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1篇
林业   41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14篇
  78篇
综合类   115篇
水产渔业   45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91.
嵩明县松华坝水库水源保护区的白邑、阿子营、大哨3个乡,地处昆明市北部,属松华坝水库源头。国土面积540.2km^2,径流面积553.8km^2,年产水量约2亿m^3,占松华坝水库(昆明市区主要饮用水来源)蓄水量的90%和滇池年交换量的42%,是松华坝水库水源保护和滇池治理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92.
采用重点普查与野外路线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对滇池北岸已建成的6个湿地公园的所有园林植物进行了4轮调查. 通过构建"生态风险预评价体系"对所有园林植物外来种进行筛选, 筛选出具风险隐患且相关法规和研究尚未确定其为恶性入侵的园林植物外来种作为待评价目标. 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生态风险评价体系", 对待评价种进行生态风险评价...  相似文献   
93.
根据传统形态度量学和框架结构形态学法测量了15月龄的杂交F1代(滇池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i♀×西畴金线鲃S.xichouensis♂)以及滇池金线鲃(S.grahami)和西畴金线鲃(S.xichouensis)的10项传统可量性状数据和24项框架结构数据以及鳍条、侧线鳞和脊椎骨等可数性状数据。并用方差分析和多元统计分析法(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三者的传统可量性状和框架结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三者的可数性状差别不大,杂交F1代体表花纹与双亲相比发生一定变化。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杂交F1代的形态与母本滇池金线鲃形态较为相似。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方法建立了3种鱼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较高(90%,90%,100%)。主成分分析结果及主成分散点图显示:三者均有重叠区域不容易从形态上清楚分开,但杂交F1代明显更接近母本滇池金线鲃。结合方差分析和主成份分析发现杂交F1代与双亲不同的性状主要集中在头部和尾部。  相似文献   
94.
城郊居民农田混合区田间沟渠水质空间变异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滇池北岸大清河流域下游46.7 hm2韭菜田与花卉地田间26条沟渠为对象,通过网格法布点采集沟渠水样结合化学分析,研究了其水质空间变异特征.并解析了其污染源汇关系.结果表明.调查区沟渠水TN为2.3~172.7(40.5±31.7)mg/L,NH3-N为0~34.4(7.5±7.7)mg/L,NO-3-N为0~7.4(1.1±0.1.0)mg/L,TP为0.2~9.5(1.5±1.8)mg/L,H2PO-4-P为0.1~5.6(0.95=1.1)mg/L,CODMn为1.4~62.3(17.8±10.4)mg/L.污水来源差异导致不同区域沟渠水质空间变异明显,B区(养殖废水+生活污水+韭菜田侧渗水)>A区(生活污水+韭菜田侧渗水)>C区(花卉地侧渗水)、D区(韭菜田侧渗水).A,B区污水流经沟渠其水中磷浓度逐渐降低,表明沟渠对高浓度磷具有自净作用.但是,所有沟渠出水氮磷浓度均大于Ⅳ、Ⅴ类水质标准.因此,为了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风险,滇池北岸居民农田混合区排水应采取净化措施.  相似文献   
95.
应用田间原位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在滇池流域不同作物类型农田上研究了有机肥(猪粪)不同用量水平对农田磷素流失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有机肥(猪粪)施用量的增加,农田流失液中各形态磷素的平均浓度提高,两者间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均达到0..9以上。径流方式下,颗粒态磷是主要流失形态;渗漏方式下,有机肥用量水平低时颗粒态磷是主要流失形态,有机肥用量达到中等至较高水平时水溶性是流失的主要形态。同一有机肥用量水平下,不同作物类型农田流失液中各形态磷素的平均浓度均表现为:蔬菜田花卉田粮田。  相似文献   
96.
