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20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6篇
  112篇
综合类   27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选用了6种光稳定剂,通过分析老化前后添加不同光稳定剂的木塑复合材料性能变化,考察了常用光稳定剂品种对于木塑复合材料抗老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稳定剂能够有效增加WPC的抗老化能力,减少老化过程导致的力学性能下降;光稳定剂品种对于老化过程WPC静曲强度下降的影响有明显差异,位阻胺类与二苯甲酮类优于苯并三唑类;光稳定剂品种对于老化过程WPC吸水率的增加有明显差异,位阻胺类最优,二苯甲酮类次之,苯并三唑类最差;光稳定剂品种对于老化前后WPC色差的影响没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2.
阮哲璞 《安徽农业科学》2014,(14):4391-4393
以南京小龙山植株海州香薷、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作为材料得到可培养的植物内生细菌、根际细菌与非根际细菌,通过研究样品间的群落差异,来分析所得菌种对植株、土壤的作用与影响.将可培养细菌加入钾长石中,通过测定分析不同生境细菌对矿物的风化能力,筛选出具有高效释放矿质元素能力的菌株.该研究有助于丰富微生物资源库,了解植物内生细菌与不同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与联系,为深入阐明细菌的矿物风化作用机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四川牡丹岩土环境背景以及微生物在元素迁移过程中的作用,为了解营养元素的表生地球化学行为规律及微生物在元素迁移体系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ICP-OES测定四川牡丹生境母岩、土壤以及种子的大量(P,S,K,Ca,Na,Mg,Al)、微量(Fe,Mn,Cu)营养元素含量,同时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根际土壤中细菌、真菌的组成和结构。[结果](1)四川牡丹生长土壤以弱碱富钙为主要特征,元素组成基本保留了母岩特征;(2)元素从母岩到土壤中的迁移富集系数排序为:CaNaSPMgKAlFeMnCu,植物吸收系数排序为:PSKCuMgCaNaMnFeAl;(3)碱土金属淋溶率和铝铁率对土壤细菌的多样性(Alpha)影响显著,但对真菌的影响不显著;(4)P,Mn的迁移主要受母岩控制,而Ca,Mg,Fe,S等元素的迁移富集受到了微生物的影响。[结论]细菌和真菌在元素迁移体系中的作用相似,主要参与Fe,S,Mg,Ca的相关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4.
楚纯洁  赵景波 《土壤学报》2016,53(2):311-321
以西安少陵塬S3古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地球化学分析并结合野外剖面观察,探讨该剖面的元素迁移、化学风化特征及其所揭示的气候变化等问题。结果表明:(1)少陵塬剖面S3黏化层具有3层结构,根据铁质胶膜发育、Ca CO3迁移等可以将S3剖面构型划分为黏化层(Bts1-Bts2-Bts3)、风化淋滤黄土层(BC)和Ca CO3结核淀积层(Bck);(2)Bts层Ca O与Ca CO3迁移程度最大,淋失率分别达到了-99.3%、-83.1%,Sr、Na2O和Mg O也发生了显著迁移,而Fe2O3、Al2O3和Rb则在黏化层略有富集,尤其Fe2O3和Al2O3在Bts3层有明显富集;(3)少陵塬S3古土壤介于初等风化向中等强度风化的过渡阶段,风化作用由BC→Bts2→Bts1→Bts3逐渐增强,Bts3已基本完成初期脱Ca、Na风化过程;(4)依据Ca CO3与Fe2O3的迁移富集特点确定,少陵塬剖面S3古土壤Bts3发育时的土壤为弱碱性,而Bts1和Bts2为碱性;初步确定少陵塬S3为黄褐土,S3发育时期西安地区的年均降水量为800 mm左右。  相似文献   
5.
红土坡地崩岗侵蚀过程与机理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崩岗是广泛发育于华南红色风化壳坡地上的各种崩陷地形,其危害性很大。按其形态特征可分为:条形崩网,叉(分支)形崩岗、瓢形崩岗、箕形崩岗和劣地崩岗等几种类型,其形态演变过程经历了前期的水蚀为主阶段,以及后期的重力侵蚀为主阶段,崩网的发生与下述几种情况有关:红土的机械组成特征,以及与水作用发生的变化;风化壳内的各种软弱结构面的存在;大暴雨触发作用以及各种地形要素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6.
