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841篇
  免费   1425篇
  国内免费   2622篇
林业   3925篇
农学   1935篇
基础科学   2589篇
  6345篇
综合类   18779篇
农作物   1060篇
水产渔业   1491篇
畜牧兽医   8034篇
园艺   1382篇
植物保护   2348篇
  2024年   387篇
  2023年   1086篇
  2022年   1389篇
  2021年   1394篇
  2020年   1359篇
  2019年   1529篇
  2018年   899篇
  2017年   1525篇
  2016年   1673篇
  2015年   1788篇
  2014年   2331篇
  2013年   2370篇
  2012年   2803篇
  2011年   2815篇
  2010年   2703篇
  2009年   2445篇
  2008年   3025篇
  2007年   2374篇
  2006年   1834篇
  2005年   1870篇
  2004年   1588篇
  2003年   1816篇
  2002年   1230篇
  2001年   1045篇
  2000年   648篇
  1999年   502篇
  1998年   464篇
  1997年   392篇
  1996年   432篇
  1995年   367篇
  1994年   327篇
  1993年   242篇
  1992年   243篇
  1991年   238篇
  1990年   232篇
  1989年   201篇
  1988年   78篇
  1987年   47篇
  1986年   48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17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6篇
  1975年   6篇
  1974年   7篇
  1965年   5篇
  1957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为提高平菇培养料发酵技术,通过对以玉米芯为主料的培养料于不同发酵时期即0 d(C-0)、5 d(C-1)、12 d(C-2)、18 d(C-3)、24 d(C-4)时测定含水量、pH、电导率、有机质含量、碳含量、氮含量和酶活性,研究平菇培养料室外发酵过程中理化性质及物质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平菇培养料含水量为65.24%~73.04%;pH在8.18~10.21,C-1时期上升到最大值10.21后逐渐下降;电导率整体呈下降趋势,由起始的1 419.63 us/cm下降至结束时的930 us/cm;有机质和碳含量均下降,分别由最初的65.94%和38.26%下降至39.13%和22.70%;氮含量上升,由最初的0.16%上升至0.31%;漆酶、纤维素酶、木聚糖酶3种酶活性均表现下降—上升—下降趋势,最高活性及其时期分别为31.3 U/mL(C-2)、4.33 U/mL(C-0)和13.47 U/mL(C-3)。  相似文献   
942.
利用阿拉善地区地面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2020年8月11日—12日阿拉善地区暴雨螺旋度特征,为今后短时强降水预报及其暴雨量级降水预报提供参考依据。分析结果:暴雨发生前,hp中心值>310×10-6 Pa/s2,hxy强度为100×10-2 Pa/s2,沿40.2°N作垂直螺旋度剖面图可见,700 h Pa在105°E正值中心增大至360×10-6 Pa/s2,400 h Pa附近有负值中心,中心值为-30×10-6 Pa/s2,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从散度、垂直速度和相对湿度来看,最强辐合中心位于850 h Pa附近,散度中心值达-14×10-9 g/(cm2·h Pa·s),500~650 h Pa为辐散区,最强上升速度出现在700 h Pa,垂直速度达-8 Pa/s,700 h Pa在104°E相对湿度达到...  相似文献   
943.
对比了1979—2020年全球8个主要季风区湿季和干季降雨的长期变化趋势、变率和偏度特征。主要结果如下:(1)在长期变化趋势方面,东亚、西北太平洋和北非季风的湿季降雨以及印度季风的干季降雨呈现显著的增加趋势,而北美和南美季风的干季降雨和南美季风的湿季降雨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东亚和北非季风(南美季风)的湿季—干季降雨差值呈现显著的增加(下降)趋势。(2)在变率方面,北美和北非季风湿季和干季降雨的方差在2000—2020年(P2时期)要小于1979—1999年(P1时期);南非和澳洲季风湿季和干季降雨的方差在P2时期要大于P1时期;东亚、西北太平洋和南美季风降雨方差的变化在湿季和干季存在不一致性,湿季(干季)降雨的方差在P2时期增加(减小)。(3)在偏度方面,东亚、印度、澳洲和南非季风干季降雨和东亚季风湿季降雨的偏度值在P2时期增加;而西北太平洋季风干季降雨和北非季风湿季降雨的偏度值在P2时期减小。  相似文献   
944.
