上,基于“经济-环境-社会”模式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物元分析方法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综合评判模型,并以河北省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2005-2007年河北省土地生态安全整体上呈现出由临界安全向较安全跃升的趋势,2004年之后的河北省环保政策和措施绩效明显;人均耕地面积、农药施用量和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成为制约河北省土地生态安全水平的因素。从而得出结论:物元模型能够揭示单个评价指标的分异信息,物元分析方法适用于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相似文献   
993.
黄河三角洲农业用地动态变化模拟与情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农业用地变化的动态特征和影响要素,预测不同情景下的农业用地的时空变化格局。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黄河三角洲地区4期TM和ETM+影像进行解译判读,获取区域内1992-2005年间农业用地动态演化特征,并构建元胞自动机模型对2001年和2005年的农业用地格局进行模拟。2001年和2005年农业用地模拟的总体精度分别为82.90%和84.48%,Kappa系数分别为0.658和0.689。模拟结果表明元胞自动机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研究区域内农业用地动态变化,为农业用地的演变模拟提供了一种适用的工具。利用元胞自动机模型对4种情景下(面积减少5%、增加5%、10%和15%)的农业用地演变进行了预测。情景分析表明刁口故道附近的农业用地并不稳定,容易发生变化,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区域。  相似文献   
994.
韶关地区6种阔叶树种幼林的凋落物持水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3年生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大叶女贞(Ligustrum Lucidum)、观光木(Tsoongioden-dron odorum)、山杜英(Elaeocar pus sylvestris)、乳源木莲(Manglietia yuyuanensis)和乐昌含笑(Michelia cha pensis)的幼林凋落物持水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林地的凋落物最大持水量为乳源木莲林地>乐昌含笑林地>大叶女贞林地>观光木林地>樟树林地>山杜英林地.林地凋落物的最大持水率呈现观光木林地>乳源木莲林地>乐昌含笑林地>樟树林地>山杜英林地>大叶女贞林地.凋落物持水量和浸泡时间的关系及凋落物持水率与浸泡时间的关系按照对数方程变化,凋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的关系按照负指数方程变化.  相似文献   
995.
通过对山西省方山县土桥沟流域不同密度、不同林龄刺槐人工林枯落物蓄积量及其持水性能的研究,得出了不同林分枯落物的蓄积量、持水量、吸水速率等特性参数.结果表明,各林分枯落物总蓄积量在1.89~9.30 t/hm2之间,其中9a刺槐林蓄积量>15 a刺槐林>20 a刺槐林.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及最大持水率均为20a>15a>9 a,密度为3333株/hm2时持水量最大,密度为1111株/hm2时持水量最小.枯落物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在前0.25 h吸水速率最大,在前2 h内降低幅度最大,以后逐渐减弱,浸水24 h时吸水速率趋近于零.从人工林水文生态功能的角度分析,晋西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刺槐人工林的适宜密度为1667株/hm2.  相似文献   
996.
农村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生态环境系统是复杂的系统,是一个多属性、多层次的子组织系统,它的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三层农村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给出各指标评价的标准值,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指标的权重,给出了各指标的计算方法;设计了一个五级分级标准,并给出相应的分级评语,用以评价农村地区的生态化程度。以新密市为例,评价各乡镇的生态化程度,利用评价结果,探讨了各乡镇提高生态化程度的方向。  相似文献   
997.
调查分析法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土流失预测是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主要内容,在编制无水土流失实测资料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时,无资料可借鉴,但又必须完成预测内容。调查分析法就是针对这种情况,通过对开发建设项目扰动地面的坡度、林草覆盖度、沟谷、崩塌、地表形态、固体物质补给等水土流失因子的变化进行调查分析,按各因子变化的推测结果,依据《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 190—2007),得出表征各因子综合性变化的侵蚀模数,用以表明各因子相对于背景值的综合性变化程度和危害,从而满足方案编制要求,避免水土流失预测数据的臆造。以贵州省织金县大新桥水库灌溉工程的大坝建设区为例,说明调查分析法对水力侵蚀模数的具体预测。  相似文献   
998.
湘中丘陵区水土保持效益综合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湘中丘陵区2001—2007年水土保持措施配置和实施情况为依据,选取15个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指标,建立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法,对湘中丘陵四大治理区进行了水土保持效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各区水土保持治理效益的次序为长、株、潭丘陵区衡阳丘陵区娄、邵丘陵区雪峰山山地丘陵区。  相似文献   
999.
基于物元评判模型的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利用物元分析理论,将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等级、评价指标及其特征值作为物元,确定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经典域、节域及待判物元,应用物元和可拓集合中的关联函数建立了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物元评判模型。并以山西省阳高县王官屯等二乡(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为例,对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物元评判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其综合效益的等级属于程度Km(P)=(-0.101,0.037,-0.431),属于"一般"等级,与模糊综合评价结果相似,符合项目区的实际情况。物元模型应用于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作为一种初步的尝试与探索,为定量评价土地整理综合效益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00.
An experiment arranged in a randomized complete block design with three replications was conducted on a Lexington soil (fine-silty, mixed, active, thermic, Ultic Hapludalfs) and a Loring soil (fine-silty, mixed, active, thermic, Oxyaquic Fragiudalfs) in Mississippi from September 1997 to September 2000 on 18 runoff plots under natural rainfall condition to study the phosphorus (P) dynamics in poultry litter amended soils under three management systems combining tillage and planting date treatments to identify effective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southern U. S. A. The management systems in the study were:1) tillage in the fall prior to litter application followed by a delayed planting of fall forages (CT-DP); 2) tillage followed by immediate planting of the fall forage with subsequent litter application (CT-IP); and 3) no-till with planting prior to litter application (NT-IP).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was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soil P after 3 years of poultry litter application for both Lexington and Loring soils (P <0.05). Based on P budget analysis, the majority of P from poultry litter application (> 90%), was accumulated in both soils. In Loring soil, soluble P mass in the runoff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from NT-IP than from CT-DP and CT-IP over the entire study period (P <0.01). For both soil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ediment P mass between management systems. For Loring soil, CT-DP and CT-IP were effective management practices to mitigate negative effects due to poultry litter appli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