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4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5篇
  72篇
综合类   102篇
农作物   5篇
畜牧兽医   28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黄河口新生湿地土壤氮磷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研究了黄河口新生湿地土壤中氮磷的分布特征,并进行了初步环境效应评价。结果表明,黄河口新生湿地土壤氮含量比较低,磷含量相对丰富;全氮分布水平变异系数较大,全磷变异系数较小;除裸滩外,土壤中氮含量垂直变异规律比较明显,土壤磷含量与土壤层次相关性普遍较差,只有滩涂碱蓬表现为异常。湿地土壤中氮磷含量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特征。研究表明,黄河口新生湿地土壤中氮磷含量水平尚不会对近海环境产生富营养污染威胁。  相似文献   
72.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取贵州中部高原山地8,18,26,36年生4个林龄的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林下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全磷(TP)含量,分析不同发育阶段林分土壤养分变化规律及化学计量比特征。结果表明:马尾松人工林土壤SOC、TN、TP平均值分别为12.24,1.94,0.35g/kg,C∶N、C∶P和N∶P平均值分别为6.58,38.70和13.65,C∶N∶P的平均值为39∶6∶1,其养分含量总体不高。随土层深度增加,4个林龄土壤SOC、TN含量降低,但C∶N增加,TP、C∶P和N∶P无明显变化规律。随林龄增加,土壤SOC、TN、N∶P先降低后升高,而TP则持续降低;C∶N除在36年生林分中显著降低外,其余各林分均无显著差异;C∶P无明显变化规律。相关分析表明,SOC、TN是调控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明确贵州高原山地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养分循环特征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73.
过硫酸盐消化法测定土壤全氮全磷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3  
钱君龙  张连弟  乐美麟 《土壤》1990,22(5):258-262
  相似文献   
74.
我国主要低产水稻冷浸田养分障碍因子特征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研究我国冷浸田主要分布的7个省份冷浸田土壤样品的养分特征,通过与当地高产田土壤养分特征比较发现:我国冷浸田土壤中有机质含量(13.76~21.52g/kg)和全磷含量(2.78~11.36g/kg)总体高于高产田,部分差异显著(P<0.05);全氮含量(1.39~2.24g/kg)总体略高于高产田,但差异不显著(P<0.05);有效锌含量(4.92~11.03mg/kg)总体高于高产田的含量,且差异显著(P<0.05),表明我国冷浸田的潜在生产力比较高。但是,与高产田相比,我国冷浸田土壤pH值显著偏低(4.47~5.32),致毒因子还原态硫含量(296.12~3 069.33mg/kg)和亚铁含量(160.28~3 786.12mg/kg)却显著偏高(P<0.05),同时,部分地区冷浸田土壤速效磷(1.90~30.20mg/kg)和速效钾(1.30~111.70mg/kg)养分显著缺失(P<0.05),表明这几种养分指标是影响我国冷浸田生产力的重要障碍因子,因此,只要有针对性的改良上述冷浸田养分障碍因子,其必将成为我国粮食生产的巨大战略资源。  相似文献   
75.
通过8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制度下褐土及其微团聚体磷素肥力变化规律,从各级微团聚体全磷和有效磷储量角度探讨了不同施肥制度下土壤磷素肥力的变化实质。结果表明,不施肥处理主要是由于10~50μm粒级全磷储量和<10μm粒级有效磷储量减少而造成土壤磷素肥力下降;单施常量NPK化肥和增量NPK化肥处理主要通过提高<10μm粒级全磷和有效磷储量增加土壤磷素含量;有机肥(物)料配施常量NPK化肥处理则在提高小粒级微团聚体磷素贮备和供应能力的同时,增强了大粒级特别是10~50μm粒级全磷和有效磷储量,进而使土壤磷素肥力得到提高。采用有机肥(物)料配施常量NPK化肥是改善土壤磷素肥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6.
太湖流域典型地区水稻土磷库现状及科学施磷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选择太湖流域宜兴市和常熟市水稻土为研究对象,在区域采样调查耕层土壤磷库的基础上,开展田间不同施磷制度的试验。结果表明:宜兴、常熟两地水稻土速效磷含量达11.6~37.3 mg/kg和8.03~19.8 mg/kg,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比较,不同类型水稻土速效磷的含量均有显著增加,增幅达75%~597%和15%~95%。全磷含量分别为0.39~0.72 g/kg和0.55~0.76 g/kg,也有明显的升高,增幅在23%~128%和4%~19%之间。在不同施磷制度下,7种水稻土类型的产量响应结果显示,稻季无论施磷与否对水稻产量并无影响。表明目前稻麦轮作制下,至少一季水稻可以不施磷肥仍能维持目前的产量水平。这一措施兼顾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农业高效的三重意义,可作为科学施磷制度建立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7.