为提高桃品质并确定最佳采收期,以‘久保’为供试材料,分析果实的单果重、果径、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滴定酸含量的变化规律,并利用多元回归法建立果实品质与关键气象因子的综合模型。结果表明:桃果实单果重和果径生长发育动态呈现“慢—快—慢”阶段性特征,且均符合Logister曲线,单果重增长极大值出现在花后91 d,纵径增长极大值出现在花后66 d,横径增长极大值出现时间比纵径推迟5 d;随着果实的成熟,硬度逐渐下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上升趋势,上升幅度逐渐加快,可滴定酸含量先小范围波动后迅速下降。结合回归分析结果可判定,果实品质主要受≥18℃积温、≥24℃积温、日均气温和累计日照时数的共同影响。在≥18℃积温≥1170.21℃、≥24℃积温≥769.23℃、日均气温≥27.00℃、累计日照时数≥318.89 h条件下,果实品质达到最佳成熟度。  相似文献   
945.
为研究青海省民和县近20年景观分布规律及其土地利用程度问题,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将青海省民和县作为研究对象,选用2000、2010、2020年的全球地表覆盖数据GlobeLand30,基于GlobeLand30分类系统,构建分类体系,并通过土地类型转移矩阵得到20年来研究区各景观类型面积及其变化情况,最后利用Fragstats4景观分析软件选取9个主要景观指标,对民和县的景观格局进行斑块类型和景观水平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面积增加最多的是人造地表,耕地面积减少最多,耕地转化为人造地表的趋势尤为明显;(2)草地和耕地的破碎化程度最高,湿地破碎化程度较小;(3)土地利用程度指数整体上升,土地利用效果明显。进行景观生态格局动态分析对区域的土地利用规划有重要的作用,可为其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46.
毛艳 《南方农业学报》2020,51(3):712-721
[目的]对西部地区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明晰各省份的耦合协调类型,为实现西部地区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2012—2016年西部地区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1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变异系数法、线性加权法、耦合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统计分析方法,考察西部地区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考察期内西部地区现代农业综合指数介于0.1421~0.3832,旅游业综合指数介于0.0036~0.3398,均表现为波动变化态势,二者间的相关系数为0.522,表明西部地区现代农业与旅游业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性,但考察期内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和旅游业发展水平均不高.四川和云南属于现代农业滞后型,内蒙古、广西、重庆、贵州、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9个省份均为旅游业滞后型.西部地区所有省份的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综合协调指数均小于0.3500,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协调度明显低于二者的耦合度,整体上呈现波动式上升趋势.从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阶段来看,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和新疆等9个省份均属于颉颃耦合阶段;宁夏位于低水平耦合阶段;青海在2013和2015年属于低水平耦合阶段,其余年份均为颉颃耦合阶段.西部地区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协调度均值介于0.1193~0.3882,包含轻度失调、中度失调和严重失调3个等级.其中,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云南和陕西等6个省份均属于轻度失调,贵州、甘肃和新疆均属于中度失调,青海和宁夏均为严重失调.[建议]西部地区应充分发挥旅游业引领带动作用,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强化政策保障体系建设,以此促进现代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47.
[目的]克隆多鳞鱚林岛综合征基因(vhl)并分析其在低氧胁迫下的表达变化,为揭示多鳞鱚应对低氧的适应机制提供研究资料,也为今后开展多鳞鱚新品种选育提供候选基因.[方法]采用PCR克隆多鳞鱚vhl基因cDNA全长序列,利用EditSeq、SMART、Signal IP 4.1及ClustalX等在线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以半定量PCR检测多鳞鱚vhl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低氧胁迫对多鳞鱚vhl基因在鳃组织和心脏中表达的影响.[结果]多鳞鱚vhl基因cDNA序列全长727 bp,包括120 bp的5'端非编码区(5'-TUR)、106 bp的3'端非编码区(3'-TUR)和504 bp的开放阅读框(ORF),共编码167个氨基酸残基,编码蛋白存在4个结构域,即Pfam:VHL(第12~93位氨基酸)、Pfam:VHL_C(第5~22、31~39和98~153位氨基酸)、ParB结构域(第100~162位氨基酸)和SOCS_box结构域(第104~140位氨基酸).多鳞鱚vhl氨基酸序列与盲曹鱼vhl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最高(81%),但系统发育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多鳞鱚与攀鲈的亲缘关系最近.多鳞鱚vhl基因在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以鳃组织、卵巢和精巢的表达量较高,其次是心脏和肝脏,在肌肉和脑组织的表达量较低.经低氧胁迫后,多鳞鱚vhl基因在鳃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下同);在心脏中表现为随低氧胁迫时间的延长显著上调,恢复氧气4 h后vhl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虽然呈显著下调趋势,但仍显著高于正常水平.[结论]多鳞鱚vhl基因编码蛋白存在Pfam:VHL、Pfam:VHL_C、ParB和SOCS_box等4个结构域,且低氧胁迫前后其表达量存在显著差异,即多鳞鱚vhl基因在低氧应答信号通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948.
