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66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55篇
林业   922篇
农学   45篇
基础科学   76篇
  270篇
综合类   632篇
农作物   20篇
水产渔业   41篇
畜牧兽医   210篇
园艺   139篇
植物保护   14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110篇
  2012年   107篇
  2011年   134篇
  2010年   128篇
  2009年   111篇
  2008年   146篇
  2007年   119篇
  2006年   130篇
  2005年   110篇
  2004年   112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1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冯伟  李卫  杨文斌 《北方园艺》2019,(6):108-115
以毛乌素沙地覆盖度>90%的油蒿、50%~60%的沙柳、35%~40%的樟子松固定沙丘为研究对象,流动沙丘为对照,采用自动监测系统实时监测降雨、0~200 cm土壤含水量及200 cm以下渗漏量,分析5—11月不同固沙植被下沙丘土壤水分动态差异,以期为固沙植被稳定性评价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较低覆盖度樟子松与高盖度油蒿、沙柳相比更具固沙优势。3种固沙植被表层0~30 cm土壤水分受降雨影响大,对>20 mm降雨均产生响应;60~200 cm土壤水分时间变化特征存在差异,樟子松与对照变化趋势一致,油蒿和沙柳仅对40 mm降雨产生响应;0~200 cm土壤水分垂直变化没有相同规律,变异性较大,樟子松变幅最大,为(5.03±3.09)%;深层渗漏特征基本一致,均有极少量水分渗漏到200 cm以下。  相似文献   
92.
毛乌素沙地不同林型下土壤肥力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理化性质是评估林下土壤肥力重要指标;土壤肥力差异影响植被分布、演替轨迹等;探究土壤肥力质量,以期为鄂尔多斯地区毛乌素沙地人工造林树种选择、科学经营森林等提供参考。以鄂尔多斯地区毛乌素沙地杨柴(Hedysarum mongolicum)、藏锦鸡儿(Caragana tibetica)、沙地柏(Sabina vulgaris)、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沙柳(Salix linearistipularis)5种典型林型下土壤为研究对象,选取土壤pH、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等指标作为评价土壤肥力因子,基于隶属度函数法对数据标准化,确定各项指标隶属度值,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结合隶属度值及权重值,应用综合评价法对不同林型下土壤进行综合肥力评价,利用内梅罗指数法和综合评价法得出结论辅助验证。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pH变化范围为7.31~10.46,均值为8.35。2)7项因子对不同研究区综合土壤肥力贡献率依次为全钾(0.177)>速效磷(0.148)>铵态氮(0.138)>速效钾(0.134)>有机质(0.127)>全磷(0.099)>全氮(0.057)。3)不同林型下土壤应用综合评价法和内梅罗指数法确定土壤综合肥力质量变化趋势一致,依次为杨柴林>藏锦鸡儿林>沙地柏林>柠条锦鸡儿林>沙柳林。研究区土壤整体属于碱性土壤;土壤中全钾含量较高,对林地土壤肥力贡献率最高;土壤全氮、全磷含量较低,是林地土壤肥力主要限制因子;杨柴林林下土壤肥力较高,相较其它林分立地条件较好。  相似文献   
93.
长乐市滨海沙地冬种马铃薯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马铃薯》2017,(1):7-10
长乐市是福建省重要的冬种马铃薯产区之一,其境内生产的沙地马铃薯闻名省内外,但目前当地的主栽品种以‘兴佳2号’为主,为改变产区种植品种单一的局面,提高"沙地马铃薯"生产效益,促进长乐市马铃薯健康可持续发展,2014年对引进的6个马铃薯品种开展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闽薯1号’产量38 396 kg/hm2,商品薯率较对照‘兴佳2号’高5.03个百分点,综合性状表现较好,为后续开展沙地配套栽培技术和品种示范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4.
风蚀坑活化形成的流动沙地直接危害草场,使土地逐渐丧失生产力。结合风蚀坑内风速变化特征,采取风蚀坑及边坡、风蚀坑积沙区沙障固沙技术,恢复风蚀坑植被。结果表明:风蚀坑及边坡设置黄柳沙障3 a,植被覆盖率达到27.0%,植物种为7种;PE纱网沙障植被覆盖率为31.0%,植物种为11种;PLA沙障植被覆盖率达到15.6%,植物种为4种;黄柳+PE复合沙障植被覆盖率达到75.3%,植物种为6种,而对照植被覆盖率为1.6%,植物种2种。在风蚀坑积沙区,设置沙障3 a后,PE纱网沙障植物种达到10种,黄柳+PE沙障为8种,PLA沙障为4种,黄柳沙障6种,而对照为1种;植被覆盖率分别达到50.3%、50.7%、22.7%、40.0%,而对照为4.0%。采取网格或带状PE沙障,带状黄柳+带状PE沙障对风蚀坑植被恢复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5.
