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3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7篇
林业   14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23篇
  88篇
综合类   298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89篇
畜牧兽医   12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道底泥有机质含量高,污染水体,易造成二次污染。为无害化利用底泥,以河道底泥为原料,制备生态修复基料,探讨其制备工艺、性能。结果表明,最佳配比为水泥5%、底泥14%、沙壤土73%、稻草粉碎物2%、水4%、菌液2%。生态修复基料抗折强度为0.65 MPa,抗压强度为1.185 MPa,孔隙率为17.46%,吸水率为13%,有一定强度,可用于护坡,可满足植物生长营养需求。  相似文献   
2.
高俊  汤莉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4):1926-1927,2068
以秦淮河南京市区段疏浚底泥为研究对象,将底泥按不同的比例进行土地投放,并进行盆栽试验,分析种植前后混合土样中的有机质、氮、磷、钾以及重金属含量的变化情况。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底泥中大量有机质分解将会增加混合土壤中有机质、氮和磷等养分的含量,施用后可以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氮含量,有利于培肥改土。综合速效钾与5种重金属元素对于小麦生长的影响,泥土比为1:3时底泥与农田土壤混合能达到最理想状态,按照这个比例将秦淮河底泥添加到农田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小麦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UPLC-MS/MS),检测底泥中灭草松除草剂残留。[方法]底泥样品经索氏提取,C_(18)固相萃取柱净化后,在多反应监测(MRM)负离子电喷雾模式下进行UPLC-MS/MS分析。色谱柱为BEH C_(18)反相柱(50.0 mm×2.1 mm,1.7μm),流动相为梯度变化的乙腈和2 mmol/L乙酸铵+0.1%甲酸水溶液。[结果]灭草松的检出限(S/N≥3)为0.3μg/kg,在各自的考察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8);在1.0~20.0μg/kg添加水平内,平均加标回收率在82%~116%之间,RSD为3.6%~9.7%。[结论]利用该方法可以实现底泥中灭草松除草剂残留量的高灵敏度检测。  相似文献   
4.
底泥内源污染是导致水体黑臭的重要原因之一。简述了黑臭水体底泥内源污染治理技术,包括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及复合修复技术,并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了在实际治理工程中,应结合水体特征及底泥污染特征选取合适的治理技术复合治理,达到生态修复的目的,并防止返黑返臭问题。底泥内源污染治理需朝着水生态修复的方向进行,在底泥内源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方向上,提出了建议:以生态修复技术研发为主,以物理或化学技术为辅,加快修复效率,彻底解决底泥内源污染问题。可为黑臭水体底泥内源污染治理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千岛湖底泥重金属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水体底泥污染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环境问题,污染物通过大气沉降、废水排放、雨水淋溶与冲刷等途径进入水体,最后沉积到底泥中并逐渐富集,使底泥受到污染。千岛湖不同监测点底泥Cu、Zn、M n、Pb、Cd、A s、Hg等重金属含量存在差异。大坝前、毛竹源和三潭岛监测点M n、A s和Hg含量较高。不同采样点,底泥重金属污染度有差异,表现为毛竹源>三潭岛>航头岛>茅头尖>大坝前>排岭水厂>街口,毛竹源测点底泥重金属污染风险最高,街口重金属污染风险最低。  相似文献   
6.
湘江流域长株潭段底泥重金属污染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湘江长株潭段共采集了6个底泥样品,监测了Cu、Pb、Zn、Cd、Ni、Cr、As、Hg8种重金属元素,采用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湘江长株潭段底泥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湘江长株潭段底泥受重金属污染较严重,各种重金属的污染程度由强至弱依次为Cd〉Zn〉Cu〉Pb=Ni〉Hg〉As=Cr;金属污染物对湘江长株潭段构成的潜在生态危害由强至弱依次为Cd〉Hg〉Pd〉Cu〉Zn〉As〉Cr,其中Cd的影响占主导地位。对于评价效果,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所反映的情况有所差异,原因主要是参比体系及参比值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应用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富营养化指数来评价南太湖底泥疏浚工程对减轻太湖营养盐内负荷、控制湖泊富营养化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疏浚后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种类有所增加,浮游植物密度、生物量及蓝藻所占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疏浚后水体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发生变化,Shannon-Weaver指数升高,卡尔森营养状态指数降低,表明南太湖富营养化现状有所改善,从而揭示底泥疏浚工程对于减轻南太湖营养盐内负荷、控制湖泊富营养化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底泥环保疏浚新生表层对磷的吸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底泥环保疏浚是控制湖泊富营养化的重要措施,然而,对于底泥环保疏浚的效果却存在着较大的争论, 底泥环保疏浚是以去除底泥表层富含营养元素为目的的湖泊治理措施,底泥环保疏浚后,底泥新生层对磷的吸附特征在评价环保疏浚效果时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南京玄武湖为例,实验模拟了不同深度疏浚底泥新生表层对磷的等温吸附变化过程,以期为控制湖泊内源污染、防治湖泊富营养化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9.
家鱼池塘底泥耗氧率与理化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原位底泥耗氧测定法,研究了10口家鱼鱼池底泥耗氧率与底部水体理化因子(溶氧、温度、pH值、氧化还原电位)和底泥有机质含量及深度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池塘平均底泥耗氧率(SOD)为0.91 g/(m2.d),变动范围为0.76~1.09 g/(m2.d)。双变量相关性分析表明,底泥耗氧率与池塘底部水体理化指标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与溶氧相关性最高(Pearson相关系数为0.779),其次是温度、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相关系数分别为0.587、0.557和-0.421;底泥耗氧率与底泥深度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P<0.05)。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底泥耗氧率与溶氧和温度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其它因素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影响底泥耗氧率最重要的环境因子是溶氧,其次是温度。利用BP神经网络分析影响SOD的理化因子,以溶氧、温度和底泥深度为BP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入变量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对SOD进行预测分析,BP神经网络模型训练和测试相关系数分别为0.911和0.879,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1.6%和10.4%,预测值与真实值偏差较小,拟合度较高,可有效预测池塘底泥耗氧率。  相似文献   
10.
污染底泥修复技术进展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综述污染底泥的修复技术,探讨其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目前主要有疏浚、掩蔽等物理修复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效果明显,但工程量大,投入大;生物修复具有投入低,处理量大,但速度慢,且难以达标。从经费投入和处理效果来看,底泥修复应发展疏浚和生物处理相结合,实现底泥的资源化再利用。在做好污染底泥处理的同时,关键枯控制污染源的排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