张征明  杜华  王伟宏  王清文 《林业研究》2010,21(1):59-62,I0002,I0003
探讨了氧化铁颜料对木纤维.高密度聚乙烯复合材耐老化性能的改善作用。采用四种常用的氧化铁颜料与木纤维、高密度聚乙烯和其他加工助剂干混,并用自行设计的双螺杆/单螺杆双阶挤出机组制造木塑复合材料。对该木塑复合材料进行人工加速紫外循环老化处理,用CIE1976L^*a^*b^*表色体系和ASTMD790标准分别对老化前后的材料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加入颜料以后木塑复合材料的抗弯弹性模量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是弯曲强度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经过2000h人工加速紫外老化以后,不论是颜色要是力学性能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铁红和铁黑着色的试样在整个老化过程中表现较好,颜料添加量约2.28%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7.
双河洞小流域主要离子化学特征及其来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岩溶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各种盐类对主要离子的贡献,以喀斯特小流域为研究尺度,对贵州绥阳双河洞区域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化学进行野外监测、采样和室内实验,并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水样点进行主成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双河洞水化学阳离子主要以Ca~(2+)、Mg~(2+)为主,阴离子以HCO_3~-和SO_4~(2-)为主。水化学类型主要为Ca~(2+)·Mg~(2+)—HCO_3~-型水,而石膏洞为Ca~(2+)·Mg~(2+)—SO_4~(2-)型水。大多数离子的含量随采样点、季节和水体类型的不同而呈显著性差异;(2)岩石风化对流域离子组成影响显著,阴离子主要来自碳酸盐、蒸发盐或岩盐的溶解和风化,蒸发盐溶解是阳离子的主要控制机制,硅酸盐风化侵蚀作用对区域离子变化存在一定影响;(3)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对区域离子化学组成的影响程度按碳酸盐、蒸发盐和硅酸盐递减,其中H_2CO_3风化碳酸盐岩的影响显著,但在个别地下水主要受H_2SO_4风化碳酸盐岩的影响显著,此外农业活动和居民生活也有一定影响。研究结果对双河洞洞区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及岩溶碳循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法)确定了人工加速风化前紫色砂页岩系统各层次指标的权重,从而为计算系统熵值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陈宗颜 《安徽农业科学》2014,(12):3632-3634
以青海省湟水河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选取该河流沉积物常量元素含量、CIA风化程度指数,通过与大陆壳表层、黄土相关元素的对比,分析了湟水河流域地表化学风化程度.结果表明,湟水河沉积物富Ca、m,而K在全流域含量变化小,与大陆壳表层含量基本一致,表明湟水河流域地表物质化学风化程度低,处于饱和硅铝阶段早期(即脱Ca、Na阶段),地表的物理风化强于化学风化;CIA值大致反映了化学风化的程度,在中游段CIA低,上游和下游段CIA较高,具有相对稍强的化学风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We examined the geochemistry and micromorphology of the soils on a suite of morphologically well-defined and visually distinct fluvial terraces, up to 40 m elevation above the current riverbed, at Thangbi in the upper Bumthang Valley, Bhutan. The alluvia forming each of the terraces are lithologically and structurally similar, with shallow or moderately deep, clast-free sandy loam overbank deposits capping deep clast-supported beds of rounded boulders and interstitial sand. The topsoils on the 40 m terrace have more silt than those on the lower terraces. The soils are interpreted mainly as a monoclinal post-incisive chronosequence. Features that indicate progressive pedogenesis with increasing elevation include subsoil rubefaction, crystallinity of free Fe sesquioxides, and weathering of susceptible primary minerals, such as biotite and hornblende. However other soil attributes show no systematic trends and the overall impression is of limited pedogenesis, even in the soils on the higher terraces. We examine possibilities that the immaturity of the soils is due to pedogenic rejuvenation by post-incision additions to the soil parent materia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