选择青海共和盆地威连滩沙地冲沟为研究区,通过野外调查,沉积物样品采集和分析,结合1982年航片和2006年快鸟影像数据,分析研究区地质历史时期风水交互作用的环境变化和沙地冲沟风水交互侵蚀的现代特征。结果表明:全新世初期,研究区由水成沉积环境逐渐过渡到风成沉积环境,并有小的沉积旋回,到了全新世中期,气候变得较温润,风沙活动减弱,风成沙逐渐生草成土,但弱砂质古土壤层较薄,从全新世晚期至今,风沙活动有所增强;冲沟形成后,沙地冲沟发生着风蚀水蚀交互作用。起伏的沟岸和弯曲的谷底发生风积,为流水侵蚀增加了沙物质。风沙流对冲沟的形成有再塑造作用。同时冲沟侵蚀也影响着风沙活动,每年冲沟侵蚀约达8.3×104 t泥沙,是沙丘不断增长的一个重要物源。冲沟的狭长地形,其"狭管效应"加大了风蚀作用,增强了风沙灾害天气。  相似文献   
96.
毛乌素沙地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及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经野外调查和室内资料统计,毛乌素沙地野生观赏植物共有83科、170属、499种(含变种)。引种试验表明,一些野生观赏植物或形态各异,迎霜傲雪;或花色艳丽,五彩缤纷,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尤其是耐寒、耐旱、耐瘠薄,抗风沙,适宜在毛乌素沙区自然条件下推广种植。本文对沙区可用于城镇绿化的蓝刺头Echinops latifolius、罗布麻Apocynum venetum16等种主要野生观赏植物进行了比较详细地论述,并提出了可行性利用与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97.
为解决中国北方沙区灌木的平茬问题,设计了一种自行手扶式灌木平茬机.介绍了沙生灌木平茬机的设计要求、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及样机的性能试验.使用该灌木平茬机进行灌木平茬作业,留茬高度在8 cm以下,平茬效率为0.1 hm2/h;次年萌发枝条数量平均为平茬前的2倍以上.平茬机底盘的牵引性能试验表明最大牵引力为290 N;连续作业发现机器对沙土表层植被无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98.
为了解木麻黄无性系在闽南山地造林的可能性,分别在闽南沙地和山地两种立地类型土壤开展了木麻黄无性系平潭2#和A13造林试验,并在山地以当地普遍造林的桉树速生无性系DH32-29为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木麻黄无性系平潭2#和A13在沙地和山地造林,成活率都较高,达90%以上,木麻黄无性系在山地生长量低于沙地,也低于山地速生桉树无性系DH32-29,但木麻黄无性系在山地造林当年高生长量达1m以上,表现出速生的特性.  相似文献   
99.
浑善达克沙地生态系统现状分析及生态恢复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7年秋作者在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宝绍岱苏木查干诺尔嘎查进行了生态环境调查和实践活动,对当地草场严重退化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从土壤状况、植被层及食物链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用自然力和绿化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育苗基地、转移物种、坚持绿化工作等途径恢复当地沙地植被,建立生态系统适时监测系统,观测生态系统动态。  相似文献   
100.
毛乌素沙地东南缘不同沙漠化阶段土壤-植被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揭示沙漠化过程中土壤、植被的相互作用规律,为土壤-植被系统的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毛乌素沙地东南缘陕西榆林地区沙质草原地带沙漠化程度明显的区域为研究区,在野外调查和图像资料的基础上,采用空间序列方法,将沙漠化过程分为非沙漠化阶段(植被盖度>35%)、潜在沙漠化阶段(植被盖度25%~35%)、轻度沙漠化阶段(植被盖度15%~25%)、中度沙漠化阶段(植被盖度5%~15%)、重度沙漠化阶段(植被盖度<5%)5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随机选取3个1 m×1 m的样方,采集样方内植物和不同土层土壤样品,研究沙漠化过程中植被特征(物种密度、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地上生物量、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植物C/N)和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颗粒、含水率、容重、pH、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土壤C/N)的变化,并对土壤与植被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沙漠化过程中,植被、土壤特征均呈现规律性变化,且在不同的土层范围内植被特征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均存在较强的内在相关性;物种密度、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地上生物量与土壤粘粒、含水率、容重、pH和土壤C/N之间相关系数的最大值多出现在0~10 cm土层;而土壤有机质、全氮等养分含量对植被的影响主要发生在10~30 cm的土层;土壤、植被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定量化。【结论】土壤-植被的物理表征特征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发生在土壤表层,营养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则发生在土壤下层,说明土壤-植被系统的恢复过程应是先自上而下由植被改善土壤,之后自下而上由土壤养育植被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