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91篇
  免费   259篇
  国内免费   493篇
林业   696篇
农学   545篇
基础科学   741篇
  926篇
综合类   3768篇
农作物   438篇
水产渔业   149篇
畜牧兽医   1336篇
园艺   307篇
植物保护   237篇
  2024年   100篇
  2023年   242篇
  2022年   329篇
  2021年   339篇
  2020年   287篇
  2019年   293篇
  2018年   156篇
  2017年   249篇
  2016年   255篇
  2015年   281篇
  2014年   413篇
  2013年   409篇
  2012年   497篇
  2011年   491篇
  2010年   461篇
  2009年   445篇
  2008年   512篇
  2007年   421篇
  2006年   379篇
  2005年   353篇
  2004年   250篇
  2003年   226篇
  2002年   191篇
  2001年   207篇
  2000年   152篇
  1999年   128篇
  1998年   136篇
  1997年   149篇
  1996年   143篇
  1995年   116篇
  1994年   128篇
  1993年   79篇
  1992年   78篇
  1991年   65篇
  1990年   75篇
  1989年   54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裸燕麦区域试验中地点鉴别力和育成品种稳产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区域试验品种鉴定的准确性和效率以及了解当前燕麦育成品种的稳产性,利用AMMI模型对2006-2008年全国区域试验中裸燕麦的产量数据进行了地点鉴别力和品种稳产性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白城、内蒙古武川、四川昭觉试点鉴别力较高,山西五寨、甘肃会宁、山西右玉试点鉴别力较低.白燕2号、坝莜10号、9314-122品种稳产性较好,8652-3、S016、保罗品种稳产性较差.  相似文献   
132.
不同生态环境下马铃薯还原糖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马铃薯参试品种在西北地区不同生态条件下的还原糖含量变化进行方差分析和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试点间、品种间以及试点和品种的互作间都存在着极显著差异,6个品种平均还原糖含量为0.625%,鄂95P3-3最低,为0.458%,陇薯3号最高,为0.832%;7个地点平均还原糖含量为0.625%,宁夏固原最低,为0.433%,青海海南最高,为0.913%。鄂95P3-3和青97-1-38这两个品种的回归系数均<1,是稳定性较好的品种。  相似文献   
133.
以湖南省10份自育烤烟品系为材料进行区域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丰产性及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湖南省4个烟区,品系V10(0522)产值最高,达到了42918.57元/hm2,品系(种)与地点互作方差和变异度值最小,且回归系数小于1,高产的同时稳定性也好,适应性强;品系 V8(CZ-24)的产值和稳定性均高于对照 V11(K326),有推广利用的价值;品系V2(C72-6-2)、V7(0511)的产值均高于对照V11(K326),其产值分别为39941.37元/hm2、37536.23元/hm2,但其稳定性表现均不理想;其余品系丰产性及稳定性均不如对照V11(K326)。  相似文献   
134.
【目的】研究微波真空冷冻干燥不同功率(100~500 W)对蛋清蛋白粉乳化特性的影响,为生产高品质蛋清蛋白粉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乳化性、Zeta电位、粒径、浊度以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内源荧光光谱、扫描电镜、光学显微镜探究微波真空冷冻干燥不同功率对蛋清蛋白粉乳化特性和结构的影响。【结果】乳化性分析表明:随着微波功率的增加,蛋清蛋白粉乳液的乳化性和Zeta电位绝对值先增加后减小,平均粒径和浊度先降低后增加(P<0.05),其中微波功率为300 W时,蛋清蛋白粉乳液的乳化活性指数和乳化稳定性指数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62.35 m2/g和33.53 min;平均粒径最小,为1 203.67 nm,蛋清蛋白粉乳液粒度分布呈现单峰曲线,蛋白质更均匀地分布在乳液中。结构分析表明:随着微波功率的增加,蛋清蛋白粉二级结构中α-螺旋相对含量降低,β-转角相对含量先增加后降低;最大荧光发射强度降低,最大发射波长发生蓝移,蛋清蛋白粉微观结构展开程度先增加后减小,乳液液滴直径先减小后增大;其中微波功率为300 W时,蛋清蛋白粉乳液液滴直径最小且分布最均匀,蛋清蛋白表面展开程度最大,质地最疏松。【结论】微波真空冷冻干燥功率对蛋清蛋白粉乳化特性的影响显著,采用300 W微波功率处理蛋清蛋白,可显著改善其乳化特性。  相似文献   
135.
为了分离利用防治辣椒炭疽病的高效生防菌株,从健康辣椒根部分离对辣椒炭疽病菌具有拮抗作用的生防菌,通过多相分类鉴定、盆栽试验、次生代谢产物检测、发酵液活性物质分离及稳定性检测,对生防菌进行分类鉴定和防治作用的初步探索。分离出2株抑菌效果好的链霉菌LX-4和LX-18,分别鉴定为Streptomyces angustmyceticusS.luteogriseus。LX-4和LX-18对辣椒种子的萌发无影响,但对辣椒幼苗均有促生作用,对辣椒幼苗株高的增幅分别为21.61%和6.89%,对根长的增幅分别为6.76%和27.48%。LX-4和LX-18均可产生β-1,3-葡聚糖酶、蛋白酶、噬铁素和脂肪酶。两者的二氯甲烷、乙酸乙酯和正丁醇相粗提物均有抑菌活性,LX-18的乙酸乙酯相物质抑菌活性高;LX-4的正丁醇相物质抑菌活性高。LX-4和 LX-18发酵液的的抑菌活性分别在pH 2~12和pH 6~12下稳定,均能在温度低于40 ℃时和光照96 h内稳定,但长时间在紫外照射下活性降低。结果表明,LX-4、LX-18对辣椒炭疽病有很好的生防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6.
