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2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2篇
  52篇
综合类   39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研究三江源区高寒草甸牧草对不同形态氮素的吸收利用和残留氮素在土壤中的去向及分配,以期为制定三江源区高寒草甸草场养分科学添加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0年6月至2021年9月,在青海省称多县高寒草甸试验站开展15N田间微区示踪试验,试验设置3个不同氮素形态处理,分别为(15NH4)2SO4、Ca(15NO3)2、CO(15NH2)2,各处理的氮素施用量均为N 300 kg/hm2。分析了施肥当年和次年不同形态氮素在高寒草甸牧草地上部、地下部中的含量,及在0—15、15—30 cm土层土壤中的去向及分配。【结果】1)在施肥当年,与Ca(15NO3)2、(15NH4)2SO4<...  相似文献   
22.
不同管理方式对夏玉米氮素吸收、分配及去向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目的】本文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探讨传统(CT)和优化(YH)两种管理方式对夏玉米氮素吸收、分配及去向的影响。分析目标产量下化肥氮的变化,解析夏玉米花前、花后氮素利用及转移规律,探讨肥料氮、土壤氮与作物氮之间的关系,为该地区夏玉米的科学合理施氮提供合理依据。【方法】在传统和优化两种管理方式定位试验中设置15N微区,采用将15N标记的尿素表施的方法,分析植株和土壤样品。新鲜土壤用1 mol/L KCl浸提,滤液用TRACCS 2000型流动分析仪测定土壤的NH+4-N和NO-3-N含量。15N标记的土壤和植物全氮的测定用烘干样(过0.15 mm筛),然后用美国THERMO finnigan公司生产的稳定同位素质谱仪DeltaplusXP进行测定。【结果】在该试验条件下,优化方式下夏玉米籽粒产量和总吸氮量显著高于传统方式,分别增加12%和10%。作物收获后,优化方式的15N吸收量及利用率显著高于传统方式,利用率分别为20.81%、32.54%。夏玉米各器官中氮素的积累量和向籽粒中的转移量土壤氮显著高于肥料氮,传统方式籽粒中氮素的57.73%、优化方式籽粒中氮素的45.15%来自各器官的转移,近一半的氮素是在花后积累的,基施高氮对作物生长作用不大。开花期土壤表层硝态氮含量传统方式显著高于优化方式,收获后有所降低,而土壤深层含量明显增加,有向下淋洗的趋势。夏玉米收获后,传统方式各土层的原子百分超均高于优化方式,而且在20—40 cm处出现了明显的15N累积峰,与开花期相比,40 cm以下土层的原子百分超明显增大,氮肥随水向下淋洗强烈。夏玉米收获后传统方式土壤氮素残留率高达56.18%,表现为土壤残留损失作物吸收;优化方式则表现为土壤残留作物吸收损失。【结论】在优化方式中夏玉米施氮量为N 185 kg/hm2时,玉米达到高产水平且氮肥的利用率高。适当减少施氮量及增加后期追肥次数可实现夏玉米的高产和肥料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23.
[目的]模拟大田淋溶,探讨有机氮替代部分无机氮下减氮对宝岛蕉苗期生长及肥料氮素去向的影响,为宝岛蕉苗期氮肥科学施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在有机氮替代30%无机氮条件下,设减氮比例为0(CO)、10%(CO-10)、20%(CO-20)和30%(CO-30)4个减氮处理,同时设不减氮纯化肥处理(CF)及不施氮肥对照处理(CK),测定比较不同处理宝岛蕉苗期生长指标、物质累积量和肥料氮素去向的差异.[结果]与CF处理相比,有机氮替代30%无机氮条件下,减氮30%以内以有机无机复混肥施用能平均提高茎围13.27%和新生叶总面积20.81%,平均提高整株干物质累积量26.50%和壮苗指数46.05%;增加氮素在作物吸收和土壤残留中的分配比例,从而降低氮素损失.其中,CO处理能显著增加宝岛蕉苗期叶绿素含量10.20%和整株吸氮量14.77%(P<0.05,下同);CO-20处理对叶绿素含量和整株氮吸收量无显著影响(P>0.05),CO-30处理则显著降低叶绿素含量和氮素吸收量.与CO处理相比,CO-10、CO-20和CO-30处理均显著降低叶绿素含量和氮素淋溶损失率,平均降低15.26%和20.06%;且减氮20%以内施用不影响宝岛蕉苗期生长、干物质累积及氮素在作物吸收和土壤残留中的分配比例.[结论]在宝岛蕉苗期种植中,就香蕉生长和肥料氮素去向而言,有机氮替代30%无机氮下减氮20%施用是较适宜的有机无机配施方法.  相似文献   
24.
