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96篇 |
免费 | 74篇 |
国内免费 | 191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79篇 |
农学 | 261篇 |
基础科学 | 55篇 |
414篇 | |
综合类 | 1034篇 |
农作物 | 184篇 |
水产渔业 | 54篇 |
畜牧兽医 | 239篇 |
园艺 | 117篇 |
植物保护 | 2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2篇 |
2023年 | 77篇 |
2022年 | 108篇 |
2021年 | 99篇 |
2020年 | 67篇 |
2019年 | 79篇 |
2018年 | 52篇 |
2017年 | 60篇 |
2016年 | 100篇 |
2015年 | 100篇 |
2014年 | 90篇 |
2013年 | 89篇 |
2012年 | 118篇 |
2011年 | 126篇 |
2010年 | 121篇 |
2009年 | 133篇 |
2008年 | 117篇 |
2007年 | 109篇 |
2006年 | 97篇 |
2005年 | 78篇 |
2004年 | 61篇 |
2003年 | 80篇 |
2002年 | 49篇 |
2001年 | 56篇 |
2000年 | 53篇 |
1999年 | 40篇 |
1998年 | 40篇 |
1997年 | 34篇 |
1996年 | 27篇 |
1995年 | 22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22篇 |
1992年 | 21篇 |
1991年 | 30篇 |
1990年 | 27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991.
992.
993.
小麦和玉米叶面标记尿素态15N的吸收和运输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15N标记的尿素作为叶面施肥和根系后期追肥的N肥品种,分别采用土培与砂培研究小麦与玉米拔节后至灌浆初期不同生育期、不同N、P和K肥叶面配施后作物对叶面N肥利用效率、叶面施用N肥的分配及对全株N、P和K养分状况的影响。无论是小麦还是玉米叶片均能有效地吸收N素并将其迅速转移。玉米拔节期下位叶(第5叶)施肥,植株吸收的15N转移到根部的比例平均为9.0%,而中位叶(第8叶)处理,分配到根系的比例仅为2.4%。叶面施用尿素态氮肥的N在小麦地上部的回收率一般在54.5%~68.9%,在玉米全株体内的回收率可达59.9%~75.3%。随生育期推迟,两种作物叶片吸收N的回收利用率均明显提高。与单施氮肥相比,N,P和K肥配施均有提高氮素回收率和改善作物地上部N素营养的作用,尤以中位叶(第8叶)配施尿素+KH2PO4的效果最佳,表明植物的叶面营养仍应注意平衡供应和适宜的施用时期与施肥部位。叶面大量元素营养不仅改善了所施肥料成分中相应元素的营养状况,同时也促进了对其他两种成分的吸收,并且提高了N、P转运到籽粒中去的比例。玉米吐丝期根系追施的尿素态N有56%积累在籽粒中,而叶面施肥所利用的N分配在籽粒中的比例为70%。 相似文献
994.
北京昌平区农地土壤大孔隙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在利用染色示踪法对北京昌平区农地的优先流发生区进行判断的基础上,采用Photoshop软件和土壤水分穿透曲线对该农地的大孔隙数量与分布特征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试验农地的土壤大孔隙半径主要集中在0.5~2.8mm之间,平均半径为0.695~0.711mm,大孔隙率为5.10%~22.06%。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染色区在土壤剖面上呈现出集中分布的特征,同时,染色面积比例逐渐减小。各土层染色区的稳定出流速率是未染色区的1.39~2.05倍,在大孔隙各孔径范围内,染色区的数量是未染色区的1.33~3.57倍。大孔隙的垂直分布表现出上层多、下层少的特点,其中半径小于1.5mm的孔隙占98%以上。染色区在大孔隙密度、大孔隙连通性上的优势能够使其更快地进行水分运输并更早达到稳定,因而也就更易成为优先流发生区。 相似文献
995.
996.
为明确硝化抑制剂2-氯-6-三氯甲基吡啶(简称CP)在设施蔬菜上的应用效果及其增效机制,本研究采用田间微区试验,应用15N稳定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在推荐施氮量(180 kg·hm-2)和习惯施氮量(300 kg·hm-2)下,CP对设施番茄氮素去向的影响,并进行了其增效机制的初探。结果表明,在施氮量为180和300 kg·hm-2条件下,施用CP可增加番茄产量17.3%和31.4%,肥料氮回收率分别增加8.6和9.2个百分点,氨挥发排放增加了2.47和3.65 kg·hm-2,其他损失合计减少了15.5和27.6 kg·hm-2。 添加CP促进了氮素从茎和叶向果实的转移,且减少了氮素损失,提高了氮素利用率,这可能是其增效的机制之一。施用CP带来的经济效益显著高于其成本,在蔬菜生产上值得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997.
