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26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6篇
  9篇
综合类   75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20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为了对二氧化硅载药体系进行评价,以吡唑醚菌酯为模式农药,利用其与正硅酸乙酯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缩合反应,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模板剂,制备了吡唑醚菌酯/二氧化硅微球。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Nicolet iS5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及高效液相色谱等表征了微球的表面形态和化学结构,测定了其在水中的光解速率;并采用透析袋法探讨了该微球在不同pH值和不同温度下的缓释行为,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该微球对稻瘟病菌的毒力,评价了其生物活性。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吡唑醚菌酯/二氧化硅微球外观形貌较为规整,粒径在0.998~1.428 μm之间,其最大载药量可达50.73%。该微球在碱性条件下的释药速率快于酸性条件下,且其释放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在中性条件下其释药符合Ritger-Peppas方程;与pH值相比,温度对其释药速率的影响较小。给药后第5天,所制备吡唑醚菌酯/二氧化硅微球的毒力与原药相近,给药后第9天,其毒力是原药的11.7倍,缓释效果显著。该吡唑醚菌酯/二氧化硅微球在紫外灯照射10 h后光解率为38.98%,明显低于吡唑醚菌酯原药的光解率(68.92%)。  相似文献   
32.
陈科 《农村百事通》2006,(11):29-29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邮编:130012,电话:0431-8499134)王子忱教授发明的“一种从稻壳制备高纯纳米二氧化硅的方法”,前不久获得了国家专利(专利号为Z L03133335.4)。他利用稻壳中富含硅的特性,通过剔除无机物、纤维和杂质以及燃烧去掉碳成分等方式,从稻壳中提取出了二氧化硅,其含量占稻壳的1/5左右。这个过程中没有废料产生,所有的稻壳都被充分利用,而且在除碳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一定的程序将碳也保留下来,成为活性炭的原料。矿石加工出的二氧化硅多是微米二氧化硅,而稻壳加工出的则是纳米二氧化硅,分子体积是微米的1%,因此它的强度和透明度都较…  相似文献   
33.
木材/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微细构造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为弄清木材/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微细构造,通过固体膨胀率与增重率的关系、吸湿处理中尺寸变化、X射线衍射分析(XRD)、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及能量色散X射线分析(EDAX)等方法,研究了该复合材料的微观构造特性.结果表明:①木材/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增重率与含水率成正相关.固体膨胀率随着增重率的增加而增加,弦向固体膨胀率大于径向.尺寸变化率随着增重率的增加而减小.②SEM分析表明,二氧化硅凝胶存在于木材细胞空隙中.EDAX分析表明,气干材、水调湿材制备的木材/二氧化硅复合材料,二氧化硅存在于木材细胞壁中,硅的质量百分含量分别为4.11%、9.22%;饱水材制备的木材/二氧化硅复合材料,二氧化硅存在于细胞壁及细胞腔中,硅的质量百分含量为17.07%.③XRD分析表明,二氧化硅存在于木材细胞壁中,生成的二氧化硅凝胶越多,结晶度越小.   相似文献   
34.
分别采用具有不同微观结构的增强材料纳米二氧化硅(nanoSiO2,零维)、钛酸钾晶须(PTW,一维)和纳米有机蒙脱土(OMMT,二维)增强增韧改性环氧树脂胶粘剂,对比研究了3类增强材料对环氧胶粘剂的粘接强度、表观粘度、浇铸体冲击韧性和耐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分别加入2%,6%和6%(w/w)的nanoSiO2,PTW和OMMT时,胶粘剂的综合力学性能和耐热性有显著增加;当添加量分别为2%时,胶液(A组分)表观粘度明显下降.3种增强材料的改性效果为:OMMT>PTW>nanoSiO2.  相似文献   
35.
为提高胶合板胶合强度,降低其燃烧性能,以苯丙/二氧化硅(SiO2)作为改性剂,通过物理共混的方法制备了改性脲醛树脂(UF)胶。研究了苯丙/二氧化硅改性剂粒径、添加量对胶合板胶合强度和燃烧性能影响。改性剂粒径设置为60,800,10 000目等3个水平,选出最适粒径后,设置添加量(质量分数)为0,5%,10%,15%,20%,25%等6个水平。结果表明:改性剂粒径和添加量对胶合板胶合强度和燃烧性能影响显著,当粒径为60目,改性剂添加量为15%时,制备的胶合板性能最佳,胶合强度为1.33 MPa,热释放总量为16.3 MJm-2,释烟总量为149.80 m2m-2。图4表4参8  相似文献   
36.
