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7篇
  免费   122篇
  国内免费   186篇
林业   105篇
农学   64篇
基础科学   374篇
  523篇
综合类   1035篇
农作物   36篇
水产渔业   123篇
畜牧兽医   206篇
园艺   48篇
植物保护   51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78篇
  2022年   102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81篇
  2019年   111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90篇
  2016年   95篇
  2015年   92篇
  2014年   136篇
  2013年   141篇
  2012年   156篇
  2011年   174篇
  2010年   141篇
  2009年   118篇
  2008年   112篇
  2007年   118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82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57年   4篇
  1955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李丰 《农村电工》2002,10(4):26-26
线路检修班在执行某10 kV线路检修任务时,应断开的断路器和隔离开关均已断开,并在该出线的高压开关柜下隔离开关线路侧装设了三相短路接地线。当对工作地点验电装设接地线时,发现线路有电(工作  相似文献   
42.
针对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对大多数企业用户来说,电费的支出仍然是其生产经营成本的一大部分,尤其是一些高耗能、经济效益不好、承包租赁的私营企业用户,支付电费成为首要难题。于是,一些用户就冒险采取窃电方式来降低成本和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在同一行业中企图进行不正当竞争。  相似文献   
43.
郝小雨 《黑龙江农业科学》2022,(10):103-108+118
为了提高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采用硝化抑制剂和脲酶抑制剂是调控土壤氮素转化及阻控农田土壤氮素损失有效措施。通过文献分析,明确了常用硝化抑制剂Nitrapyrin (2-氯-6-三氯甲基吡啶)、DCD(双氰胺)、DMPP(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和脲酶抑制剂NBPT(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的抑制机理,阐述了硝化/脲酶抑制剂与氮肥单独配施或组合配施对玉米产量、品质和氮肥利用率的作用效应。分析表明,硝化/脲酶抑制剂配合施用的协同增效作用显著,能够延长氮素释放周期,促进玉米氮素吸收,既可提高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又可改善玉米籽粒品质。未来建议针对不同生态类型和不同土壤类型区域,在施用方法、影响机制、创新工艺等方面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44.
单相电能表相线、中性线接反可能构成典型桥式电路。从电能表接入处的支线电路入手,通过等效和化简,进而由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整个低压系统,全面分析了等效桥式电路工况和三相不对称运行、多点接地或漏电对计量状态的影响;并用二元函数描述了电能表测量功率与负荷的关系,使计量状态的估计与分析更加清晰明了,对用电管理人员有一定实用价值,对电能表生产厂家也有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45.
通过两年田间定位试验,探讨脲酶/硝化抑制剂配施氮肥在黑土区玉米体系中的氨减排及氮素增效效果。设置两种耕作模式(条耕和旋耕)和3种氮肥类型(常规尿素、添加脲酶抑制剂尿素、添加硝化抑制剂尿素)。结果表明,条耕产量和氮素利用率分别为8 631 kg/hm2和33.4%,明显低于旋耕;氨挥发总量为20.6 kg/hm2,明显高于旋耕。脲酶/硝化抑制剂配施氮肥的产量和氮素利用率分别为10 737 kg/hm2和46.0%,较常规尿素分别提高25.6%和23.6%;土壤氨挥发累积量为18.6 kg/hm2,明显低于常规尿素。抑制剂类型显著影响氨排放,添加脲酶抑制剂尿素低于添加硝化抑制剂尿素。相同氮素投入条件下,添加脲酶/硝化抑制剂尿素在土壤条耕和旋耕模式下均可实现增产增效及氨减排效果,且添加脲酶抑制剂尿素具有较好的氨减排效果。  相似文献   
46.
