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27篇 |
免费 | 40篇 |
国内免费 | 54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89篇 |
农学 | 30篇 |
基础科学 | 100篇 |
347篇 | |
综合类 | 612篇 |
农作物 | 10篇 |
水产渔业 | 33篇 |
畜牧兽医 | 290篇 |
园艺 | 51篇 |
植物保护 | 5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27篇 |
2022年 | 36篇 |
2021年 | 43篇 |
2020年 | 38篇 |
2019年 | 66篇 |
2018年 | 26篇 |
2017年 | 48篇 |
2016年 | 57篇 |
2015年 | 128篇 |
2014年 | 170篇 |
2013年 | 143篇 |
2012年 | 111篇 |
2011年 | 114篇 |
2010年 | 94篇 |
2009年 | 93篇 |
2008年 | 106篇 |
2007年 | 68篇 |
2006年 | 79篇 |
2005年 | 64篇 |
2004年 | 49篇 |
2003年 | 39篇 |
2002年 | 32篇 |
2001年 | 22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15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16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195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分析陕西天华山自然保护区的地质及地貌特征,为合理规划和利用其资源提供基础依据。【方法】根据调查分析并参考有关文献,对陕西天华山自然保护区的地质构造、地层与地貌类型进行分析。【结果】天华山自然保护区在大地构造上属于秦岭褶皱系南秦岭印支冒地槽褶皱带。该区的地层主体部分是巴颜喀拉-秦岭地层区(Ⅶ)南秦岭地层分区(Ⅶ2)宁陕-白河地层小区(Ⅶ23)的一部分,其地貌属于秦岭山地区、秦岭南坡中山亚区的侵蚀剥蚀中起伏-大起伏花岗岩中山地貌;地貌类型主要分为山岭系统和沟谷系统,中、小型地貌甚为发育。【结论】天华山自然保护区的地质构造为冒地槽褶皱带,地貌类型比较简单。 相似文献
72.
土地利用对天山北麓土壤盐渍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了新疆三工河流域平原绿洲耕地、人工林地、草地、灌木林地和盐碱地0~20 cm表层土壤盐溃化特征.结果表明:整个农业绿洲土壤盐分含量均值为9.33 g/kg,其中耕地平均值为6.9g/kg,超过75%耕地样点集中分布在低于2 g/kg的区间,而其它土地利用类型均高于10 g/kg,并且样点分散分布于各盐分等级中,自然和人为活动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盐分聚积均有显著作用;随地貌单元,自南向北盐分均值含量增加,在冲洪积扇中上部和地下水溢出带,盐分均值低于3.8 g/kg,而在冲洪积平原区,则高于10g/kg;由于区域水资源的南北分布格局与利用差异,使得土壤盐分具有中等或强的空间变异性. 相似文献
73.
贵州省不同地貌类型区的MOD16蒸散发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探究贵州省喀斯特山区蒸散发时空演变特征,对该区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MOD16产品遥感数据,统计分析了贵州省2000—2014年地表蒸散发量的年际和年内时空变化状况,并探讨了不同地貌类型蒸散发量的差异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14年,贵州省蒸散发量年际变化总体趋势不明显,蒸散发年均值为854.95 mm/a,多年平均蒸散发空间分布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中部居中的三级阶梯分布格局;(2)不同地貌类型蒸散发量的月均值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单峰变化趋势,最高、最低分别出现在7月和1月,各地貌逐年各月蒸散发均值与整体差异明显;(3)从地貌类型看,多年均值蒸散发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峰丛洼地、非喀斯特地貌、岩溶槽谷、岩溶高原、岩溶断陷盆地、岩溶峡谷;(4)未来蒸散发年际变化空间分布大致呈现东西部减少、中部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74.
75.
GPS技术也称全球定位系统,由空间星座、用户设备和地面控制三部分组成,可实现快速、准确、高效定位点线面三维坐标,全天候自动化、高效益高精度实现军事、民用交通的导航,摄影和大地测量,土地利用调查和野外考察探险等.本文主要探讨静态GPS定位在煤矿矿井地质勘探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76.
目前,地热地质相关学科专业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而传统实体实验室的更替速度已落后于技术的发展,其初期投资成本、后期运行及维护费用高等问题,并且受到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限制,给教学和科研活动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利用先进的虚拟仪器和虚拟现实技术,构建地热地质虚拟实验环境成为比较经济的方案,虚拟实验室可以提供内容丰富、不受时域限制的开放性实验;而虚拟实验往往把条件理想化,实现复杂的实验较困难,同时使用虚拟实验过程中可能导致学生对实际仪器缺乏了解,导致学生脱离实际动手能力降低。因此,在地热地质虚拟实验开发过程中应尽可能跟实际仪器对应,做好虚实结合;并且紧密与地热地质科研过程有效衔接,使学生能从虚拟的实验和科研过程中更有效地学习,相关教学成果也可向社会公众进行科学普及。 相似文献
77.
78.
长期以来,地质信息的模拟与表达采用的都是剖面图和平面图,这种表现形式的实质就是将三维空间当中的地层、地貌和构造以及一些其它的地质现象反映到某一个平面上进行表达。虽然该方法也能够获得一定的信息,但是其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即空间信息的损失与失真和制图过程的繁杂。而三维地质模型的提出有效克服了传统方法的不足,其利用计算机与可视化技术,能够直接从三维空间的角度来表达地质体及地质环境。基于此点,本文首先对三维地质建模进行概述,并在此基础上对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在地质开发工作中的具体应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9.
实验地貌的动态观测装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地貌的动态观测对于研究沟坡的侵蚀过程和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在介绍实验地貌动态观测装置——MX - 2010 -G型地貌仪的基础上,采用传统钢尺+水准仪观测方法以及地貌仪测量方法,测量同一坡体的体积,以率定地貌仪的观测精度.结果表明:对于5组不同坡度、体积约为2.4万cm3的沟坡模型,地貌仪测量的体积相对误差可以控制在±10%以内,其中绝对值最大相对误差为9.0%,绝对值最小误差为-0.4%;对于120 cm×140 cm范围内的坡面,10个检查点空间坐标在x、y、z 3个方向上的均方误差平均值分别为0.99、0.84和0.42 cm;在6个断面测点系列高程值线性回归分析中,回归系数6与相关系数R2值均接近于1.结果表明,该地貌仪能够对沟坡微地貌的变化过程进行精确的观测. 相似文献
80.
滁州市南谯区,地理地貌有个典型的特征,就是境内石灰岩、安山岩富集,近两万亩的石灰岩、安山岩构成了一座座石质山遍布南谯各地,给当地的造林绿化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近年来,南谯区在试点林改的过程中,摸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新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