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6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101篇
林业   45篇
农学   64篇
基础科学   41篇
  323篇
综合类   615篇
农作物   34篇
水产渔业   74篇
畜牧兽医   110篇
园艺   19篇
植物保护   24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87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93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生物质炭是一种具有前景的土壤改良剂,目前针对铁改性油菜秸秆生物质炭对茶园土壤养分淋失的研究相对较少。通过向茶园土壤中添加改性、未改性油菜秸秆生物质炭(炭土质量比分别为1 %、3 %和5 %)后开展土柱淋溶及土壤培养实验,研究铁改性或未改性油菜秸秆生物质炭作用于土壤养分淋失及酶活性(蔗糖酶、酸性磷酸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的变化规律,旨在分析和比较铁改性及未改性生物质炭对茶园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养分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生物质炭可增加茶园土壤的保水能力, 土壤水分累积淋溶量随生物质炭添加量的增加显著减少, 添加5 %的改性生物质炭(g3)及未改性生物质炭(w3)分别较未添加生物质炭的土壤(CK)减小7.70 %和16.98 %。g3处理对土壤硝态氮和磷酸盐的固持作用最为显著,淋失量较CK处理分别减少31.82 %和60.56 %。生物质炭对茶园土壤酶活性存在一定促进作用,但添加改性或未改性生物炭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其中, w3中土壤脲酶、蔗糖酶分别显著高于其他处理14.85 %~25.10 %和19.00 %~48.98 %,添加3 %未改性生物质炭(w2)后,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高出其他处理2.14~29.33 μmol·h-1·g-1;g3处理对酸性磷酸酶促进作用最强。总的来说,未改性生物炭在增强茶园土壤持水能力及促进土壤酶活性方面要优于铁改性生物炭,而改性生物质炭对土壤氮磷养分的固持作用更为显著。因此,为改善茶园土壤质量,提高土壤肥力,应适量选取铁改性生物质炭。  相似文献   
152.
廖伟 《江苏农业科学》2021,49(5):216-221
研究了赣抚平原灌区灌溉水渠、双季稻高标准种植示范区排水、单季稻为主农民种植区排水水质氮、磷迁移时空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得出,灌溉期间灌溉用水、示范区沟、示范区塘、农民种植区沟、农民种植区塘总氮平均值分别为(1.35±0.33)、(1.21±0.67)、(0.62±0.25)、(2.62±1.57)、(2.52±1.43)mg/L,总磷平均值分别为(0.04±0.01)、(0.06±0.05)、(0.02±0.01)、(0.25±0.11)、(0.26±0.14)mg/L.灌溉水渠总氮峰值分别出现在5月和8月,总磷峰值分别出现在4月和8月;示范区总氮峰值分别出现在5月和8月,总磷峰值分别出现在4月和8月;农民种植区总氮峰值出现在6月,总磷峰值出现在4月.稻田排水总氮、总磷与水稻种植农事活动相关,排水中总氮迁移速度和消除速度高于总磷.研究结果可以为水稻种植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湖泊富营养化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3.
河西走廊绿洲灌区冬小麦氮磷配施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河西绿洲灌区,研究了不同氮磷肥配比处理对冬小麦籽粒产量等及产量构成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肥料施用量对株高、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和单位面积穗数无显著影响,对粒重大小有显著影响。在河西绿洲灌区,研究了不同氮磷肥配比处理对冬小麦籽粒产量等及产量构成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肥料施用量对株高、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和单位面积穗数无显著影响,对粒重大小有显著影响。以施磷(P2O5)225 kg/hm~2、施氮(N)300 kg/hm~2风干千粒重最高,产量也最高,达8 506.48 kg/hm~2,与其他处理存在显著差异。风干千粒重最高,产量也最高,达8 506.48 kg/hm~2,与其他处理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4.