北京郊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氮肥去向研究   总被引:38,自引:14,他引:38  
采用田间微区15N示踪试验研究了肥料氮在冬小麦、夏玉米当季和后茬的去向。结果表明 ,在供试土壤的肥力水平和生产条件下 ,N 120kg/hm2 的施肥水平已经达到了较高产量 ,再增加氮肥施用量作物产量不再增加 ;其氮肥利用率和残留率均显著高于施氮量为N 360kg/hm2,损失率则远低于后者 ;在一季作物生长后仍有 20.9%~48.4%肥料氮残留于 0~100cm土层 ,这些残留的肥料氮在后茬的利用率不足 8% ,至施肥后第 2或第 3茬作物 ,仍有部分肥料氮残留于土壤。在低施氮量时 ,肥料氮以NO3--N残留的量很低 ,在高施氮量时 ,残留氮除以有机态、微生物态氮形式存在外 ,以NO3--N形式存在的比例也很高 ;在氮素损失途径中 ,淋洗损失可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5.
化肥氮对冬小麦氮素吸收的贡献和土壤氮库的补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小麦对氮素的吸收消耗了土壤氮库,土壤中残留的化肥氮则可补偿土壤氮库的消耗,综合考虑这两方面的影响,核算施氮量和秸秆还田对小麦当季土壤氮库盈亏的影响。  【方法】  收集1980年以来国内报道的小麦15N示踪试验的研究结果,分析化肥氮和土壤氮对小麦当季氮吸收的贡献,小麦当季氮吸收、化肥氮的去向、土壤氮库的盈亏分别与施氮量之间的关系,以及秸秆还田对小麦当季土壤氮库盈亏的影响。  【结果】  施氮量与化肥氮对小麦当季氮吸收的贡献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P = 0.029),而与土壤氮的贡献之间呈显著负相关 (P = 0.031)。小麦当季氮素吸收源于土壤的比例约为2/3,源于化肥的比例约为1/3,追施氮对小麦氮吸收的贡献约是基施氮的1.5倍。施氮量与氮肥有效率 (氮肥利用率+氮肥残留率) 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 (P = 0.004),而与氮肥损失率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 (P < 0.001)。在秸秆不还田和还田条件下,小麦季土壤氮库的盈亏均与施氮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 (P ≤ 0.001)。  【结论】  在施氮量为N 60~500 kg/hm2时,小麦吸收的氮素1/3来自化肥,2/3来自土壤。冬小麦季化肥氮的3个去向为:地上部吸收、土壤残留和损失,其所占比例分别约为36%、33%和31%。在秸秆不还田和还田条件下,土壤氮库达到平衡的施氮量分别为N 308和233 kg/hm2。  相似文献   
26.
在等氮、磷、钾条件下,应用^15N示黥的方法研究了盆栽条件下不同肥料结构对棉花的生物学效应度氮素去向的影响。所得主要蛄果如下:(1)与单施化肥相比,绿肥+沼肥+化肥配施有利于氮向生殖器官转移,增产效果较好,绿肥+化肥配施效果次之。(2)有机无机肥配施吸收的土壤氮和肥料氮明显大于单施化肥。棉株生育前期对土壤氮的依赖性较高。后期对肥料氮的依赖性较高,不同时期施氮对各器官的贡献率也说明重施化肥作花铃肥的重要性。(3)有机无机肥配施肥料氯在土壤中的残留量为单施化肥的1.48-1.67和3.12-3.52倍。而损失量后者为前者的1.18-1.24和2.51-2.62倍,其生态效益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27.
太湖和滇池流域保护地蔬菜氮肥去向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研究化肥氮在保护地土壤-蔬菜系统中的当季利用与损失,在浙汀嘉兴和云南昆明15个点位上进行15N田间微区试验.结果表明,保护地莴苣化肥氮当季利用率为8.32%~14.52%,保护地西芹化肥氮当季利用率为6.34%~13.85%,保护地结球生菜化肥氮当季利用率为11.34%.相同土壤、同一种类蔬菜保护地种植中,随着保护地种植年限的增加,蔬菜对化肥氮当季利用率显著降低.莴苣和西芹吸收化肥氮和土壤氮的比例在不同种植年限保护地土壤上差异不显著.当季蔬菜收获后,0~20 cm土层15N丰度和化肥氮残留量显著高于20 cm以下各土层.在保护地莴苣种植系统中,施入土壤中的化肥氮有18.98%~42.5%损失.在保护地西芹种植系统中,有11.7%~18.9%损失.在保护地生菜种植系统中,施入土壤中的化肥氮有16.0%损失.  相似文献   
28.
