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286篇 |
免费 | 343篇 |
国内免费 | 364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096篇 |
农学 | 346篇 |
基础科学 | 126篇 |
769篇 | |
综合类 | 3271篇 |
农作物 | 192篇 |
水产渔业 | 293篇 |
畜牧兽医 | 1364篇 |
园艺 | 311篇 |
植物保护 | 22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1篇 |
2023年 | 295篇 |
2022年 | 370篇 |
2021年 | 393篇 |
2020年 | 333篇 |
2019年 | 334篇 |
2018年 | 211篇 |
2017年 | 311篇 |
2016年 | 393篇 |
2015年 | 332篇 |
2014年 | 465篇 |
2013年 | 429篇 |
2012年 | 483篇 |
2011年 | 536篇 |
2010年 | 475篇 |
2009年 | 420篇 |
2008年 | 506篇 |
2007年 | 339篇 |
2006年 | 303篇 |
2005年 | 296篇 |
2004年 | 191篇 |
2003年 | 156篇 |
2002年 | 136篇 |
2001年 | 164篇 |
2000年 | 110篇 |
1999年 | 96篇 |
1998年 | 89篇 |
1997年 | 101篇 |
1996年 | 94篇 |
1995年 | 77篇 |
1994年 | 82篇 |
1993年 | 69篇 |
1992年 | 64篇 |
1991年 | 73篇 |
1990年 | 62篇 |
1989年 | 41篇 |
1988年 | 19篇 |
1987年 | 17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12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3篇 |
1974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57年 | 6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9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为了研究禁牧对典型草原生产能力的影响,对在不同时间采取禁牧措施的典型草原的生物量和净初级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禁牧有利于生物量的提高,而且禁牧时间越长,生物量越高,禁牧17年、7年、2年以及放牧草原的生物量分别为3771.69g/m2、3248.33g/m2、2711.06g/m2和2348.50g/m2.草原生态系统地下生物量明显高于地上.3种禁牧草原的净初级力普遍高于放牧草原,分别为后者的1.23(禁牧2年)、1.20(禁牧7年)和1.08倍(禁牧17年),但是净初级生产力并不随禁牧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典型草原物质价值由高到低的顺序为:禁牧17年(1011.68元/hm2·a)>禁牧7年(600.32元/hm2·a)>禁牧2年(521.52元/hm2·a)>放牧草原(301.28元/hm2·a).以上结果表明,禁牧对典型草原的净初级生产力及生物量有明显影响,采取禁牧措施有利于典型草原生产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83.
异针茅在不同生境下补偿生长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的补偿生长受放牧扰动和生境资源的共同影响,但何种条件易于引起植物发生超补偿生长是长期以来争论的问题。在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草甸3种生境(畜圈、牧道、封育)设置扣笼和无扣笼对比样方(不放牧和放牧处理)研究了异针茅(Stipa aliena)的补偿生长特性。结果显示,异针茅分株各部分中除根系在牧道生境为等量补偿外,叶片和花序在畜圈和牧道生境均为低补偿。异针茅的分株密度、高度以及生长分配在封育生境最高。分株各部分的相对生长率在畜圈生境最低,在牧道生境最高。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对异针茅补偿生长和相对生长率影响最大的因子是采食率。尽管畜圈生境具有良好的土壤养分和水分条件,但仍不能抵消该生境家畜重度采食和践踏对异针茅的负面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异针茅分株种群补偿生长的主要因素是放牧强度,而土壤资源获得性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84.
85.
86.
在内蒙古典型草原区建立放牧试验平台,研究秋季、冬季和初春放牧对草地植物返青期土壤温湿环境和植物生长以及生长旺季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草地返青季,秋季放牧草地表层土壤湿度相对于其他处理显著降低,而温度相对升高;土壤表层湿度与草地枯落物总量、立枯量呈显著正相关;秋季和冬季放牧显著降低草地返青期的地上生物量;秋季放牧显著降低优势植物地上生物量;而初春放牧不影响草地返青期的群落生物量。在生长旺季,初春放牧草地群落及其高大优势植物大针茅和羊草的生物量显著增加,而其下层的糙隐子草和杂类草生物量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87.
6种灌木不同器官生物量及其碳、氮含量的分配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晋北地区草地黄刺玫、沙棘、荆条、酸枣、绣线菊和柠条等6种常见灌木的叶片、新生枝、老龄枝生物量及其碳、氮含量的分配特征,旨在为草地准确估算草地植物碳、氮循环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黄刺玫的地上生物量最大,是酸枣的7倍。沙棘叶片生物量占地上生物量的比例最大;黄刺玫新生枝生物量占地上生物量的比例最大;柠条老龄枝生物量占地上生物量的比例最大。黄刺玫、沙棘和荆条的地上部分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特征相似,由高到低表现为叶片、老龄枝、新生枝;绣线菊、酸枣和柠条的地上部分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特征相似,由高到低表现为老龄枝、叶片、新生枝。6种灌木地上部分各器官碳含量差异不显著,氮含量分布由高到低为叶片、新生枝、老龄枝。 相似文献
88.
黄土高原不同粮草种植模式土壤碳氮及土壤酶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对苜蓿(Medicago sativa)-作物轮作地进行长期定位试验,探讨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碳氮形态及其相关酶活性的影响。6种种植模式分别为苜蓿-苜蓿、苜蓿-休闲、苜蓿-小麦(Triticum aestivum)、苜蓿-玉米(Zea mays)、苜蓿-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和苜蓿-谷子(Setaria italica)。结果表明,苜蓿-作物种植模式不利于土壤总有机碳的积累,而苜蓿翻耕后保持休闲则可维持较高的有机碳含量;与苜蓿连作相比,苜蓿-作物种植模式的土壤有机碳降低了1.60%~23.11%,全氮含量增加了3.81%~21.83%。不同作物对土壤养分吸收利用状况不同,进而引起土壤酶发生变化。与苜蓿连作相比,苜蓿粮食作物种植模式在降低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蛋白酶活性的同时,提高了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其中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蛋白酶活性分别降低了5.20%~12.30%和15.03%~43.43%,硝酸还原酶活性提高了1.26%~28.79%。苜蓿连作和苜蓿-粮食作物种植模式间的土壤脲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高于苜蓿-休闲处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脲酶活性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可作为衡量土壤肥力的指标。 相似文献
89.
电容法估测植物根系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玉米(Zea mays)和黄豆(Glycine max)为材料,通过对其根系电容的测量试验,结合根系收获法,探讨不同测试频率下根系电容值和根系生物量的关系,以期为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植物根系特征快速无损检测技术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结果表明:玉米、黄豆2种作物根系电容均随根系生物量的增加而增大;4种频率下(0.1, 0.12, 1和10 kHz)根系电容值与生物量均成极显著线性正相关(P <0.01);回归分析表明,1 kHz频率下2种作物根系电容值随生物量变化趋势较稳定,分辨率较高,回归方程的拟合度最好(R >0.9).因此,4种频率条件下,玉米、黄豆根系的电容特性都能较好地反映根系生物量的变化,其中,1 kHz为最适测定频率. 相似文献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