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48篇 |
免费 | 15篇 |
国内免费 | 18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32篇 |
农学 | 7篇 |
基础科学 | 13篇 |
82篇 | |
综合类 | 180篇 |
农作物 | 6篇 |
水产渔业 | 1篇 |
畜牧兽医 | 34篇 |
园艺 | 13篇 |
植物保护 | 1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21篇 |
2022年 | 18篇 |
2021年 | 31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20篇 |
2018年 | 16篇 |
2017年 | 24篇 |
2016年 | 26篇 |
2015年 | 21篇 |
2014年 | 33篇 |
2013年 | 23篇 |
2012年 | 25篇 |
2011年 | 28篇 |
2010年 | 13篇 |
2009年 | 36篇 |
2008年 | 23篇 |
2007年 | 18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14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16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411.
研究目的:探究不同坡向对太子参地下部生长、光合生理、药用成分的影响。方法:4个不同坡向种植太子参,定期采样,测量其地下部性状;生长旺期监测其光合生理因子;倒苗后,商品分级,测其块根药用成分含量;最后进行方差分析。结果:ES环境有利于太子参地下部贮藏养料、吸收水分和膨大;有利于太子参药用成分的形成;是太子参光合生理的有利环境。结论:不同坡向太子参地下部生长、光合生理、药用成分具有差异。相比于其他3个坡向环境,ES环境有利于太子参地下部生长、进行光合作用和药用成分形成。 相似文献
412.
413.
黑河上游山区植被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以祁连山区的生态植被为研究对象,应用MOD IS NDVI遥感数据及DEM地形高程数据,定量分析了海拔高度、坡向对植被发育的影响,并对降雨、地温等气候因素对植被生长的影响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1)植被指数随高程的增加逐渐增大,在高程3400m处达到峰值,植被发育最好,而后又随着高程的增加逐渐减小;2)在海拔3400m以下,植被指数随着降雨量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地表温度的增加而减小;在海拔3400m以上,植被指数则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而减小,随着地表温度的增大而增大;3)受太阳辐射的影响,在高程3200m~3600m范围内,坡向为NE0~70o,NW 330~360o之间的区域植被长势最好,这一变化则主要受地温的影响。其它高程范围内,植被长势与坡向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414.
基于1 km×1 km尺度土地利用/覆盖数据,以图像的形式直观展示了土地利用/覆盖多样化指数、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和植被覆盖指数的空间变异规律,阐述了1980s、1995和2000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及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980s~2000年,耕地面积到1995年减少,到2000年又恢复到1980s的种植面积,在该过程中,耕地主要与水库坑塘养殖、城镇工矿用地和农村居民地以及未利用地相互转化;林地和草地面积变化不大;城镇工矿用地和农村居民地,到1995年大面积扩展,以后一直保持相对稳定;滩涂用地和盐碱地在3个时期间变动较大。1980s、1995和2000年土地利用/覆盖多样化指数、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和植被覆盖指数空间分布特征基本相同,总体来说,1980s~2000年沿海的无棣县、沾化县、垦利县、东营区和莱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强烈,是该区最为活跃的地区。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与植被覆盖度指数1980s~2000年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在垦利县和东营区沿海地带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反映了该区域土地利用开发和植被保护并重的特点。 相似文献
415.
地形因子与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运用地统计学和GIS技术,研究丘陵地区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探讨地形因子对土壤养分含量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N,K的空间变异主要来自随机因素,而Mg及其他养分的空间变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地形等结构性因素的影响.OM,N,P,K几种大量元素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Ca,Mg,S与海拔呈负相关;N与坡度呈显著正相关,Ca与坡度呈显著负相关;OM,N,P与坡向呈负相关,Ca,Mg与坡向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K,S与地形因子的相关性不显著.研究地形地貌与土壤养分之间的空间关系,为进一步合理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理论依据,并且对土壤养分综合管理以及进行土壤改良和耕作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16.