为探讨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类型下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特征,本研究以黄土丘陵区典型小麦地、云杉林地、苜蓿地为对象,基于实测数据,采用方差、相关统计分析,研究不同土地类型、不同土层深度(0~10 cm、10~20 cm、20~40 cm、40~60 cm、60~80 cm、80~100 cm)土壤SOC、TN、T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结果表明:3种不同土地类型土壤SOC、TN和TP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其平均含量分别为12.19、0.33和0.48 g·kg-1,小麦地和苜蓿地土壤SOC、TN和TP空间变异性较云杉林地偏大。SOC、TN含量为云杉林地>小麦地>苜蓿地,TP含量为云杉林地>苜蓿地>小麦地。土壤SOC、TN和TP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小麦地C/P显著(P<0.05)高出苜蓿地41.96%,N/P显著高出云杉林地、苜蓿地28.57%、36.19%。3种不同土地类型土壤化学计量比(C/N、C/P、N/P)均值分别为:39.61、31.53、0.83,且其C/N大于中国平均值(12.3),C/P、N/P较全国平均值(61.0、5.2)明显偏小,黄土丘陵区C/N较稳定。土地类型对土壤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有助于土壤养分的存留,有利于土壤生态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5.
小麦“3414”肥料效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014-2015年在方邱湖农场进行小麦3414肥料实验,得出我场氮、磷、钾最佳肥料用量;[目的 ]通过实验,筛选方邱湖农场最佳施肥组合,以便更好指导农业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量和效益;[方法 ]采用3414部分实验方案即9个处理,27个小区;[结果 ]处理5(N2P1K2)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最高,处理8(N3P2K2)的产量最高,为44.24千克;处理5(N2P1K2)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最高,经济效益是40.06元。[结论 ]本次试验结果表明,方邱湖农场每公顷施用尿素487.5千克,P2O5含量为12%的过磷酸钙626.25千克最佳。  相似文献   
156.
林啸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8):73-78
在闽西山区九龙江流域,以河岸缓冲带植物杂交狼尾草、红花檵木、红叶石楠为研究对象,分析茎、叶中碳、氮、磷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以及植物对碳、氮、磷的累积量,对九龙江缓冲带不同植物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杂交狼尾草、红花檵木、红叶石楠,单位面积地上部分总生物量分别为47.12、4.32、25.85 kg/m2,年际间增加量分别为58.21、2.59、6.02 kg/m2;不同植物及各营养器官C、N、P含量分布,均表现为碳含量>氮含量>磷含量,杂交狼尾草磷含量显著高于其余2种植物(P<0.05);杂交狼尾草叶片的C:N、C:P显著低于红花檵木和红叶石楠(P<0.05),杂交狼尾草对氮磷的利用效率不占优势;杂交狼尾草的碳氮磷累积增长率分别为201.88%、351.53%和569.45%,高于红花檵木与红叶石楠.该研究结果可为九龙江流域的面源污染治理以及河岸植物缓冲带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57.
158.
该文旨在探讨复合酶和益生素对肉鸡生产性能及氮、磷利用率的影响。1日龄AA肉仔鸡9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复合酶组和益生素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复合酶组饲喂在基础日粮上添加0.5%复合酶的日粮,益生素组饲喂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1%益生素,试验期6周。结果表明:复合酶组和益生素组日增重与对照组相比前期(1-21日龄)提高7.35%(P〈0.05)和2.71%(P〉0.05)、后期(21-42日龄)提高4.25%(P〈0.05)和5.55%(P〈0.05)、全期(1-42日龄)提高5.19%(P〈0.05)和4.69%(P〈0.05);料重比分别比对照组降低6.12%(P〈0.05)和4.08%(P〈0.05)(1-21日龄)、5.00%(P〈0.05)和6.36%(P〈0.05)(21-42日龄)、6.06%(P〈0.05)和5.56%(P〈0.05)(1-42日龄)。复合酶组比对照组鸡粪中氮、磷的含量分别降低14.92%(P〈0.05)、11.30%(P〈0.05),氮、磷利用率提高15.11%(P〈0.05)、8.49%(P〈0.05);益生素组对肉鸡氮、磷含量及氮、磷利用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59.
秦正镜 《作物杂志》1991,7(2):19-21
近几年来,江苏农垦系统三麦种植面积约50万亩左右,不同生态麦区的分布大体是:淮北占60%、淮南占24%和沿江占16%。由于注重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使三麦亩产由80年代中期的200公斤左右,提高到1990年330公斤以上。并涌现山亩产  相似文献   
160.
氮磷四营养对春大豆产量品质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红壤旱地上氮磷钾营养对春大豆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一定量氮肥有利于大豆根瘤的形成和固氮,施氮量过大则对结瘤有抑制作用;氮磷钾肥合理用量及配比有利于植株吸收养分和干物质积累,协调生长,从而提高产量改善品质;施肥主要是通过提高单株分枝数,单株荚数和粒数而增产,对百粒重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