滇池北岸韭黄生产基地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氮肥减施及双氰胺(DCD)施用对土壤氮素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减施20%的氮肥,韭黄产量无明显减少,但可以分别减少淋溶、侧渗、径流水氮损失37.0%,22.2%和28.9%左右,减少韭黄硝酸盐含量13.6%左右。减施20%氮肥后配施双氰胺,可以增加韭黄产量8.7%左右,分别减少淋溶、侧渗、径流水氮损失58.4%,59.7%和17.1%左右,减少韭黄硝酸盐含量24.8%。因此,该技术对减少滇池北岸韭黄地氮素流失和降低韭黄硝酸盐含量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7.
滇池流域农田土壤氮磷流失分析研究   总被引:26,自引:7,他引:19  
采用实地调查与田间模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滇池流域沿湖15个乡镇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污染负荷很高,年均流失量差异较大,总氮为5.07~113.16 kg/hm2,总磷为0.15~10.14 kg/hm2。高强度的化肥施用是造成农田径流氮、磷流失量大的主要原因,同时也与土地利用方式、水肥管理方式及种植制度有关;不同坡度农田径流中氮、磷的输出量不同,从6°~12°氮、磷流失急剧增大,12°以后流失量增加减缓;无论在一次降雨中,还是在作物生长周期内,径流中氮、磷流失速率均表现出随时间参数增加而递减的趋势;施肥处理不同,氮、磷流失量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尿素与普钙配合施用可减少氮、磷流失,同时获得较高的白菜产量。  相似文献   
98.
采用密闭通气气室法,在滇池流域旱季和雨季开展了2个生长周期内集约化西芹地NO/NO2排放研究。结果表明,NO/NO2排放速率的日变化规律受温度的影响较为明显,中午时段最高,凌晨时段最低。西芹生育期间,CK处理(裸地)的NO/NO2排放速率维持在一定水平,中后期NF处理(不施氮)NO/NO2排放速率有所升高;LF(N450 kg/hm^2)和HF(N 1200 kg/hm^2)处理受西芹的生长和频繁氮肥追施的影响,生育期NO/NO2排放速率逐渐升高。旱季与雨季CK处理NO/NO2排放量分别为1.30和NOx-N 1.51 kg/hm^2,NF处理分别较CK高出NOx-N 1.0和1.44kg/hm^2。LF处理旱季与雨季NO/NO2排放量分别为NOx-N 4.88和5.67 kg/hm^2,其损失率分别为0.79%和0.92%;HF处理旱季和雨季NO/NO2排放量分别为NOx-N 7.58和10.19 kg/hm^2,其损失率分别为0.63%和0.85%,说明氮肥用量较高时,土壤-作物系统的NOx-N损失量也较高,但其损失率并不随施氮量的升高而升高。  相似文献   
99.
环滇池城区建设用地扩张及驱动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昆明市环滇池城区建设用地扩张机理,运用扩展速度指数、扩展强度指数、公共边指数、核密度测算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对2006-2015年环滇池城区建设用地扩张模式及其扩张主要驱动机理进行探究.结果表明:五华区、盘龙区和西山区为向内填充式集聚扩张模式,官渡区、呈贡区和晋宁区为向外分散式扩张,多为小中心组团扩散式扩张. 2006年环滇池城区建设用地核密度值以单中心圈层式向外降低, 2015年核密度整体向滇池东南方向扩散分布. 2006年环滇池城区建设用地扩张为政府投资带动产业增长, 2015年建设用地扩张以城市宏观规划建设及国家的发展战略调控驱动为主.环滇池城区建设用地整体受国家政策驱动为主,且具有滞后性.  相似文献   
100.
丁亮  王涛 《绿色科技》2019,(6):30-32,38
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方法,对滇池流域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类型相互转化特征、景观格局指数变化规律及景观空间位置迁移轨迹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2015年滇池流域景观组成以建设用地、水域、林地和耕地为主,分别占了研究区总面积的34.51%、23.5%、15.87%和15.04%;地类之间相互转化情况较为复杂,频繁,建设用地以转入为主,耕地则以转出为主;流域的斑块数量和斑块密度持续增大,景观破碎化程度加深。受昆明市不断向南扩张的影响,其建设用地、耕地和水域质心均向南部迁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