红壤的供氮能力及化肥氮的去向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采用盆栽试验 ,研究了由第四纪红色黏土和红砂岩发育的不同侵蚀程度红壤以及施用有机或无机肥 1 0年以上培肥的红壤在不加外源氮肥条件下的自然供氮能力 ,以及施用1 5N肥源后肥料氮在土壤 -作物系统中的去向。结果表明 :红砂岩发育红壤 (红砂土 )的矿化量和供氮量显著高于第四纪红黏土 (红黏土 ) ,同一母质中轻度侵蚀红壤的矿化量和供氮量又显著高于重度侵蚀红壤。培肥后红壤的矿化量和供氮量显著提高 ,其中有机培肥红壤高于无机培肥红壤。侵蚀红壤的氮肥利用率低 ,土壤残留氮率较高 ,氮肥损失率不大 ,其中红砂土的氮肥残留率明显低于红黏土 ,而氮肥损失率却显著高于红黏土。培肥后红壤的氮肥利用率明显增加 ,其中有机培肥红壤的氮肥利用率和残留率显著高于无机培肥的红壤 ,而氮肥损失率却明显低于无机培肥红壤。  相似文献   
29.
本文以浙江农业大学为对象,调查研究了农科毕业研究生的就业去向、使用状况、社会对毕业研究生的使用评价等。结果表明,农科毕业研究生就业去向与分布情况基本合理;毕业研究生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和合理使用,使用状况良好;农科毕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受到用人单位充分肯定;毕业研究生就业后的流动情况比较普遍  相似文献   
30.
  【目的】  以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探究新型尿素对作物氮素吸收及去向的影响。  【方法】  于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在河北省辛集市河北农业大学马庄试验站进行小麦15N田间微区试验,微区面积为1 m2,设置施用普通尿素、普通尿素 + 硝化抑制剂 (Nr)、控失尿素、聚能网尿素和腐植酸尿素5个处理,各施肥处理氮素施用量均为N 225 kg/hm2,并以不施氮肥处理为对照。  【结果】  5个氮肥处理相比,控失尿素处理的冬小麦产量最高,为8123 kg/hm2;腐植酸尿素处理次之,为8083 kg/hm2;再次为聚能网尿素处理,为8049 kg/hm2。控失尿素、腐植酸尿素、聚能网尿素、普通尿素 + Nr、普通尿素的15N当季利用率分别为43.6%、41.1%、37.8%、34.2%、32.2%;控失尿素、腐植酸尿素的15N当季利用率显著高于普通尿素 + Nr和普通尿素处理,聚能网尿素的15N当季利用率显著高于普通尿素,普通尿素 + Nr处理则与普通尿素处理的15当季利用率无显著差异;控失尿素的15N当季利用效果最为突出,较普通尿素15N当季利用率提高了35.4%,腐植酸尿素、聚能网尿素较普通尿素15N当季利用率显著提高了27.6%、17.4%。后茬玉米能吸收利用前茬小麦残留在土壤中的氮素,但后茬玉米的土壤残留15N利用率仅为2.98%~3.62%,4种新型尿素处理间后茬玉米15N利用率无显著性差异。小麦收获后,4种新型尿素均显著提高了土壤上层 (0—40 cm) 硝态氮残留量,有利于后茬玉米对氮素的吸收,减少氮素淋溶的可能性。肥料氮总损失表现为控失尿素、聚能网尿素 < 腐植酸尿素、普通尿素 + Nr < 普通尿素。  【结论】  新型尿素显著促进作物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减少氮素损失,获得高产。4种新型尿素相比,控失尿素增产增效最为突出,土壤中氮残留少,损失率低,其当季利用率、残留率和损失率分别为43.6%、40.8%和15.6%;腐植酸尿素氮当季利用率仅次于控失尿素,而损失率较高达19.8%;聚能网尿素有利于氮素固持在土壤中,其残留率、损失率分别为46.1%、16.1%;普通尿素 + Nr处理的氮素当季利用率偏低而土壤残留率最高,分别为34.2%和47.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