  目的  科学评估湿地公园环境建设与社会服务两大系统间的协调发展关系以及湿地公园总体质量状况,  方法  在厘清湿地公园质量内涵的基础上,以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法,从环境要素与社会服务角度建立湿地公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引入协调发展度理论,建立基于协调发展度的湿地公园质量评价模型,并划分湿地公园质量等级。  结果  2009?2018年间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质量等级明显提升,从一级提升至四级。环境与服务协调发展程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协调发展度指数从0.143上升至0.665。环境要素中水质、外来物种入侵情况、植物种类、鸟类种类等指标是影响湿地公园质量的重要要素,服务要素中科普宣教课程数量、生态讲解员人数等指标对于提升湿地公园质量水平具有积极作用。  结论  湿地公园服务质量指数较环境质量指数增长速率快,对湿地公园质量的影响也较大,注重提升社会服务功能将更有效地提高湿地公园的整体质量水平。图1表4参17  相似文献   
949.
为了加强对武汉市主汛期降水气候和气候变化特征的了解,使用统计方法分析武汉市1955—2015年汛期小时降水数据。结果表明:武汉主汛期降水量443.5 mm,降水小时149 h,降水日数22.7天,降水强度19.5 mm/d;主汛期降水量05时最多28.9 mm,降水发生概率最大是04时13.1%,最小21时8.3%;主汛期内小时降水强度05时最大3.6 mm/h,16时最小1.9 mm/h;降水量、降水强度呈上升趋势,主汛期第3旬的降水强度增加趋势明显。城市防汛抗内涝应更多关注小时降水变化。  相似文献   
950.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2011年3月13—14日青海省一次大范围的寒潮天气过程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局地温度方程,定量分析了过程中影响温度变化的主要因子和各自的贡献,结论如下:(1)此次过程是青海省一次典型的横槽转竖型寒潮天气,并且自西向东爆发。过程前期形成典型的寒潮中期倒大“Ω”流型。上游有强冷平流输送,500 hPa冷中心-44℃,700 hPa冷中心-28℃。青海上空西北风风速26 m/s,300 hPa高空西风急流入口区的横向非地转正次级环流也利于地面降温。(2)地面蒙古冷高压中心1060 hPa,影响青海的冷高压达1050 hPa。过程中青海西部的24 h最大正变压18 hPa,24 h负变温最大为-18℃,最低气温平均下降10~13℃,格尔木站下降幅度最大,达到16℃。东部的24 h最大正变压18 hPa,24 h时负变温最大-11℃,最低气温平均下降6~8℃,河南站下降幅度最大,达到16℃。同时东部和西部的地面风速在13日、14日白天都增大,并以偏西风为主。(3)此次过程中的温度变化主要由温度平流项和对流变化项决定,且这2项对青海西部的降温贡献大于青海东部。冷气团的个别变化项对降温也有一定贡献,对东部和西部的贡献基本相等。非绝热项对西部起增温作用,对东部的温度变化没有作用。(4)由强冷空气引起的寒潮天气过程中,温度平流变化和对流变化对降温起主导作用,过程前期应关注温度平流变化的影响,过程结束时应关注对流变化。个别变化项的影响程度依赖于冷空气强度和冷气团变性程度。非绝热项的影响决定于大气中发生相态变化的水汽含量,对温度变化有约束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