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7篇 |
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51篇 |
农学 | 5篇 |
基础科学 | 1篇 |
14篇 | |
综合类 | 53篇 |
农作物 | 1篇 |
畜牧兽医 | 14篇 |
园艺 | 1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9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5篇 |
1994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滇西北林地资源及其保护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滇西北地区包括怒江、迪庆、丽江、大理4个地州15个县市,总面积670.51万hm^2,其中林业用427.79万hm^2,是欧亚大陆生物物种的主要避难所和现代分化中心,在分析了林地资源特点、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的发展与保护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82.
83.
滇西北地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滇西北地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调查和有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建立了滇西北地区国家重点野生植物保护名录,分析了其保护植物的种类及数量特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滇西北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共计41种,隶属于30科38属;(2)水平地理分布从西北部到东南部呈现出递减的趋势,高黎贡山片区为保护植物分布的重点保护地区;(3)垂直分布范围很广,主要集中于海拔1 000~2 500 m的河谷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中。研究结果将为滇西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4.
云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李纪恒日前在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上强调,加大统筹力度,兼顾各方利益,加强规划引导,更加科学务实地抓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工作。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日前在动物王国、植物王国西双版纳召开。李纪恒出席会议并讲话。云南省副省长和段琪对《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西双版纳约定》作说明。省政协副主席白成亮出席会议。省政府秘书长丁绍祥主持会议。会议充分肯定了自2010年腾冲会议以来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的成就,指出保 相似文献
85.
滇西北横断山区野生花卉资源非常丰富,是世界著名花卉杜鹃、报春、龙胆、马先蒿、绿绒蒿等植物的分布和分化中心,还有很多引人瞩目的高山花卉,有着“天然高山花园”的美誉。横断山区由于深受低纬度高海拔的影响,各山地垂直带呈现出相似的植被成带规律。完整的山地垂直气候带谱、复杂多样的环境条件造就了丰富多彩的高山植物。 相似文献
86.
滇西北松口蘑菌塘的生态因子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滇西北丽江市拉市乡松口蘑(Tricholoma matsutake)产地为例,进行了松口蘑菌塘生态因子的调查。结果发现:(1)松口蘑菌塘多集群分布于狭窄的山脊及西南坡,坡面坡度在30~60°之间,上层云南松荫蔽度0.4~0.6,下层高山栎、黄背栎等灌木丛荫蔽度达0.7~0.9,落叶层及腐质层1~6 cm;(2)出菇期间菌塘地表附近空气的平均温度14.1℃,平均相对湿度78.7%;(3)出菇期间菌塘的地下温度在15.0~20.5℃之间,西南坡的菌塘温度相对较高;(4)菌塘土壤的含水量比非菌塘土壤的含水量低,出菇期间平均低16.7%;(5)菌塘土pH约为5.5,比非菌塘土低7.9%;(6)菌塘土除全钾的含量比非菌塘土高之外,其余营养成分均比非菌塘的低。 相似文献
87.
地形对滇西北高山松火烧迹地更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地形因子与幼苗发生时间、密度、生长状况的相关关系得出:地形因子对高山松火烧迹地更新影响明显,坡向、坡位对幼苗发生密度有影响,坡度会影响幼苗发生时间,海拔对幼苗发生密度有微弱影响。根据高山松火烧迹地更新随地形因子变化规律给出了合理化建议,火烧迹地更新方式不易大面积采用,仅为下坡及地势平缓地带易采用火烧迹地更新方式。 相似文献
88.
不同放牧方式下高寒草甸土壤碳组分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高寒草甸具有重要的碳汇功能。在冷湿环境下,土壤有机质分解缓慢,碳库积累对区域碳平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高寒草甸土壤退化对人类活动异常敏感,研究土壤碳库变化对放牧干扰的响应,可以为深入揭示高寒草甸的退化机理提供科学依据。藏猪放牧是目前存在于我国海拔3 000~4 000 m地区的主要放牧形式之一,本文以滇西北高原湿地——纳帕海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纳帕海高寒草甸上的牛羊与猪拱放牧对土壤碳库特征的差异化影响。研究表明,猪拱放牧较牛羊放牧降低了土壤总有机碳以及活性有机碳(高活性碳、中活性碳以及低活性碳)的含量。与其他碳库相比,中活性碳库对猪拱放牧的响应最为敏感,可以作为重要的干扰指示因子。猪拱放牧影响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小于牛羊践踏下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碳存储量呈下降趋势,对放牧干扰的响应也逐渐减弱,表层土壤(0~10 cm)受放牧干扰的影响最大。在不同研究区域上,由于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与沼泽化草甸相比,陆生草甸对猪拱放牧的响应较大。冗余分析(RDA)进一步表明,土壤碳库与土壤含水率、容重与孔隙度等理化因子的变化密切相关。综上,土壤碳库改变与放牧方式、放牧区域以及土壤剖面深度有关,猪拱放牧导致土壤表层裸露并引起土壤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导致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下降。其生态破坏程度较牛羊放牧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89.
以滇西北高原纳帕海湖滨退化湿地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人为隔断水源补给、牛羊过度放牧和家猪拱地三种人为干扰下湿地植被和土壤退化特征。结果表明:三种干扰方式下,纳帕海湖滨湿地植物群落类型多样性、物种丰富度、物种数、Shannon-Wiener指数、沼生植物重要值以及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含水率、毛管孔隙度变化规律为:人为隔断水源补给>牛羊过度放牧>家猪拱地,而土壤容重和全钾含量变化规律完全相反。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人为干扰下相同土壤指标之间相关性质和相关强度不同;CCA分析表明植物群落种类组成和分布与土壤含水率和全磷含量显著相关。以原生湿地样点为对照,人为隔断水源补给、牛羊过度放牧和家猪拱地样带土壤退化指数分别为-7.40%、-14.53%、-45.01%。认为纳帕海湖滨湿地退化是三种干扰协同作用结果,但作用程度不同,其顺序为家猪拱地>牛羊过度放牧>人为隔断水源补给。 相似文献
90.
滇西北地区生态退化成因及其保护与建设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滇西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通过对滇西北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的调查,总结了其生态退化的状况,分析了其生态退化的成因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的结果。并提出了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