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2篇 |
免费 | 27篇 |
国内免费 | 10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篇 |
农学 | 21篇 |
基础科学 | 23篇 |
48篇 | |
综合类 | 201篇 |
农作物 | 6篇 |
畜牧兽医 | 13篇 |
园艺 | 8篇 |
植物保护 | 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8篇 |
2022年 | 23篇 |
2021年 | 27篇 |
2020年 | 18篇 |
2019年 | 19篇 |
2018年 | 14篇 |
2017年 | 16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14篇 |
2014年 | 27篇 |
2013年 | 14篇 |
2012年 | 17篇 |
2011年 | 16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10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52.
雨养旱作区垄作小麦减产原因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在降雨偏少的雨养旱农区条件下,研究了垄作、平作、垄作覆盖、平作覆盖四种处理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前期土壤水分严重胁迫造成中后期垄作小麦生长发育不良。同对照平作相比,垄作冬小麦整个生育阶段群体总数低7.1%~14.6%,叶面积指数减少8.1%~16.3%,干物质积累降低0.4%~27.3%,物质运转分配不合理,限制群体边际增产作用发挥,导致小麦减产7%~10%。因此,在我国北方雨养旱作区,垄作小麦栽培技术推广应用成功与否取决当地降雨年型。偏旱条件下,不宜采用。 相似文献
53.
通过10年的定点资料统计,分析了天水旱作地区自然降水生产潜力开发程度、适宜开发程度及可开发程度;并就资源和环境条件对水分生产潜力开发的制约问题进行了讨论,分阶段分层次提出了生产潜力适度开发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4.
从选茬整地、种薯选择及处理、合理施肥、起垄覆膜、适时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贮藏等方面总结了平凉市旱作区马铃薯黑色全膜垄作侧播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55.
许新清 《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2008,(12):50-52
1.丘陵旱作区县域发展优势小杂粮产业的潜力分析 1.1 适应自然选择的需要:优质小杂粮生育期短,适应范围广,对自然气候、地力条件要求不严,并且由于这些作物根系发达,较其它作物抗寒、抗旱、耐瘠薄,既可在高海拨冷凉旱薄地区种植,又能与平川地大宗作物实行间作套种,轮作倒茬,适应不同生态区域种植. 相似文献
56.
陇中黄土丘陵沟壑旱作区具有自然环境条件的天然优势,其地理位置高,没有城市化、工业化的环境污染,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是发展绿色食品的优势区域。为了充分发挥这一区域优势,我们自2000年以来,按照绿色食品的生产技术规范要求,示范、推广了荞麦产量1800kg/hm2 的规范性精耕细作生产技术,使产量较传统粗放生产技术平均增产29.0%。2000~2002年三年累计示范推广0.91万hm2,其中2000年推广面积0.25万hm2,平均产量1765kg/hm2,较传统粗放生产技术平均增产27.9%;2001年 相似文献
57.
旱作区不同降水年型垄作覆盖下冬小麦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为探明豫西旱区一年两熟制不同降水年型垄作覆盖下底墒对冬小麦生产的影响,以及垄作覆盖下冬小麦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和运移规律,研究了不同降水年型垄作覆盖下冬小麦耗水量、降水利用效率、全生育期土壤含水量变化,以及冬小麦播种和收获时土壤含水量的垂直变化.结果表明:不同降水年型垄作覆盖冬小麦耗水量和降水利用效率与对照间的差异表现为欠水年<平水年<丰水年,冬小麦不同生育期0~200 cm土壤含水量、播种和收获时的土壤含水量垂直变化与对照间的差异均表现为欠水年>平水年>丰水年.冬小麦不同生育期0~20 cm土壤含水量与对照间差异则表现为平水年>欠水年>丰水年.说明豫西旱区一年两熟制冬小麦产量受底墒和生育期降雨分布的影响较大,垄作覆盖具有提高蓄水保墒和土壤供水的能力,尤其是0~20 cm耕层土壤在受旱的情况下垄作覆盖有较好的保墒效果.丰水年降雨充沛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耕作措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58.
抗旱救灾农作制度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甘肃省中东部黄土高原旱作区当前干旱灾害和农业生产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干旱灾害和农业生产模式以及二者的互作效应对农田系统抵御干旱灾害能力的影响.认为抗旱减灾农作制度必须以科学轮作的作物体系、耕地质量保育和自然降水高效利用的栽培技术体系为支撑点.只有建立基于多样化的作物体系、秸秆还田、科学轮作、垄沟种植、二元覆盖和少免耕技术的农作制度,协调农田生产和生态之间的关系,才能够实现甘肃省中东部黄土高原旱作农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达到抗旱救灾和农田生产力持续提高的目标. 相似文献
59.
临洮县旱作区玉米全膜双垄沟播品种对比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临洮县洮阳镇旱作农业区进行的玉米品比试验表明,中晚熟品种澳玉3202综合性状表现较好,折合平均产量16591.5kg/hm^2,较对照沈单16号增产28.7%,居第一位;中晚熟品种登海3622,折合平均产量13506kg/hm^2,较对照增产4.76%,居第二位:中晚熟品种沈单16号(cK)折合平均产量12892.5kg/hm^2,居第三位。 相似文献
60.
为筛选出适宜会宁县旱作区种植的藜麦品种,促进藜麦产业的发展。以藜麦新品种陇藜2号为对照品种,对引进的10个藜麦品种(系)在会宁旱作区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当地旱作区栽培条件下,参试藜麦品种(系)均能正常成熟,折合产量为2 341.7~3 091.7 kg/hm2,其中以18-19的折合产量最高,为3 091.7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藜2号增产13.80%;其次是YY32,折合产量为3 008.3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藜2号增产10.73%。这2个品系综合性状表现优异,株高适中,果穗紧凑,单株重量较大,增产潜力较大。综合考虑会宁旱作区的生产需要,认为18-19和YY32适宜在会宁县旱作区种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