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1篇
林业   31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5篇
  36篇
综合类   73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22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41.
人类活动对洱海湿地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洱海湖泊湿地的资源与功能价值,从水利建设、围湖造田、旅游业、水土流失、农业面源污染、渔业生产、工矿企业、其它人为因素等方面探讨了人类活动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提出保护洱海湖泊湿地资源与环境的对策和建议,以促进湿地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2.
耕地污染是洱海富营养化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对洱海流域上游耕地总氮(TN)、总磷(TP)排放强度进行分析,可以为洱海流域上游非点源污染治理提供新思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技术、源强估算法,对研究区耕地总氮(TN)、总磷(TP)排放强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TN排放强度表现为邓川镇茈碧湖镇牛街乡右所镇凤羽镇三营镇;TP排放强度表现为邓川镇牛街乡凤羽镇茈碧湖镇右所镇三营镇。研究得出,从粮食作物上看,水稻的TN排放总量最大,豆类的TP排放总量最大;从经济作物上看,蔬菜的TN、TP排放量最多。右所镇、三营镇、茈碧湖镇等3个乡(镇)的TN、TP排放强度高于其他3个乡(镇);TN、TP排放强度空间分布呈现出南北高而中间低的趋势。邓川镇成为TN、TP污染最重区域,三营镇为污染最轻区域。  相似文献   
43.
鉴于湖泊内源污染不断加重,出现了较多以铝(Al)、铁(Fe)、钙(Ca)、镧(La)盐等化学材料为主的湖泊底质环境改善方法,但大规模应用受长期控磷效率、生物毒性和使用成本等因素限制。2014年8月至2015年7月,在洱海近岸水域设置围隔开展原位试验,采用洱海本地无污染红壤对底质进行浅层覆盖改性,探究此方法对水质及沉水植物的影响。试验设置3个不同处理组,分别为对照组(Control)、红壤覆盖组(S)以及红壤覆盖+沉水植物组(MS),每组处理4个重复,逐月监测各围隔内水质和沉水植物生长情况。结果表明,采用红壤对底泥进行改性,可以短期提高水体的透明度,为沉水植物生长创造良好条件,促进移栽沉水植物的生长与建群,在某些时段可以改善水质(透明度最高达2.2 m),但红壤覆盖措施并没有长期显著降低水体中的总氮、总磷和藻类的含量(P>0.05)。全年水生植物物种保持在7种左右,群落主要由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篦齿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单果眼子菜(P. acutifolius)、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和微齿眼子菜(P. maackianus)组成,生物量也在不断增加,最高达18000 g/m2,群落稳定后优势种为黑藻。研究结果可以为富营养化湖泊生态修复短期水质危机处理提供借鉴,为沉水植物群落恢复提供可探索的方向。  相似文献   
44.
针对洱海流域及周边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工程性缺水和资源性缺水问题,指出治水思路要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并提出了实现该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措施,包括:工业节水和农业节水,水资源的生态保护,对该区的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45.
大理洱海湖滨区土壤酸化成因与修复技术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理洱海湖滨区是大理州粮食、经济作物主产区。但是,近十多年来,由于蔬菜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菜农在生产中忽视了土壤管理、科学施肥、合理轮作,导致土壤问题日趋严重,有的田块已无法继续种植蔬菜等作物。针对上述问题,云南省土肥站和大理州土肥站结合2003年全国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项目在云南的试点,开展了“大理洱海湖滨区土壤酸化专题调查研究”,查清了导致土壤酸化的原因、分布范围及酸化程度,并提出了酸性土壤改良整治的对策与方法,经初步试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1调查结果根据《全国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规程》的有关技术规…  相似文献   
46.
洱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季节演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对洱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季节演替进行了周年调查.结果表明,洱海常见浮游植物有7门、80属、115种;其中,蓝藻门24种,硅藻门16种,绿藻门65种,金藻门和隐藻门各2种,甲藻门和裸藻门各3种.春季以钝脆杆藻(Fragilaria capucina)、直链藻(Melosira sp.)、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为优势种;夏季以直链藻、小环藻(Cyclotella sp.)、转板藻(Mougeotia sp.)、尖尾蓝隐藻、惠氏微囊藻(Microcystis wesenbergii)、乌龙藻(Woronichinia sp.)为优势种;秋季以乌龙藻、游丝藻(Planctonema lauterbornii)为优势种;冬季以游丝藻、水华束丝藻(Aphanizonmenon flos-aquae)、钝脆杆藻为优势种;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表现为秋季最高、夏冬季次之、春季低,最高值出现在11月,达5 899.17×104个/L,最低值出现在2月,为339.21×104个/L.与历史资料相比,近年来洱海浮游植物生物量呈上升趋势,多样性指数降低,蓝藻水华优势种由鱼腥藻转变为微囊藻和乌龙藻,绿藻门细胞数量占浮游植物细胞总数量的比例持续增加.  相似文献   
47.
费骥慧  汪兴中  邵晓阳 《水产学报》2012,36(8):1225-1233
根据2009年8—11月对洱海鱼类调查获得的有关资料,研究了洱海鱼类群落的空间分布格局,旨在为洱海鱼类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有价值的资料。研究结果表明:洱海鱼类群落可分为3种群落类型,分别为洱海西岸与南北端湖滨带群落类型(群落Ⅰ)、东岸与湖心区群落类型(群落Ⅱ)和上游小型湖泊群落类型(群落Ⅲ)。群落Ⅰ的主要特征种为(Hemiculterleucisculus)、鲫(Carassius auratus)、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黄(Hypseleotris swin-honis)、子陵栉虎鱼(Ctenogobius giurinus),对群落内平均相似性贡献率为80.71%。群落Ⅱ的主要特征种为鳙(Aristichthys nobili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鲤(Cyprinus carpio),对群落内平均相似性贡献率为98.20%。群落Ⅲ的主要特征种为鲫、麦穗鱼、长身(Acheilognathuselongatus)、棒花鱼(Abbottina rivularis)、中华鳑鲏(Oryzias latipes sinensis)、子陵栉虎鱼等,对群落内平均相似性贡献率为94.94%。群落Ⅰ和群落Ⅲ在种类和数量组成上以小型鱼类为主,群落Ⅱ则以大中型鱼类为主,鱼类群落在空间分布上的环境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48.
本文利用以农业污染削减和农业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的多目标规划模型,对云南洱海流域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为其水污染控制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实践依据,并从建立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农村合作组织的引导作用和建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机制三个方面,提出了推进洱海流域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9.
通过近十年来对大理洱海流域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的基本经验和做法的总结,提出了大理洱海流域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发展思路和对策措施,旨在为指导高原湖泊地区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