氧化亚氮(N2O)和氮气(N2)是淹水稻田土壤剖面反硝化过程的重要气态产物,可通过土水界面向大气排放,也可随水向下淋溶。秸秆生物质炭施入稻田后会改变土壤理化及微生物学性质,影响反硝化过程及N2O和N2产排。本研究依托2010年夏建立的连续秸秆生物质炭还田的稻麦轮作农田试验,通过埋设淋溶管收集土壤剖面溶液,采用气相色谱和膜进样质谱分别定量溶液中N2O和exN2(反硝化产生N2量),观测了2018和2019年水稻季不同秸秆生物质炭施用量(CK:每季0 t·hm-2;1BC:每季2.25 t·hm-2;5BC:每季11.3 t·hm-2;10BC:每季22.5 t·hm-2)下0~1 m土壤剖面溶液中N2O和exN2浓度的时空变化,评估了长期施用秸秆生物质炭对稻田土壤剖面反硝化作用及其主要气态氮产物exN2随水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稻季CK处理N2O浓度以60 cm处较高,exN2浓度则随土壤深度增加呈降低趋势。秸秆生物质炭处理能降低剖面N2O和exN2浓度,以10BC处理最为明显。其中,N2O浓度降低以60 cm处较大,exN2浓度降低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加大。施用秸秆生物质炭对土壤剖面溶液无机氮(NO3-+NH4+)含量无明显影响,但5BC和10BC处理增加了可溶性有机碳(DOC)和溶解氧(DO)浓度以及氧化还原电位(Eh)。CK处理下土壤剖面溶液N2O和exN2浓度变化与DOC、硝态氮(NO3-)及DO有关;秸秆生物质炭处理下则主要受DO和Eh控制。exN2淋溶量(按1 m深度计算)CK处理下为2.3 ~5.5 kg·hm-2,相当于无机氮和有机氮(DON)淋溶量的32%~34%,5BC和10BC处理则降低为1.7 ~3.7 kg·hm-2和1.1~1.9 kg·hm-2,上述结果表明,反硝化产生N2随水淋溶量不容忽视,秸秆生物质炭还田可改善淹水稻田土壤剖面的通气状况,增加DO,提高Eh,进而有效减少深层反硝化及其主要气态产物exN2随水流失的风险。  相似文献   
47.
坡耕地等高反坡阶整地年限对土壤改良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等高反坡阶整地改良红壤坡耕地土壤质量的效果,利用田间定位试验,以滇中昆明松华坝迤者流域坡耕地试验区已实施等高反坡阶整地措施3(CRT 3),7(CRT 7),9(CRT 9)年的样地及原状坡耕地(CK)为研究对象,结合各样地玉米产量探明实施年限对土壤结构、肥力和酶活性特征的影响.结果 表明:等高反坡阶整地年限显著...  相似文献   
48.
【目的】分析施肥方式及添加脲酶/硝化抑制剂对稻田NH3挥发和N2O排放的影响,基于稻田NH3和N2O减排的效果评价优化施肥措施的可行性。【方法】在太湖地区开展为期两年的稻季田间小区试验,供试脲酶抑制剂为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硝化抑制剂为对羟基苯丙酸甲酯(MHPP),用量为施氮量的1%。设置6个处理:1)不施氮肥对照(CK);2)表施尿素N 300 kg/hm2 (当地常规施肥,CN);3)表施尿素N 225 kg/hm2(RNB);4)尿素N 225 kg/hm2,50%表施,50%深施(RND);5)表施尿素N 225 kg/hm2+NBPT+MHPP(RNB+DI);6)尿素N 225 kg/hm2+NBPT+MHPP,50%表施,50%深施(RND+DI)。每次施肥后两周内,用密闭式抽气法监测稻田NH3挥发,在水稻生育期内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监测稻田N...  相似文献   
49.
设施菜田不同施氮处理对硝酸盐迁移和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设施菜地条件下,研究了氮肥减施及配施抑制剂处理在黄瓜生长期对土壤NO3--N迁移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减施处理可显著降低土壤表层和整个土体的NO3--N含量。常规施氮量时0~40 cm土层的NO3--N含量均高于其它处理,减氮30%后0~40 cm土层未出现NO3--N显著积累现象;氮肥配施抑制剂处理不同程度降低了土壤NO3--N含量,且抑制硝态氮向下层土壤淋失,其中抑制剂组合的效果最好。氮肥配施抑制剂,可以有效控制NO3--N在土壤和植物体内的过量累积,减少硝态氮淋溶损失。  相似文献   
50.
城市绿地土壤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地了解城市绿地土壤、充分发挥其功能,该文对重庆市北碚城区土壤容重、pH、有机质、CEC等理化性质和Cd、Pb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南部的土壤容重和pH值高于东北部;有机质整体偏高,且东北部高于西南部;西南部地区绿地土壤CEC含量略高于东北部;东北部地区土壤Cd和Pb含量高于西南部地区。绿地土壤在短时间内受到人为干预较为显著,但随着绿地土壤利用年限的增加,有向其所在地自然土壤特性发展的趋势。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相比,Pb、Cd含量均以二级标准为主,虽然其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性现在还没有体现出来,但随着时间推移,其危害性会逐渐体现出来,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