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1篇
林业   24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67篇
  90篇
综合类   139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4篇
畜牧兽医   23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2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经调查分析研究,堵河源自然保护区有昆虫1 456种,隶属23目192科。鳞翅目502种,占34.48%,鞘翅目436种,占29.95%,膜翅目、双翅目、半翅目、同翅目分别占7.42%,7.35%,7.07%,5.84%。其余17目115种,占7.89%。有大量可开发利用天敌昆虫、观赏昆虫、药用昆虫和食用昆虫。保护区所在的竹山县,利用肚倍蚜培植的肚倍,年产1 200 t,产值近亿元。  相似文献   
52.
范馨逸  胡作龙  赵广举      穆兴民    高鹏     《水土保持研究》2023,30(3):211-216
[目的]河道演变是水流、泥沙与河床边界相互作用的结果,对水利工程的安全、洪涝灾害的防控有显著的影响。黄河中游府谷—龙门段位于晋陕峡谷地带,以黄土高原沟壑侵蚀地貌为主,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因此研究该河段的河道冲淤特征及影响因素对控制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府谷、吴堡、龙门3个典型水文站径流泥沙及河道断面数据,分析了2007—2017年府谷—龙门段河道冲淤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近11年来府谷—龙门段河道整体表现为冲刷,其中府谷—吴堡段表现为河道冲刷量逐渐减小,吴堡—龙门段表现为河道冲刷逐年加剧。(2)府谷—吴堡段呈水减沙增的趋势,吴堡—龙门段整体表现为水多沙少,两河段河道冲淤量与水流含沙量变化同步。(3)府谷—吴堡段悬移质泥沙中值粒径呈增加趋势,河道冲刷变缓;吴堡—龙门段悬移质泥沙中值粒径呈减小趋势,加剧河道侵蚀。(4)府谷站入黄泥沙量增加,河道侵蚀力降低,河道冲刷变缓;吴堡站入黄泥沙量减少,河道侵蚀力增强,河道处于冲刷的状态。[结论]径流泥沙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府谷—龙门段河道冲淤。在生态环境有所改善的背景下,研究该河段河道冲淤特征及动...  相似文献   
53.
通过对黄河河口淤背区工程管理与开发现状分析,提出目前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淤背区开发的办法,淤背区规范工程管理的思路及今后开发黄河河口淤背区工程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54.
桩式透水丁坝具有结构简单稳定,施工机械化程度高,运行安全可靠等优点,目前在国内外的实际工程中均有推广应用.针对桩式透水丁坝的透水率、挑角等设计参数进行动床模型试验,运用Surfer 8.0软件绘制了河床地形图,分析了丁坝附近河床形态与冲淤特性,结果表明:①Surfer 8.0软件可以再现河床冲淤地形面貌,清晰直观;②桩式透水丁坝坝基轴线上会出现横向冲槽,威胁丁坝安全,工程设计中应对基础进行加固;③透水率和挑角对河床冲淤特性影响较大,推荐透水率为20%~30%,推荐挑角为45°~90°.  相似文献   
55.
黄河故道沉沙区综合治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沉沙区进行工程治理,营造防风固沙林,治理风沙危害,沉沙区植被盖度逐年提高,经济效益明显,为沉沙区治理探索出有效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56.
不同结构滴灌双向流道灌水器抗堵性能对比试验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该文开展滴灌双向流道抗堵性能研究,以提高灌水器对含沙率较高的地表水源的适应性。试验浑水含沙率为30 g/L,经20次浑水试验,设置3种结构参数不同的双向流道灌水器(1#,2#,3#),并对比迷宫式流道灌水器的水力性能和抗堵性能。结果表明:1#、2#、3#双向流道浑水流量分别为清水流量的77.44%,83.35%,85.43%,而迷宫式流道在12次试验后完全堵塞。双向流道灌水器与迷宫式流道灌水器的水力性能及抗堵性能差异显著,且双向流道的水力性能及抗堵性能均优于迷宫式流道;双向流道水力性能越好,抗堵性能越差;流道形式及结构参数是影响灌水器水力性能及抗堵性能的重要因素。试验结束后,观测流道泥沙沉积情况,发现泥沙沉积程度由前段(进口)到后段(出口)逐渐减少;采用电子显微镜分别获取流道前段、中段和后段沉积泥沙样品扫描图像,利用Image Pro Plus 6.0软件分析沉积泥沙样品的粒径组成,发现沿流道方向,粒径(29)0.03 mm的泥沙颗粒质量分数逐渐减小,粒径(27)0.005 mm的泥沙颗粒质量分数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流道沉积泥沙中粒径(27)0.03 mm的颗粒质量分数占92.23%~97.89%,此粒径范围的泥沙颗粒更易在双向流道内沉积,引起堵塞。  相似文献   
57.
