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2篇
林业   118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2篇
  66篇
综合类   124篇
农作物   5篇
畜牧兽医   28篇
园艺   11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2 毫秒
351.
以3个坡向的冷季型混播护坡草坪为研究对象,分别于幼坪期、成坪期、建成1年后,通过测定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黑麦草(Lolium perenne)和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密度、高度、盖度、茎叶性状及叶绿素含量,分析坡向对3种草坪草生长及表观性状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1)坡向对3个时期3种草的株高、密度和盖度均有显著影响(P0.05),且随时间推移影响越来越大。2)坡向对幼坪期草坪群落密度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成坪期和建成1年后草坪群落总盖度和密度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受影响时期大小顺序为成坪期建成1年后幼坪期,受影响坡向大小顺序为半阴坡(EN)阴坡(WN)阳坡(WS)。3)坡向对3种草叶面积、根冠比有显著影响(P0.05),对根长、分蘖数有极显著影响(P0.01),坡向与草种互作(AS×S)仅对根长有显著影响。4)坡向对3种草Chl a、Chl b、Chl(a+b)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Chl a/b有显著影响(P0.05);坡向与草种互作对Chl a、Chl b、Chl(a+b)有极显著影响(P0.01),而对Chl a/b无影响(P0.05)。5)高羊茅在3个坡向草坪生长良好,黑麦草仅在阴坡表现较好,草地早熟禾在3个坡向生长均较差。所以,边坡草坪建植时,要依据坡向微环境进行草种与建植养护技术的选择,以提高草坪的生态效益与景观价值。  相似文献   
352.
本文利用红石林业局2016年森林资源调查小班数据库,对落叶松人工林不同坡向的林分生长模型进行了构建,并分析了模型参数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坡向落叶松人工林公顷株数、公顷蓄积量、平均胸径和年龄等主要林分因子差异较小。落叶松人工林林分生长模型为理查德方程,不同坡向模型参数a差异显著,参数b和参数c差异不显著。阳坡、半阴半阳坡和阴坡模型参数a分别为207.7、207.6和181.5,参数b均为0.051 3,参数c均为2.761 6。  相似文献   
353.
本研究以三江源区阴阳坡天然(NG)、退化“黑土山”(BG)、人工(AG)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土壤性质的测定,探讨三江源区退化草地与人工草地土壤碳氮磷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阳坡BG样地全氮(Total Nitrogen, TN)含量、NG样地全钾(Total potassium, TK)含量显著高于阴坡;AG样地全磷(Total phosphorus, TP)含量阴坡显著高于阳坡;阴坡和阳坡土壤碳氮比(C∶N)、氮磷比(N∶P)和碳磷比(C∶P)均呈现NG>BG>AG的趋势。全氮含量整体呈NG坡向显著影响了土壤其余各指标;草地群落显著影响了除速效钾(Available potassium, AK)和pH值以外的土壤性质;土层显著影响了土壤速效养分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因此,人工草地建植前期和管护后期需要适当补充速效肥料且需增加氮钾肥比例,才能有效改善退化草地土壤状况...  相似文献   
354.
为筛选出适宜三江源区“黑土山”退化草地种植的多年生牧草,于2019年在达日县窝赛乡直却沟阳坡和阴坡种植5种披碱草属牧草,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对阳坡和阴坡不同披碱草属牧草的适应性、生产性能进行研究与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阳坡和阴坡5种披碱草属牧草均能安全越冬并完成生育期收获种子;同一坡向不同草种,阳坡‘同德’短芒披碱草(Elymus breviaristatus‘Tongde’)、阴坡麦宾草(Elymus tangutorum)的地上生物量最多,分别高达908.88 g·m-2和979.03 g·m-2;不同坡向同一草种,阳坡‘同德’短芒披碱草的地上生物量较阴坡增加了362.39 g·m-2;阳坡‘同德’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Tongde’)的种子产量较阴坡增加104.07 g·m-2。将牧草高度、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种子产量、千粒重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得出,阳坡‘同德’短芒披碱草和麦宾草,阴坡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和‘同德’老芒麦长势较好,综合价值较高,适宜...  相似文献   
355.