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塬坡坡面土壤水分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黄土残塬沟壑区塬坡坡面土壤水分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整地方式对坡面土壤含水率有较大影响,采取整地坡面的土壤含水率明显高于同等条件下没有采取整地措施的自然草坡;坡度与坡向对坡面土壤含水率亦有较大影响,相同下垫面条件下,坡度小的阴坡土壤含水率要远大于坡度大的阳坡的土壤含水率;就整地、坡度、坡向三者对坡面土壤含水率的影响程度来看,坡向影响最大,其次为坡度和整地方式。 相似文献
417.
半湿润半干旱过渡区洮河流域植被盖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半湿润半干旱过渡区洮河流域较高空间分辨率植被盖度变化分析,为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政策落实,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决策等提供参考。[方法]以1993年Landsat 5TM,2001年Landsat 7ETM+,2015年Landsat 8OLI和ASTER GDEM为数据源,先用像元二分模型反演植被盖度,再用流域分区、高程、坡度及坡向分级所得基础单元,统计分析各单元内的植被盖度均值和植被盖度变化面积比例。[结果]1993—2015年洮河流域植被盖度均值增加了17.52%,正向变化面积比占62.24%,负向变化面积仍占有6.41%;3期数据均表明,高程2 500m以下植被盖度最低,高程4 000m以上无明显变化与负向变化面积比例之和最大;坡度0°~5°,10°~15°之间植被盖度均值最低但增幅最大,无明显变化和负向变化面积比例之和随坡度增加而增加,并在60°以上达到最大;坡向对植被盖度分布的限制作用逐渐减弱。[结论]洮河流域植被地形分异特征明显,植被盖度总体呈现增加趋势,但还存在一定的负向变化;未来应重视高程2 500m以下,坡度20°以下,坡向为平地、西坡、南坡的植被恢复;加强4 000m以上,坡度45°以上和东坡、东北坡现有植被生态保护。 相似文献
418.
以陕北吴旗县自然恢复15年的合沟流域为例,探究植被在自然恢复过程中的群落结构和植物多样性特征,为半干旱黄土区人工林草植被构建提供科学依据.实验采用样方法,从地貌部位、坡向及坡度3个方面对研究区植物群落结构和植物多样性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合沟流域自然恢复15年后仍以草本群落为主,地带性植被类型是铁杆蒿+长芒草群落;2)先锋乔木和灌木已经出现在沟底和切沟、塌陷地、缓台等土壤水分条件较好的坡面微地形中;3)植物多样性在地貌部位上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是梁峁坡、梁峁顶、沟坡和沟底,随坡向的大小顺序是阴坡>半阳坡>半阴坡>阳坡,随坡度的增大呈现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的“S”形变化,在32°处取得最大值.建议在人工植被建设的过程中,沟底和水分条件好的坡面微地形可以适当配置乔木和灌木,而阳坡陡坡以保护和恢复草本植物为主. 相似文献
419.
城市地貌决定着城市的布局和发展方向等方面。以咸阳市为例,对DEM数据进行分析,利用ArcGIS软件分析高程、坡度、坡向3个地貌要素。经过分析得出,咸阳市地貌类型包括河漫滩、一级阶地、二级阶地、三级阶地和黄土台塬,从渭河向两侧地势呈阶梯状抬升;咸阳市区绝大部分为平坡地(0°~5°),占总面积的83.6%;其次是缓坡地(5°~15°),占总面积的11.8%;其余坡地所占比例甚少。咸阳市区西南、南、东南3面坡向占总面积的60.8%,其中以东南坡向为主,占34.6%;而西北、北、东北3面坡向占总面积的18.9%。咸阳市沿着渭河东西发展,道路交通以及排水系统受阶梯地形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420.
植被景观指数随一阶地形因子分异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管理武夷山自然遗产地的植被景观,利用3S技术和景观指数软件,对其植被景观指数随坡度、坡向和海拔高度空间分异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景观面积、景观斑块数量、景观丰度、景观多样性及景观优势度指数的曲线随坡度的增加而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坡向景观带上6种景观指数从强到弱的顺序为东坡向、东南坡向、西南坡向、西北坡向、西坡向、南坡向、北坡向、东北坡向、无坡向;随着海拔高度的递增,6种景观指数均先增加后减少。建议加强25°S≤35°、45°S≤60°景观带、东南坡景观带和海拔1200 mHB≤1400 m景观带的监测和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