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70篇 |
免费 | 7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36篇 |
农学 | 4篇 |
基础科学 | 1篇 |
28篇 | |
综合类 | 109篇 |
水产渔业 | 1篇 |
畜牧兽医 | 178篇 |
园艺 | 4篇 |
植物保护 | 1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18篇 |
2021年 | 16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12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17篇 |
2015年 | 15篇 |
2014年 | 23篇 |
2013年 | 19篇 |
2012年 | 25篇 |
2011年 | 25篇 |
2010年 | 37篇 |
2009年 | 41篇 |
2008年 | 30篇 |
2007年 | 26篇 |
2006年 | 13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海三江源区生态保护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江源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高原湿地,这里河流纵横,湖泊密布,水资源十分丰富,素有“中华水塔”的美誉,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文明之源、生态之源,也是财富之源,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全球气候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3.
马宏义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05,35(5):40-41
通过对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环境现状的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实施退牧还草与生态移动工程,依法保护草地生态,实行以草定畜等措施,有效抑制三江源区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全区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三江源区黑土滩人工草地在生态恢复中的地位、研究历史的回顾,对黑土滩人工草地的研究最新成果进行了总结分析,提出了目前该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出适宜三江源区“黑土山”退化草地种植的多年生牧草,于2019年在达日县窝赛乡直却沟阳坡和阴坡种植5种披碱草属牧草,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对阳坡和阴坡不同披碱草属牧草的适应性、生产性能进行研究与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阳坡和阴坡5种披碱草属牧草均能安全越冬并完成生育期收获种子;同一坡向不同草种,阳坡‘同德’短芒披碱草(Elymus breviaristatus‘Tongde’)、阴坡麦宾草(Elymus tangutorum)的地上生物量最多,分别高达908.88 g·m-2和979.03 g·m-2;不同坡向同一草种,阳坡‘同德’短芒披碱草的地上生物量较阴坡增加了362.39 g·m-2;阳坡‘同德’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Tongde’)的种子产量较阴坡增加104.07 g·m-2。将牧草高度、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种子产量、千粒重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得出,阳坡‘同德’短芒披碱草和麦宾草,阴坡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和‘同德’老芒麦长势较好,综合价值较高,适宜... 相似文献
6.
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环境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环境现状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实施退牧还草与生态移民工程,依法保护草地生态,实行以草定畜等措施,有效遏制三江源区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全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7.
“黑土滩”的形成有其独特的气象条件、海拔范围和区域特征,其主导因素是草场超载过牧、乱采滥挖、鼠害破坏以及冻融、风蚀和水蚀等自然因素。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三江源地区有机牦牛产品发展现状,分析总结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今后建设与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9.
利用青海省三江源区兴海县气象站近47年的气温、降水、冻土等气象资料的变化及其对该地区草地生态环境的影响作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7年来,三江源区兴海县的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降水呈不明显的上升趋势,干燥指数呈极不显著的上升趋势,年最大冻土深度明显上升,20世纪90年代以来极端天气事件增多。鼠虫害、牲畜存栏数的不断增加、滥采乱挖和工矿业的迅速发展造成兴海县植被生产力下降、草原退化严重。进入21世纪后,该地区的气候呈暖湿化发展,牧草产量和牧草高度呈上升趋势,提高了草地生产力,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三江源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足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江源的生态问题对全国生态和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研究其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三江源2000–2012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盈余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2年三江源人均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各土地利用类型分配不均,其中耕地供给率最大,其后依次为林地、水域、草地、化石燃料用地和建筑用地。人均生态承载力呈下降趋势,按降幅由多到少依次为建筑用地40%、草地29.95%、耕地20%、林地14.81%、水域2%。另外,草地对生态承载力的贡献最大,年均贡献率达41%,其次为林地,为38%。三江源整体呈生态盈余,但盈余有下降趋势,且不同土地类型生态盈亏也存在差异,其中草地和林地为生态盈余,耕地和化石燃料用地为生态赤字,水域和建筑用地开始由生态盈余转为生态赤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