为探明采石场高陡岩壁不同坡向葛藤生长规律,分别朝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设置生长坡面,比较坡向对葛藤生长高度、叶形态特征和光合特征等指标的影响,运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葛藤累计高生长量东坡最大,5—10月份各坡向生长高度最大值分别出现在南坡、南坡、东坡、北坡、东坡和西坡。(2)叶形态特征中,南坡葛藤叶干物质质量分数最大为0.31 g·g-1,北坡葛藤叶片含水量最大为0.72 g·g-1,其他叶形态指标变化不显著。(3)叶光合特征中,葛藤叶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由大到小依次为东坡、南坡、西坡、北坡;胞间CO2摩尔分数,由大到小依次为北坡、西坡、南坡、东坡;叶绿素质量分数东坡和北坡较高,南坡和西坡较低。(4)葛藤生长适宜性综合排序,由大到小依次为东坡、南坡、北坡、西坡。  相似文献   
356.
鄂西红豆树是蝶形花科红豆属常绿乔木,木材坚硬,纹理美观,结构细致,质地优良,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被子植物野生植物.通过开展不同坡向和坡位对鄂西红豆树生长的影响试验,分析其生长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坡向和坡位均对鄂西红豆树胸径和树高的生长有着不同的影响,其中南坡向和下坡位对鄂西红豆树生长的影响最大,最有利于其胸径和树高的生长.  相似文献   
357.
通过2代火炬松种子园密度、坡向、土壤、耕作施肥等试验,探讨2代火炬松种子园高产种植技术。结果表明:2代火炬松种子园密度以450650株/hm2为宜,阳坡为好,土壤耕作施肥比未耕作施肥2代火炬松种子园结实多、质量好。  相似文献   
358.
为探究不同海拔和坡向下高寒草甸土壤"固—液—气"三相组成变化特征,以东祁连山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海拔(2 800,3 000,3 200,3 400,3 600,3 800,4 000 m)、坡向(阳坡、阴坡)高寒草甸的植被特征和土壤物理特征,结合植被指标拟合探讨高寒草甸"固—液—气"三相的最佳组成比例。结果表明:植被盖度、草层高度和地上生物量均随海拔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在海拔3 200 m处达最大值,同一海拔的阴坡植被盖度、草层高度、地上生物量均高于阳坡;土壤容重随海拔和坡向的变化规律与植被盖度相反,而土壤含水量、孔隙度和持水性变化规律与植被盖度类似;经方程拟合发现,土壤"固—液—气"三相比例为31∶33∶36时,高寒草甸生产力最优。综上所述,在海拔3 200 m处是东祁连山高寒草甸分布的中心典型区域,海拔和坡向是影响高寒草甸土壤物理质量和"固—液—气"三相组成的重要环境因子,且该区域高寒草甸土壤"固—液—气"最佳比例为31∶33∶36。  相似文献   
359.
本试验分别于东、南、西、北不同坡向种植白术,探究坡向对白术根际土壤养分、白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各坡向土壤pH值在4.92~5.27之间,均偏酸性,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西坡最高,碱解氮、全钾含量南坡最高,全磷、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北坡最高。白术产量西坡最高,与南坡差异不显著,而分别比东坡、北坡高20.55%、29.29%;各坡向浸出物含量在37.47%~40.98%之间,水分含量在4.00%~4.92%之间,均达到药典标准,灰分含量只有东坡和西坡达到药典标准。隶属函数综合分析得出,西坡白术各指标均值最大(0.55)。相关性分析表明,白术产量、品质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联性较强,产量与有机质、全氮、碱解氮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全磷、有效磷呈显著负相关;浸出物与有效磷、速效钾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水分与全钾、碱解氮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灰分与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坡向对白术根际土壤养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较大,西坡为种植白术的最佳坡向;土壤养分对白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较大,种植白术应注重施肥以保证土壤对植株所需养分的供给能力。  相似文献   
360.
【目的】探究极端降雨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浅层滑坡形态特征和空间分布的影响。【方法】以山西吉县蔡家川农地、次生林、人工林3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小流域为对象,在2021年10月3日至6日的极端暴雨后采用无人机摄影测量调查浅层滑坡的形态特征和空间分布。【结果】(1)极端降雨在3个小流域内共诱发425处浅层滑坡,总体积为82 000 m3。其中农地小流域179处,体积为43 138 m3,人工林小流域196处,体积为33 489 m3,次生林小流域50处,体积为5 373 m3。(2)核密度分析表明农地小流域浅层滑坡密集程度最高,核密度峰值达到714处/km2,且多位于侵蚀沟坡和农地间的斜坡上,次生林小流域的浅层滑坡多沿沟谷分布,人工林小流域浅层滑坡整体沿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脊线呈带状分布。(3)农地小流域浅层滑坡主要集中在20°~50°坡度范围和以正东、东南为主的阳坡;次生林小流域滑坡主要分布在40°~50°坡度范围,且受到坡向的影响较小;人工林小流域滑坡集中分布在50°~60°坡度和以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