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4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24篇
林业   10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22篇
  88篇
综合类   291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85篇
畜牧兽医   12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1.
通过检测刺参养殖池塘底泥的6项理化指标和8类细菌数量,研究了山东省莱州刺参养殖池塘底质的周年变化规律。实验结果显示,底泥的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变化趋势相同,变化范围分别为(7.15±0.40)~(7.80±0.21)和(42.8±85.5)~(-351.0±61.5)mV。硫化物的变化趋势与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相反,其含量变化范围为(47.66±47.01)~(496.12±418.57)μg/g(干重)。总氮、总磷和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457.42±103.40)~(865.83±187.85)、(166.83±17.12)~(241.32±27.21)μg/g和0.27%±0.08%~0.37%±0.10%。异养细菌、弧菌和芽孢杆菌数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3.27±5.55)×105~(6.41±8.48)×106、(5.39±4.32)×103~(1.62±2.01)×105和(1.31±1.57)×104~(7.57±1.66)×104 CFU/g。氨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和亚硝化细菌数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6.80±1.16)×105~(1.31±1.64)×107个/g、(2.67±2.48)×103~(5.11±5.88)×104个/g和(8.08±8.99)×10~(1.45±1.73)×103个/g,氨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在1年内的变化趋势相同。硫还原细菌和硫氧化细菌数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5.62±5.53)×102~(7.22±5.52)×104个/g和(6.50±5.17)×101~(1.00±1.16)×104个/g,两种细菌数量在一年内的变化趋势相反。研究表明,底泥的氧化还原电位与硫氧化细菌数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硫化物含量分别与芽孢杆菌、反硝化细菌、氨化细菌及硫还原细菌的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有机碳含量与硫还原细菌的数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刺参养殖池塘底泥的多项理化指标和细菌数量之间显著相关,关系复杂。  相似文献   
512.
养鳗池塘生态系统中矿物元素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比分析了6口处于不同养殖阶段的日本鳗鲡(Anguill japonica)池塘水体、水源、底泥及饲料中的矿物元素,探讨了池塘生态系统中矿物元素的主要影响因素和生产管理对策,结果表明:1)养鳗池塘水体矿物元素与所处养殖阶段投入饲料的品种相关,底泥中矿物元素部分在养殖过程中积累而来;2)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钙、镁、铝元素是...  相似文献   
513.
底泥是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修复池塘底质是保持水质稳定和防控水生生物病害的基础,也是水体富营养化防治的关键。本文介绍了水体和底泥富营养化形成的原因,描述了富营养化水体底泥的污染现状,论述了当前修复底泥使用的2种技术手段,即原位修复技术和异位修复技术,详细阐述了2种技术手段中的物理、化学、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就修复技术今后的发展方向做了概述。  相似文献   
514.
研发了一套对河道底泥进行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的实用技术,通过将高含水率的污泥进行脱水后,与各种辅料及复合菌剂按比例加入混合均匀进行堆垛发酵,最终充分腐熟,可有效去除病原微生物、蛔虫卵等有害物,有机污染物被充分降解。经发酵后所得的发酵产物与当地禽畜粪便堆肥产物经合理配比及深加工后,可应用于园林绿化、花卉种植和矿山修复等领域,实现底泥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515.
为深入了解生物炭添加对养殖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了在养殖池塘现场原位修复期间,养殖底泥中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添加小麦秸秆生物炭修复期间,Simpson多样性指数先降低后逐渐升高,在第42 d时指数达到最低(0.16),Shannon指数与Chao1指数以及OTU数的变化也呈现相似的规律,即在第42 d时生物丰度达到最大值。养殖底泥细菌中门水平优势细菌相对丰度发生改变,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显著提高,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的相对丰度降低。Heatmap图也呈现出相似的结果,即Ardenticatenales、芽单胞菌科属(Gemmatimonadaceae)、bacteriap25和棒状杆菌属(Rokubacteriales)的相对丰度出现了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研究表明,养殖底泥中添加小麦秸秆生物炭可以改善微生物的群落结构,进而有助于底泥中多环芳烃等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去除。  相似文献   
516.
