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404篇 |
免费 | 182篇 |
国内免费 | 252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601篇 |
农学 | 117篇 |
基础科学 | 407篇 |
1888篇 | |
综合类 | 1826篇 |
农作物 | 26篇 |
水产渔业 | 239篇 |
畜牧兽医 | 211篇 |
园艺 | 92篇 |
植物保护 | 43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7篇 |
2023年 | 208篇 |
2022年 | 211篇 |
2021年 | 240篇 |
2020年 | 169篇 |
2019年 | 182篇 |
2018年 | 124篇 |
2017年 | 199篇 |
2016年 | 192篇 |
2015年 | 204篇 |
2014年 | 277篇 |
2013年 | 283篇 |
2012年 | 367篇 |
2011年 | 410篇 |
2010年 | 390篇 |
2009年 | 366篇 |
2008年 | 344篇 |
2007年 | 259篇 |
2006年 | 217篇 |
2005年 | 214篇 |
2004年 | 157篇 |
2003年 | 118篇 |
2002年 | 99篇 |
2001年 | 82篇 |
2000年 | 65篇 |
1999年 | 54篇 |
1998年 | 50篇 |
1997年 | 47篇 |
1996年 | 42篇 |
1995年 | 34篇 |
1994年 | 37篇 |
1993年 | 34篇 |
1992年 | 22篇 |
1991年 | 32篇 |
1990年 | 21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8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川中丘陵小流域水土流失特征与调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通过1988-1995年对响水滩等小河站和因子径流场的监测,研究了小流域水土流失的时空分布,重新评价了流域侵蚀模型,指出了研究结果与目前川中区小流域侵蚀情况不相吻合,确认坡地壤中流损失为本区径流损失的重要途径,初步探讨了小流域悬推比与输移比等输沙特性,并认为在逐宁组地区,裸岩侵蚀是流域物主要侵蚀原,坡耕地为主要输沙源,研究提出了农耕地治理的调控措施及其适宜范围。 相似文献
92.
93.
94.
95.
印度:国际农用林研究中心(ICRAF)认为,通过大力发展农用林,印度可以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30%的目标。ICRAF对印度在天然林保护和流域管理中做出的努力表示赞赏。 相似文献
96.
流域"地-矿"土地水资源利用冲突测度确定及土地整治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量化区域煤炭开采与水土资源相互影响程度,有助于把握土地利用过程中的主要限制因素,提高土地整治的针对性与有效性。该文以山西省泽州县长河流域为研究区,提出煤炭开采与水土资源利用相互影响测度与土地整治策略的思路和方法。首先提出煤炭开采与水土资源相互影响分析框架,并将土地、水和煤炭作为主要的相互影响对象,将土地利用系统作为影响载体,借助数学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技术,依次评价土地损毁累积作用指数、水资源匮乏指数和煤炭资源损失指数;然后确定综合影响值及其等级空间分布,并据此将流域划分为重点生态修复区、重点生态保护区、损毁土地复垦区、耕地资源保护区、水资源匮乏修复区、水资源与耕地资源保护区和耕地质量提升区等七大土地利用功能区,并根据主要限制因素提出相应的土地整治策略。研究结果表明综合影响高值区及中值区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分别是20.21%和33.39%,主要分布在流域西部,是煤炭开采活动集聚区,煤炭压覆及土地损毁是冲突主要表现特征,划分为重点生态修复区、重点生态保护区、损毁土地复垦区和耕地资源保护区;综合影响低值区及(基本)无影响区分别占24.24%和22.16%,主要分布在流域东部,水资源匮乏是冲突主要表现特征,划分为水资源匮乏修复区、水资源与耕地资源保护区、耕地质量提升区,以上分区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土地用途分区基本吻合。综合影响测度模型有利于定量分析"煤炭-水土"相互利用影响等级与主导限制因素,为制定有效的土地整治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7.
蔡家川流域降雨-径流关系及水量平衡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晋西黄土区蔡家川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该流域2004—2009年的降雨径流实测数据,采用多重比较和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降雨—径流关系及水量平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流域年耗水量占年降雨量的比例高达90%以上,是水循环过程中的重要支出项;流域年径流系数只有1.60%~2.66%;场降雨条件下径流量和洪峰流量随雨量P和最大60min雨强I60的量级具有明显的跳跃式变化,当P≥30mm时,径流量、洪峰流量分别是0~10mm雨量级的8.31,6.52倍,当I60≥20mm/h时,径流量、洪峰流量分别是0~10mm/h雨强级的3.35,16.87倍;对不同雨型下径流量、洪峰流量与降雨指标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后得出,短历时高雨强的A型雨下雨强对洪峰流量的贡献率(47.12%)大于历时较长且雨强较大的B型雨(44.62%)和长历时低雨强的C型雨(32.51%),C型雨下雨量对径流量的贡献率(28.5%)大于A型雨(26.69%)和B型雨(3.15%)。 相似文献
98.
基于PSR模型的滇池流域农村生活污水空间分布特征和控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生活污水已成为滇池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准确掌握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空间分布特征是污染治理的基本条件。基于农村面源污染普查数据,分析滇池流域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物排放量,通过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的系统分析,提出滇池流域农村生活污水的系统控制方案。结果表明,生活污水污染物排放量大小为西山区>官渡区>晋宁县>呈贡县>盘龙区>五华区>嵩明县,湖滨平原区>山地丘陵区;采用ArcGIS9.2软件,分析污染物空间分布特征和城市污水处理厂、集镇污水处理站纳污处理范围的空间关系,提出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空间布局与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99.
[目的]定量估算青海湖流域2001—2011年草地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查明其时空演化特征,为流域草地可持续利用与生态建设及相关的政策制订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CASA模型),逐像元模拟2001—2011年青海湖流域草地生态系统NPP的时空变化。[结果](1)2001—2011年青海湖流域草地年均NPP为1.12×1013g/a,单位面积平均值为168.03g/(m2·a);(2)NPP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格局,这与流域水热因子在空间上的分布一致。近11a流域草地年均NPP总体呈上升趋势,年增加率约为1.74g/(m2·a),湖区北部、东部为主要增加区域;(3)青海湖流域草地NPP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7月草地NPP达到最高,1月NPP最低。其中5—9月生长季草地的NPP占到了全年的90.40%。[结论]所选模型模拟精度较高,能够较好地反映流域NPP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时间变化特征。可以认为改进后的CASA模型在气候资料稀缺的该地区进行模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