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尿素和红萍氮素对水稻分蘖、成穗和产量的影响以及当季水稻对氮素的利用率。结果表明:30十30kgN/ha尿素分别作基肥和分蘖期追肥(U-2),10十20十30kgN/ha尿素分别作基肥、分蘖肥和穗肥(U-3),30十30kgN/ha的红萍分别作基肥和分蘖期追肥(A-2),和不施氮肥对照(CK)处理,水稻分蘖总数分别为465.0,495.0,579.0,403.5万/ha;成穗率分别为81.9%,78.8%,69.8%,74.4%;每穗平均粒数分别为75.8,80.6,78.2,74.7粒。施红萍的稻谷产量与等氮量尿素相当。施用尿素和红萍处理,水稻生长前期平均出蘖速度明显不同,而且水稻不同时期分蘖,其成穗数和每穗粒数均随分蘖时间推移呈逐渐递减变化。试验结果表明:红萍作基肥当季的氮素利用率为41.3—48.2%,高于尿素作基肥的利用率(28.0—31.9%),但尿素作追肥(45.7—46.2%)则优于红萍作追肥(37.5—43.2%)。U-3,A-2,U-2处理当季氮素利用率分别为47.7—50.6%,39.2—45.7%,37.0—38.8%。 相似文献
998.
稻田脲酶抑制剂对^15N—尿素去向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尿素施入稻田后迅速水解成NH^+4,两天后水层HN^+4-N含量即达峰值,混施脲酶抵制剂后,峰值可推迟1天,峰高降低,^15N示踪试验表明:PPD和NHPT两种抑制剂能明显促进水稻对氮素的吸收,亦提高水稻对尿素氮的利用率,减少损失率,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增产效果,尤其是在高氮水平下,效果更加明显,而HQ则较差。稻草的施用对水稻生长有一定的影响,降低了水稻对肥料氮素的吸收,但能能提高肥料氮素在土壤中的 相似文献
999.
【目的】开发球茎甘蓝SSR分子标记,并构建球茎甘蓝的指纹图谱,以期从分子水平了解球茎甘蓝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为球茎甘蓝育种材料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基于转录组数据,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开发球茎甘蓝的SSR标记并分析其分布特征,PCR检测SSR引物的有效性和多态性,筛选出多态性引物,用于分析18份球茎甘蓝材料的亲缘关系并构建指纹图谱。【结果】通过球茎甘蓝转录组测序共获得196642条Unigenes,其中85468条含有SSR位点,SSR出现频率43.46%;单一型SSR位点以单核苷酸(44.74%)为主要类型,其次为二核苷酸(26.37%)和三核苷酸(27.35%)类型。SSR位点有112种重复基序,其中单核苷酸重复基序以A/T为主(占44.16%),二核苷酸重复基序以AG/CT为主(占18.11%)。PCR筛选获得29对引物能扩增出86条多态性条带,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3.28条。根据扩增出的多态性条带对18份球茎甘蓝材料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遗传距离为0.61处将其分为五大类,同时还构建了18份球茎甘蓝DNA指纹图谱数据库,建立了相应的识别二维码。【结论】开发获得29个球茎... 相似文献
1000.
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自交系的生化指纹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以浙单9号等五个玉米杂交组合及其亲本自交系为材料,进行种子盐溶蛋白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多种电泳鉴定方法的研究,以揭示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自交系的“生化指纹”(biochenucal fingerprint),以及筛选出适合于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自交系真实性和纯度鉴定的方法。结果表明,各供试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自交系都具有相应的、唯一的种子盐溶蛋白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所显现的生化指纹。对于有些组合。玉米芽鞘和叶片绿色组织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电泳图谱存在阴极第4、第5酶带差异,因这两条酶带的差异稳定,并且重现性好,故能用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技术对其进行有效地鉴定。上述两种方法,尤其是前者,因技术要求不高,费用低,快速及重现性好等特点,能满足我国目前种子检验室日常玉米品种纯度快速测定工作的要求,具育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