为探究暗纹东方鲀不同养殖模式下的细菌群落结构特征,本实验采用Illumina Miseq 高通量测序方法对传统养殖与立体种养2种模式下水体、底泥及暗纹东方鲀肠道细菌的16S rRNA基因的2个高变区(V3-V4)进行测序分析,利用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 RDA)水体菌群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典型关联分析(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CCA)肠道菌群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立体种养模式下水体、底泥及暗纹东方鲀肠道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及多样性大于传统养殖模式。立体种养模式下水体及底泥的细菌群落结构与传统养殖模式的较为类似,其中水体的优势菌门为放线菌门、蓝细菌门、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底泥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传统养殖模式下肠道的主要优势菌属为红球菌属Rhodococcus,立体种养模式下肠道主要优势菌属为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弓形杆菌属Arcobacter、norank_f_norank_o_Chloroplast、Elizabethkingia和支原体属Mycoplasma。环境因子关联分析结果显示:pH对水体细菌群落具有显著影响。不同养殖模式下水体的优势菌属红球菌属与总悬浮固体(TSS)、总磷(TP)、总氮(TN)、pH和硝酸盐呈正相关。总氨氮(TAN)对暗纹东方鲀肠道细菌群落影响最大,暗纹东方鲀肠道的优势菌属红球菌属、弓形杆菌属与TSS、TP呈正相关;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支原体属与TAN、亚硝酸盐、硝酸盐呈正相关;魏斯氏菌属Weissella、葡萄球菌属与TSS、COD、TP、TN、硝酸盐、亚硝酸盐和TAN呈负相关。研究表明,采用立体种养模式可提高养殖系统的细菌多样性,降低病害爆发风险,有助于抑制蓝细菌生长,减小养殖对象的氧化应激损伤。此外,养殖模式能够通过改变水体中氮、磷的含量对水体和暗纹东方鲀肠道的微生物群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17.
底泥是自然水体中氮磷营养物质的重要蓄积库,氮磷的释放对水体的富营养化及污染会产生重要影响。综述了水体底泥氮磷释放的规律及影响因素,并探讨了水体底泥氮磷释放的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518.
本文对水与泥体系硫酸盐还原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水体中硫化物含量与硫酸盐含量成正比;水体中硫化物主要是底泥硫酸盐还原的逸出产物,水体自身硫酸盐还原微弱;水体中硫化物积累的最适宜pH值在7.5~8.5;在4℃时硫酸盐还原几乎不能进行,水体中硫化物在20℃以下积累较慢,30℃以上积累迅速;易分解有机物能促进硫酸盐还原,其中淀粉的作用比蔗糖更明显,但腐殖酸抑制硫酸盐还原;在1×10~(-4)N时氧化剂抑制硫酸盐还原的顺序是:C_3O_3N_3Cl_2Na>KMnO_4>FeCl_3>KNO_3,在1×10~(-3)N以上时为:FeCl_3>C_3O_3N_3Cl_2Na>KMnO_4>KNO_3;硫酸盐还原是生物还原。  相似文献   
519.
马杰  蒋月  张秀  王俭 《中国农学通报》2022,38(10):92-96
对84个重庆市农村黑臭水体水质和底泥氮磷的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及相关性分析,并利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有机指数法对水质和底泥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87%的黑臭水体水质存在不同程度的氮磷污染,且50%的水体同时存在氮磷超标,河沟、沟渠较塘氮污染更为严重;底泥均受总氮、有机氮、总磷污染,70.2%的底泥存在有机污染。水质中总磷、总氮、氨氮3个指标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底泥中有机质、总氮、总磷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底泥中总磷与水质中总磷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但相关性较弱,底泥中全氮与水质中总氮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总体上重庆市农村黑臭水体氮磷污染以外源污染为主。  相似文献   
520.
为探索上海市奉贤区主要河道疏浚底泥还田利用的可行性,通过分析底泥还田后的土壤养分及属性、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含量,并采用耕地生产性能综合指数、单项污染指数、综合污染指数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对其土壤环境质量、污染程度及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河道疏浚底泥还田后的耕地地力等级较高,处于一级地和二级地(即高产田)的面积占97.02%,不存在等级最差的五级地。对土壤养分和属性元素进行等级评价时发现,除容重(CY)的平均含量处于5级(低)水平外,其余土壤养分元素和属性指标[有机质(SOM)、全氮(TN)、有效磷(AP)、速效钾(AK)、pH、耕层厚度(Apl)、水溶性盐总量(TDS)和阳离子交换量(CEC)]均处于1级(高)—3级(中)水平。底泥还田土壤中的Hg、 As、 Cd、 Cr、 Pb、 Cu、 Zn和Ni的均值分别为0.20 mg∕kg、8.43 mg∕kg、0.114 mg∕kg、53.00 mg∕kg、22.87 mg∕kg、26.93 mg∕kg、87.73 mg∕kg和25.42 mg∕kg,未超过《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