【目的】分析东雷抽黄引水灌区渠系泥沙淤积问题,探讨通过加大干渠输水流量以减少渠道淤积的可行性。【方法】利用东雷抽黄灌区总干渠的泥沙淤积实测资料,对水沙输移数学模型进行验证,再依据典型年份不同灌季不同时段引水含沙量高低情况,拟定了加大渠道输水流量的多种方案,对不同方案情况下渠道的冲淤过程及减淤量等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减淤量和抽水费用等的计算结果表明,减淤效果最佳的方案是春灌期间含沙量较低时段加大渠道输水流量,该方案的减淤率为59.63%,减淤耗水费用为9元/m~3,较人工清淤费用(50元/m~3)节省成本82%。【结论】在春灌或夏灌含沙量较低时段,利用退水渠加大干渠输水流量减少渠道淤积在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也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58.
李元灵    王军朝    陈龙    刘建康    杨东旭    张佳佳   《水土保持研究》2018,25(6):397-402
帕隆藏布流域山高谷深、构造强烈、冰川广布,区域内冰川泥石流数量多、规模大、分布密、暴发频率高。2016年9月5日,流域内几条泥石流集中暴发,造成较为严重的财产损失,并阻碍了G318国道的正常通行。为研究本次群发性泥石流的成因,指导泥石流的监测预警工作,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泥石流的地形地貌条件、物源条件、水热条件。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发泥石流的沟谷具有良好的地形条件,流域高差大,沟道纵比降大,尤其沟谷上游因冰川作用而形成的冰蚀围谷利于水源、物源的聚集。泥石流以沟源处的松散冰碛物为主要物源。此外,北岸比通沟泥石流因沟岸崩滑物源丰富、沟道狭窄,形成多处堵点,产生堵溃放大效应。南岸赤担隆巴泥石流则沟道宽缓,崩滑物源较少。本次群发性泥石流的诱发因素主要为强降雨。泥石流暴发前两日出现强降雨,使得沟内松散物质含水量增加,趋近饱和,稳定性降低。泥石流暴发当日再次出现强降雨,直接激发了泥石流。经对暴发当日小时雨量分析,认为比通沟泥石流由凌晨2点的集中降雨启动,但由于沟道堵塞严重,龙头数小时后才到达沟口。赤担隆巴由当日11点的集中降雨启动,随后顺沟下泄,堆积于老扇之上,形成灾害。经分析,沟口观测的激发本次泥石流的小时雨量为3.3~3.6 mm,推测主要形成区激发泥石流的小时雨量为7.6~8.3 mm。  相似文献   
59.
为了寻求改善宁夏灌淤土水稻氮素利用的有效措施,通过静水浸泡与盆栽试验,以自研聚氨酯包膜控释肥为研究对象,研究了3种控释肥的氮素释放特征,在氮磷钾等养分供应下研究了5个施肥处理对水稻产量与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研控释肥CRF1、CRF2在静水(25℃)中的氮素累积释放比例的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都呈"抛物线"形状,其24 h初期释放率分别为3.54%、2.28%(≤15%),28 d的氮素累积释放率分别为33.17%、30.58%(≤80%),符合缓释肥料的国家标准要求。与等量NPK处理相比,CRF2处理主要通过提高水稻穗粒数与千粒重获得最高子粒产量,达到31.21 g/盆,增加了10.44%;其地上部总吸氮量达到150.89 kg/hm~2,提高了10.46%;其氮肥利用率达到36.64%,提高了5.49个百分点。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铵态氮、硝态氮与无机氮含量峰值均出现在水稻插秧后的15 d前后,随后不同程度的下降,控释肥处理下降较慢,在土壤中氮素释放时间达到75 d以上。其中CRF2处理由于添加了硝化抑制剂双氰胺,能够在水稻移栽45 d前保持最高的硝态氮(第45 d:99.41 mg/kg)和无机氮含量(第45 d:104.46 mg/kg),在60 d前保持最高的铵态氮含量(第60 d:4.03 mg/kg),满足了水稻生育关键期对氮素的需求,从而保证稻谷产量。  相似文献   
60.
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靖吴油区进入中高含水期,油藏堵塞由单一的无机垢堵塞逐渐转变为无机-有机垢堵塞,主力油层层间层内矛盾日渐突出,常规暂堵酸化措施控含水效果逐年变差,出现增液不增油的现象。针对油井酸化措施后出现的问题,研究了既能有效地封堵高出水层,同时又可以解除低渗层污染的综合工艺措施。通过分析不同区域堵塞特征,针对性开展了酸液体系优化,形成了以胶束酸为主的土酸体系;优化了适应性更强的"分浓度,组合粒径"多轮次注入暂堵酸化工艺;同时开展了分层暂堵酸化的技术试验。通过187口井的现场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控水增油效果,为靖吴油区开发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