天然食用茶黄色素与茶绿色素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萧伟祥  王根 《茶叶科学》1994,14(1):49-54
利用低档绿茶或茶末、茶灰制取了纯天然茶黄色素(TYP)和茶绿色素TGP,并分析了其化学组成、光谱特性和不同pH、温度、光、金属离子等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TYP的主要色素成分是黄酮类化合物和少量的儿茶素氧化聚合有色产物,TGP的主要色素成分是叶绿素或叶绿素铜钠盐,并含有TYP的上述成分。这两种茶色素中还含有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如儿茶素、维生素C、维生素E等)、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这两种茶色素在pH3—6、<80℃30min和直射日光20h下,有较好的稳定性;TYP遇Zn2+,Cu2+,Mg2+,Co2+和Mn2+等金属离子不产生沉淀,但遇Ca2+,Pb2+,Fe3+或Fe2+,会产生沉淀,遇Al3+,溶液更为黄亮鲜艳,表明这两种茶色素可作为适应性广泛的天然食品添加剂。  相似文献   
137.
通过玉米单作、大豆单作和玉米大豆间作种植,利用WINRHIZ软件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0-10 cm,10-20 cm,20-30 cm不同深度土层的作物根系的根系密度、根长、根表面积等根系特征指标,并采用湿筛法对各个土层团聚体稳定性进行分析,研究根系特征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单间作条件下,玉米和大豆的根系密度、根长、根表面积、根长密度、根体积等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间作模式下根系密度、根体积在0-10 cm土层分别比单作增加了14.79%和11.74%。间作模式下各土层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和平均几何直径显著高于单作模式,团聚体破坏率、可蚀性因子K值、分形维数(D)显著小于单作模式,0-10 cm土层差异表现为极显著,充分说明间作模式下团聚稳定性优于单作模式。且以上指标在0-10 cm土层内差异最显著,随土层深度增加差异呈减小趋势;通过相关性分析,团聚体破坏率与根体积,根尖数呈显著负相关,与根长,根表面积,根长密度,根杈数极显著相关,说明根长、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和根杈对提高团聚体稳定性具有一定作用。因此,间作模式可通过增大根表面积、根长等改变根系特征,从而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8.
为进一步明确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柑橘无性繁殖后代中的遗传稳定性及目标性状表现,本研究以转双价抗菌肽基因(ShivaA-cecropinB)纽荷尔脐橙(Citrus Sinensis Osbeck)无性繁殖后代植株为材料,通过PCR扩增,Southern杂交和实时定量PCR检测,以及温室抗病性评价分析等,对抗菌肽ShivaA基因在转基因柑橘后代株系中的遗传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外源抗菌肽Shiva A基因在转基因及其无性后代中能够稳定整合与表达.Southern杂交分析表明,ShivaA基因在无性繁殖后代基因组中为1个拷贝,而在T0代中为2个拷贝,由此推测T0代植株为混合嵌合体.定量PCR分析表明,ShivaA基因在To代中的表达水平低于其无性繁殖后代.本研究中外源基因的表达与拷贝数的多少成负相关.研究结果为开展转基因柑橘安全性评价提供了有用的实验材料,积累了有效的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139.
荆条对辽西地区棕壤改良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荆条和玉米地为研究对象,从土壤孔隙特征、土壤团聚体含量及稳定性的角度系统地分析荆条对辽西地区棕壤改良作用的效果。结果表明:1)荆条可以较好地改善土壤孔隙结构,增加了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土能力。2)荆条土壤团聚体分布较均匀,>0.25 mm风干土团聚体含量(92.58%)高于玉米地(90.28%),>0.25mm团聚体含量较玉米地提高32.29%。3)荆条的土壤团聚体破损率始终小于玉米地,荆条土壤团聚体破损率为60%,玉米地为94%;荆条土壤团聚体水稳性指数为56.6%,玉米地为22.3%。  相似文献   
140.
不同人工恢复林对退化红壤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土壤团聚体的组成及其有机碳的分布,有助于从微观角度理解土壤结构与功能的相互作用.采用于筛法和湿筛法,研究南方红壤退化地实施人工恢复30年后,马尾松与阔叶复层林(PB)、木荷+马尾松混交林(SP)和阔叶林(BF)3种典型林分在0~60 cm土层的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分析土壤团聚体有机碳与总有机碳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各恢复林分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质量分数,以>2 mm粒径所占比例最大(均在60%以上),而在水稳性团聚体中,以<0.05 mm粒径占优势.不同林分土壤团聚体结构破坏率顺序依次为BF(53.38%~84.27%) >SP(52.22% ~70.86%) >PB(22.70% ~47.83%).机械稳定性和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质量分数均以PB最高,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各林分土壤团聚体有机碳质量分数呈下降趋势.水稳性大团聚体(>0.25 mm粒径)有机碳质量分数总体高于相应土层的总有机碳质量分数,而微团聚体的(<0.25 mm粒径)则低于后者,说明有机碳对于大团聚体的形成和水稳性具有积极作用.土壤团聚体有机碳与总有机碳的相关关系分析表明,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增加,对总有机碳的积累具有正面影响.保留密度大、灌木(草)层盖度高的马尾松与阔叶复层林土壤团聚体的数量和质量更高;因此,在红壤侵蚀退化地森林恢复初期,可通过适当密植、增加林下灌草覆盖等措施,增加有机碳的输入,促进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从而加速了退化土地的土壤结构改善和功能恢复.该研究可为南方严重红壤退化地生态恢复中的林分类型选择和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