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0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6篇
林业   3篇
农学   156篇
基础科学   26篇
  33篇
综合类   1085篇
农作物   187篇
畜牧兽医   14篇
园艺   245篇
植物保护   20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132篇
  2013年   161篇
  2012年   165篇
  2011年   157篇
  2010年   128篇
  2009年   142篇
  2008年   112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为筛选25%氟吡菌胺·吡唑醚菌酯(fluopicolide·pyraclostrobin)水分散粒剂的配方并明确其田间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效果,本文在选定氟吡菌胺与吡唑醚菌酯的最佳混配比例的基础上,通过“干法”加工工艺筛选出25%氟吡菌胺·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的优化配方,并制备了达到应用标准的试验样品,开展了该样品田间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以Terwet1004、Tersperse 2700、Morwet D425、尿素、超细煅烧高岭土等为配方助剂,加工出的25%氟吡菌胺·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样品崩解迅速,悬浮率高于90%,热贮稳定性合格;在喷施剂量(按有效成分)为480、360、288 g/hm2时,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效分别为93.96%、92.31%、89.04%.25%氟吡菌胺·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可有效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2.
2006-2008年在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共分离获得61株马铃薯晚疫病菌,测定了这些菌株对交配型、氟啶胺和甲霜灵的敏感性。交配型测定结果显示所有菌株都显示A1交配型。甲霜灵测定结果显示10个菌株(16.4%)显示为敏感性,11个菌株(18.0%)显示为中抗,40个菌株(65.6%)显示为抗性。这说明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发生的晚疫病菌已对甲霜灵产生抗性。氟啶胺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地区、不同年份分离的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氟啶胺的敏感性无显著差异, 其敏感性呈连续的单峰曲线分布, EC50在0.203 3~0.783 7 μg/mL之间, 最不敏感菌株是最敏感菌株的3.85倍, 平均值为(0.4781±0.0163)μg/mL, 未出现敏感性下降的抗药性群体, 因此可作为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氟啶胺的敏感性基线;83.6%的供试菌株对甲霜灵的敏感性下降, 甲霜灵与氟啶胺之间不存在交互抗药性。测定氟啶胺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盆栽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氟啶胺可湿性粉剂、氟啶胺悬浮剂和烯酰吗啉能很好地控制晚疫病,防治效果分别为85.71%、87.00%、82.19%,而甲霜灵的为23.92%。  相似文献   
83.
【目的】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特征进行系统分析,为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8—2011年采集自四川的马铃薯晚疫病菌的交配型、甲霜灵敏感性、生理小种及mtDNA单倍型进行分析。【结果】四川马铃薯晚疫病菌以A2交配型为主,占测定菌株的62.5%,A1交配型和自育型菌株的发生频率分别为18.8%和18.4%,A1交配型菌株集中在九龙县和普格县。192个菌株中共测定出55个生理小种,其中生理小种1.2.3.4.5.6.7.8.9.10.11发生频率最高,99.48%的供试菌株含有多个毒力基因。甲霜灵敏感性测定发现四川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包含抗性、中抗和敏感菌株,分别占测定菌株的63.0%、22.0%和15.0%,敏感菌株分布于普格县、道孚县和九龙县。检测到四川马铃薯晚疫病菌有Ⅰa和Ⅱa两种单倍型,分别占测定菌株的97.4%和2.6%,为第二次全球迁移后出现的“新”群体,Ⅰa单倍型马铃薯晚疫病菌广泛分布于四川各马铃薯产区,其中存在A1交配型、A2交配型、自育型和未知交配型菌株。【结论】四川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组成日趋复杂,亟待发掘新抗源和培育水平抗病品种,以及合理布局已有抗病品种和利用马铃薯晚疫病预警系统,科学防控马铃薯晚疫病。  相似文献   
84.
马铃薯晚疫病是制约马铃薯产量水平的主要病害。进行晚疫病不同药剂的防效比较试验,对进一步提高马铃薯的产量水平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5.
1 危害症状 该病是马铃薯的一种毁灭性病害,病原菌属鞭毛菌亚门、疫霉属,并有许多不同的生理小种。马铃薯晚疫病既危害地上部分,又危害地下部分,叶片发病时开始在叶尖或叶缘出现暗绿色水渍状斑点,在潮湿环境条件下迅速扩大变为褐色焦斑,并在病斑边缘生出一圈白色的霉,叶背面特明显。  相似文献   
86.
《中国马铃薯》2013,(2):93-95
马铃薯晚疫病是毕节市马铃薯生产上的重要流行性病害,为了探索晚疫病综合控制技术,选择2个品种,采取3个不同播种时期对马铃薯晚疫病的控制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费乌瑞它’和‘宣薯3号’对晚疫病表现较感病;栽种的感病品种虽然播期时间不一致,但晚疫病始病时间和病情发展情况基本一致,两品种均以第1播期(2月25日)病情略轻,以当地大面积种植马铃薯的关键时期,即第2播期(3月3日)产量最高。建议生产上以当地长期总结的最佳播种期播种,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87.
以具典型晚疫病症状的番茄病叶为试材,采用薯片夹叶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测定了不同培养基、pH、温度、碳源、氮源对菌丝生长、产孢的影响,通过病原菌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以期为西藏设施番茄晚疫病发生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引起设施番茄晚疫病的病原菌为致病疫霉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病菌菌丝在大多数培养基上均能良好生长,其中RSA培养基最适宜菌丝生长及产孢;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温度范围为18℃,最适生长pH 6~7;菌丝对碳源的利用,以可溶性淀粉最好,麦芽糖最差;在氮源利用方面,菌丝在以脯氨酸为氮源的查氏培养基上生长最快,在精氨酸、胱氨酸和氯化铵上不生长。孢子囊的致死温度为55℃,15min。  相似文献   
88.
徐富美  方军 《农技服务》2010,27(6):740-740
研究了不同播种期对费乌瑞它和米粒2个马铃薯品种晚疫病发病情况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纳雍县高海拔地区,3月1日左右栽种的马铃薯晚疫病发病指数最低,产量最高;马铃薯选用当地品种"米拉"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9.
<正>利用日光温室在秋季育番茄苗,初冬定植于日光温室,将番茄开花结果期安排在春节前后,这是一种难度最大、效益最好的栽培方式。此茬结果时间一般从当年的11月底到第2年的3月份,结果时间长,上市期正值冬季缺菜时期,价格高,经济效益可  相似文献   
90.
近年来马铃薯晚疫病的重新暴发再次引起世界各国极大关注,特别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分子遗传学的研究,包括病菌基因组遗传、转录和物理图谱的构建,病菌致病的分子机制以及马铃薯-马铃薯晚疫病菌互作分子机制等。本文就近几十年来对马铃薯晚疫病菌在生物学和病理学,分子遗传学等研究方面作简要综述,并对其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