孔涛  张德胜  寇涌苹  刘民  何志明 《土壤》2014,46(5):793-798
河岸带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过渡区,也是一个敏感和脆弱的生态区域。河岸带生态系统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而严重退化,因而严重影响了河岸带土壤碳氮磷的循环过程。本文分析了浑河上游典型河岸带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河岸带的灌丛草地、次生林、人工松林与玉米地相比,均能有效地提高0~40 cm土层的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2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随着土层的加深呈现降低的趋势,灌丛草地和次生林的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随着土层加深而降低的速率明显高于玉米地土壤。3在0~40 cm土壤剖面上,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次生林(47.50 g/kg)、灌丛草地(44.50 g/kg)、人工松林(34.72 g/kg)、玉米地(15.09 g/kg);土壤全氮平均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次生林(2.53 g/kg)、灌丛草地(2.50 g/kg)、人工松林(2.40 g/kg)、玉米地(0.84 g/kg);土壤全磷平均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次生林(1.07 g/kg)、灌丛草地(1.05 g/kg)、人工松林(0.92 g/kg)、玉米地(0.65 g/kg)。  相似文献   
78.
为研究不同作物叶片和茎全磷含量与不同高光谱植被指数的关系,于2020年11月至2021年10月进行田间试验,测定冬小麦、油菜、蚕豆、大豆、玉米、红薯6种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叶片、茎全磷含量和高光谱冠层反射率,进而计算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差值植被指数(DVI)、比值植被指数(RVI)、增强植被指数(EVI)、光化学植被指数(PRI)、红边叶绿素指数(RECI)6种高光谱植被指数。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了不同作物叶片、茎全磷含量与高光谱植被指数的关系,并以多元非线性回归建立了基于高光谱植被指数的叶片、茎全磷含量模拟模型。结果表明,随着作物生长,冬小麦、油菜、蚕豆、大豆叶片全磷含量逐渐降低,玉米、红薯叶片全磷含量在生长季中期较高,6种作物茎全磷含量与叶片全磷含量的季节变化规律类似。6种作物叶片全磷含量季节平均值均高于茎全磷含量季节平均值。6种作物NDVI、DVI、RVI、EVI、PRI、RECI在生长中期相对较高。6种作物叶片全磷含量与不同高光谱植被指数之间的相关系数不同,且与叶片和茎全磷含量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的高光谱植被指数也不同。基于6种植被指数NDVI、DVI、RVI、EV...  相似文献   
79.
溶磷菌能将土壤中难溶性无机磷酸盐转化为植株能吸收利用的可溶性磷,从而提高土壤中有效磷含量,促进植株生长发育。分别采用从大豆根际土壤中分离的溶磷菌wj1、wj3及其wj1+wj3混合菌液施入土壤中,研究溶磷菌株对吉林省地区主推大豆品种吉育47、吉育99和吉育406盛花期的光合作用、抗逆作用、生长量以及含磷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溶磷菌菌液处理对3个品种大豆有不同程度的促生作用。wj1和wj3单菌种菌液处理增加了3个品种大豆盛花期的光合作用,混合菌可显著降低盛花期3个品种的蒸腾速率,从而提高植株水分利用率。wj3菌液对大豆盛花期生长量的影响较为显著,对根瘤的生长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wj1和混合菌明显增强3个大豆品种植株的抗性。wj3和混合菌液对吉育406叶片中全磷量影响不显著,其它大豆根茎叶的全磷含量均高于对照。其中,wj1处理的根茎叶中全磷含量与对照相比达到显著水平。因此,wj1的综合促生能力优于wj3,更适合应用于农业生产中。  相似文献   
80.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塬区作物轮作系统磷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黄土高原塬区,对保护性耕作下小麦-大豆轮作系统的土壤全磷(total phosphorus)、速效磷(available phosphorus)和作物吸磷量进行了动态观测。保护性耕作处理为传统耕作+秸秆覆盖(ts),免耕(nt),免耕+秸秆覆盖(nts),以传统耕作(t)为对照,结果表明,实施保护性耕作10年对轮作系统冬小麦产量没有显著影响,夏播大豆产量对秸秆覆盖有积极响应;免耕处理提高了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使土壤磷在0~5 cm层次表聚化,土壤磷含量随着保护性耕作时间的延长呈增加趋势, nts和ts 处理下大豆籽粒吸磷量比对照显著提高111%和82%,秸秆覆盖提高了作物对磷的吸收;小麦-大豆轮作有助于提高土壤速效磷含量。结果揭示了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保护性耕作对土壤-作物系统磷动态的影响,为该系统的磷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