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2篇
林业   3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2篇
  4篇
综合类   50篇
农作物   6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广藿香挥发油及广藿香组织培养幼苗为试材,采用组织培养法,研究广藿香挥发油对其组织培养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广藿香挥发油对其组培苗的株高、主根长、鲜重、干重、生根数等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随挥发油浓度的升高,对扦插苗株高、主根长、鲜重、干重、生根数的抑制作用越明显,并导致其幼苗POD、CAT活性的升高和MDA含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42.
[目的]为广藿香的快速繁殖及育种提供新的方法.[方法]以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6-BA(6-苄氨基嘌呤)、IAA(吲哚乙酸)、NAA(萘乙酸)等3种激素,单独或配合使用诱导广藿香试管苗再生芽的发生,共设计10个组合.[结果]除对照组的诱导率较低(19.2%)外,其他激素组均优于对照组,其中有5组诱导率达到100%,包括6-BA与IAA或与NAA组合中的4组,以及单一激素组即6-BA 0.5 mg/L组.繁殖系数及生长状态均有所不同,繁殖系数超过4.0的有2组,分别是MS+6-BA 1.0 mg/L+IAA 0.2 mg/L及MS+6-BA 0.5 mg/L 组,且这2组差异不大.[结论]以 MS+6-BA 1.0 mg/L+IAA 0.2 mg/L 及 MS+6-BA 0.5 mg/L 为较佳的诱导广藿香试管苗再生芽发生的激素组合.  相似文献   
43.
以不同产地的广藿香为研究材料,采用盆栽和称重控制浇水的方法,设置对照(CK)、轻度胁迫(T1)、中度胁迫(T2)、重度胁迫(T3)4个处理(土壤含水量分别为土壤田间持水量的80%、60%、50%和30%),研究不同水分处理后广藿香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降低,广藿香叶片中相对含水量减少,脯氨酸、可溶性蛋白、丙二醛均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含量呈现上升趋势。4个不同产地的广藿香均表现出一定的抗旱耐旱能力,相比之下,海南产与湛江产广藿香抗旱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44.
杨春雨 《植物医生》2010,23(5):30-31
在海南省万宁市广藿香种植区,青枯病多发生在高温、多雨季节。研究表明,增大田间含菌浓度时,发病不需要高温、多雨的条件。  相似文献   
45.
为了建立广霍香优化的ISSR-PCR反应体系,首先通过单因子试验选定其各影响因子比较适宜的浓度范围,再利用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对影响广藿香ISSR-PCR反应的5种因素4水平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广藿香ISSR-PCR的优化反应体系最终确定为:在25μL反应体系中,含DNA模板40 ng,Mg2+浓度为2.5 mmol·L^-1,引物浓度为0.3μmol·L^-1,TaqDNA聚合酶用量为1.5 U,dNTPs浓度为150μmol·L^-1。PCR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5 min,然后按94℃变性45 s,52.7℃退火45 s,72℃延伸90 s,进行40个循环,最后72℃延伸7 min,4℃保存。  相似文献   
46.
广东广藿香青枯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藿香青枯病是近几年在广东广藿香种植区发生的新病害,细菌学鉴定及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该病害是由茄科雷尔氏菌侵染引起的,且属于1号生理小种和生化变种Ⅲ;分子生物学分析结果进一步显示,广藿香青枯病菌属茄科雷尔氏菌演化型Ⅰ即亚洲分支菌株、序列变种44或序列变种17。  相似文献   
47.
广藿香为供试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不同土壤水分对广藿香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水分胁迫对广藿香初始荧光(F_0)、最大荧光(F_m)、可变荧光(F_v)、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PSⅡ电子传递量子产率(ΦPSⅡ)均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土壤水分胁迫强度增大和胁迫时间的延长,广藿香光化学效率(F_v/F_m)呈下降趋势,下降程度表现为土壤田间最大持水量的20%(RWC 20%)土壤田间最大持水量的95%(RWC 95%)土壤田间最大持水量的40%(RWC 40%)土壤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RWC 80%)土壤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RWC 60%);RWC 60%处理广藿香叶绿素荧光参数水平最佳,此土壤水分条件有利于广藿香生长。  相似文献   
48.
经调查,海南省万宁市广藿香连作地青枯病发病率为33.06%,病情指数为15.77;非连作地青枯病发病率为16.64.%,病情指数为7.40。调查结果表明,连作地广藿香青枯病发病偏重,所以在海南种植广藿香,应该尽量避免连作。  相似文献   
49.
不同硝铵比氮素供应对广藿香生长及药效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不同硝铵比氮素营养对广藿香生长、产量、生理效应、挥发油及药效成分的影响,为提高广藿香的产量和药用品质提供氮肥施用依据。【方法】以海南藿香为研究材料进行了砂培盆栽试验。设5个不同NO3–-N/NH4+-N比处理为100∶0、75∶25、50∶50、25∶75、0∶100,每隔10天浇一次,每次250 mL/盆,每盆定植1株6 cm高的广藿香组培苗。采收期分为定植后60、120、180、240天,每个处理每次采取4盆,分析了广藿香生长指标、叶绿素、抗氧化活性及药效成分。【结果】硝铵比为75∶25的处理更能促进广藿香的株高、茎粗、分蘖数、叶面积指数、地上部鲜重、地上部干重、茎含油率、叶含油率、全株含油率和单株含油量增加,也有利于叶绿素a和叶绿素a + b含量提高。硝铵比为75∶25处理的广藿香植株N、P、K、Ca、Mg元素吸收最多,硝铵比为25∶75和0∶100处理的较低。硝铵比为50∶50的处理有利于叶绿素b含量和苯丙氨酸解氨酶 (PAL酶) 活性的提高,有助于广藿香茎叶的广藿香酮的提高。硝铵比为25∶75和50∶50的处理更有利于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提高。硝铵比25∶75处理有利于广藿香茎叶广藿香醇和其他主要药效成分含量的提高。全硝态氮和全铵态氮 (硝铵比为100∶0和0∶100) 处理不利于或抑制广藿香茎叶油的药效成分形成和积累。【结论】供应硝铵比为75∶25的氮更能促进广藿香生长和光合效能的提高,硝铵比为50∶50、25∶75处理更能促进广藿香主要药效成分含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50.
广藿香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国标法测定10个产区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Blanco)Benth.药材及其生境土壤中Cu、Pb、Cd、Cr、As、Hg的含量,以非参数检验分析6种重金属元素在广藿香药材、生境土壤中的分布规律,并结合富集系数确定广藿香对重金属的富集情况。以单因子污染指数(P_i)、Nemerow污染指数(P综合)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对土壤样品进行污染等级评价。结果表明,生境土壤全部达标;广藿香药材中重金属含量总体合格,4个产区药材中Hg有不同程度的超标。重金属Pb、Cu、Cd在不同生境土壤中的分布、土壤Pb、Cr、As与药材中的含量、不同产地广藿香对Pb的富集均有显著性差异。P综合和P_i分别显示四会广藿香种植区域土壤、长丰土样Cd、莲塘Pb以及四会Pb、Cd均达警戒限,其他生境土壤都属清洁级别;RI值方面,各产区均属于轻微污染级别。不同产地的广藿香植株都会富集土壤的Cd、Hg。因此,从药材安全性考虑,在种植广藿香时,应该选择重金属含量较低的土壤进行种植,确保药材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