三维有序大孔径介孔二氧化硅载体的仿生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孔二氧化硅作为固定漆酶的载体,在降解氯酚农药研究中意义重大。以正硅酸乙酯(TEOS)为硅源,以不同链长的长链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nTAB,n = 12,14,16,18)和两性生物表面活性剂椰油基甘氨酸钠(YCS)为混合模板剂,仿生合成了具有三维六方结构的有序介孔二氧化硅。和传统介孔二氧化硅载体相比,三维六方介孔二氧化硅具有较大的孔径及比表面积,且相邻孔道之间发生相互的连通。当使用链长为C16以上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YCS混合时,得到孔径为9 nm左右,且具有不同形貌的大孔径介孔二氧化硅,为酶的固定化提供了优良载体。图8表2参22  相似文献   
37.
以吲哚美辛(IMC)为模型药物,选用聚乙烯吡咯烷酮k30(PVPk30)与介孔二氧化硅(SiO_2)Syloid SP53D作为共同载体材料,制备介孔二氧化硅固体分散体复合物,以提高固体分散体中主药的载药量和溶出度.采用溶剂蒸发法制备IMC-PVPk30固体分散体(简称IMC-PVPk30),浸没-溶剂蒸发法制备IMC-SiO_2固体分散体(简称IMC-SiO_2)和IMC-PVPk30-SiO_2固体分散体复合物(简称IMC-PVPk30-SiO_2);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扫描电镜(SEM)等方法对其表征;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固体分散体及其复合物的载药量与溶出度. DSC显示,制备的两种固体分散体及其复合物中, IMC的熔点峰均消失,表明固体分散体制备成功; SEM显示, IMC-PVPk30结构呈不规则的块状,而IMC-SiO_2和IMC-PVPk30-SiO_2的粒径大小均匀,且IMC,PVPk30与介孔二氧化硅复合在一起;在不同pH的溶出介质中, IMC-SiO_2和IMC-PVPk30-SiO_2的溶出率均高于IMC-PVPk30,且IMC-PVPk30-SiO_2的溶出率最高.得出介孔二氧化硅吲哚美辛固体分散体复合物(IMC-PVPk30-SiO_2)具有较高的载药率和溶出率,为改善固体分散体的稳定性和进一步提高难溶性药物溶出度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8.
王华  熊升伟  盛强 《粮食储藏》2012,41(5):42-44
介绍了用硅钼蓝分光光度法测定进口玉米中二氧化硅的含量,选择了最佳检测条件,进行检出限、精密度、加标回收率等方法的研究。本方法的检出限是0.033μg/mL,精密度0.70﹪,样品加标回收率93.61﹪。采用本方法测定粮食中的二氧化硅具有灵敏度高、准确、操作简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39.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日前分批公布了新近批准的国家标准,其中涉及橡胶行业的国标有  相似文献   
40.
近年来,丙硫菌唑作为一种新颖的广谱杀菌剂备受关注,但由于其代谢产物对操作人员存在健康风险,导致其在中国的使用和登记受到限制。将丙硫菌唑制备为具有缓慢释放、可提高农药稳定性等特点的缓释制剂可有效改善其带来的健康风险问题。本研究采用纳米荧光介孔二氧化硅制备了丙硫菌唑缓释纳米颗粒,通过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Brunauer-Emmett-Teller(BET)比表面积分析、热重分析(TGA)、荧光光谱以及高效液相色谱仪等手段对其结构与特性进行表征。采用透析袋法探讨了丙硫菌唑在释放介质中的释放行为;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该载药颗粒对小麦赤霉病原菌的杀菌活性;通过激光共聚焦研究了荧光二氧化硅在小麦赤霉病菌菌丝体以及小麦中的传输情况。结果表明:所制备的载药纳米颗粒外观形貌较为规整,平均粒径为139 nm,其最大载药量可达27.14%;该纳米载药颗粒具有缓释性能,释放曲线符合Ritger-Peppas方程;载药颗粒与丙硫菌唑原药相比具有相同的毒力效果。此外,激光共聚焦结果表明,该荧光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可以在菌丝体以及小麦植株根部吸收和传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