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23篇
  免费   205篇
  国内免费   828篇
林业   200篇
农学   237篇
基础科学   573篇
  1410篇
综合类   1791篇
农作物   165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415篇
园艺   77篇
植物保护   181篇
  2024年   54篇
  2023年   135篇
  2022年   220篇
  2021年   246篇
  2020年   244篇
  2019年   299篇
  2018年   190篇
  2017年   251篇
  2016年   327篇
  2015年   258篇
  2014年   277篇
  2013年   284篇
  2012年   370篇
  2011年   348篇
  2010年   232篇
  2009年   245篇
  2008年   142篇
  2007年   180篇
  2006年   147篇
  2005年   111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61.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水稻品种运2645为供试材料,设置常规处理(A)、麦秸还田(B)、麦秸还田减肥(C)、肥料运筹(D)和旋耕(E)5个处理组合,研究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及农田地表径流NPK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1)麦秸还田使水稻产量比常规处理增加3.0%左右;(2)试验年度稻季农田总地表径流水量为4.3×103m3·hm-2;(3)麦秸还田减肥和麦秸还田处理比其处理明显降低农田地表径流水体NPK流失量,不同处理地表径流总N流失量由低到高依次为麦秸还田减肥、麦秸还田、常规处理、肥料运筹和旋耕,不同处理地表径流总P和K的流失量由低到高依次为麦秸还田减肥、麦秸还田、肥料运筹、常规处理和旋耕;(4)麦秸还田能够降低稻田地表径流NPK的流失率,但麦秸还田减肥处理由于流失量减小幅度远低于肥料施用量的减小幅度,其NPK流失率均表现为最高;(5)麦秸还田使水稻产量略有增加,使稻田地表径流水体NPK流失量和流失率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62.
秸秆中金属元素是关系农作物秸秆科学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秸秆中金属元素原子吸收光谱(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scopy,AAS)测定方法标准,该研究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测定黄芪(GBW10028)标准物质、玉米秸秆、小麦秸秆和棉花秸秆中金属元素含量,比较了不同前处理方法对样品中K、Cu、Fe、Zn和Mg分析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消解、干法灰化和湿法消解测定黄芪(GBW10028)标准物质中金属元素含量差异性显著(P<0.05),微波消解比干法灰化、湿法消解准确度高。微波消解对玉米秸秆、小麦秸秆和棉花秸秆中各金属元素的影响与黄芪(GBW10028)标准物质趋于一致。微波HNO3与微波HNO3-H2O2测定结果差异性不显著(P>0.05),微波HNO3比微波HNO3-H2O2和微波HNO3-H2SO4测定结果稳定。微波HNO3是进行秸秆样品金属元素含量测定时较准确简便的前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63.
黄景  顾明华  徐世宏  杨为芳  江立庚 《土壤》2012,44(4):696-703
为探讨免耕抛秧栽培对土壤剖面形态特征的影响,分别对连续2年和7年结合稻草还田的常耕和免耕试验的土壤剖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常耕对土壤剖面形态特征影响不明显。免耕改变了耕作层亚层的剖面形态特征,且表层土壤疏松和pH值变小;水稻根系向土壤表层集中和裂隙出现部位增高。普通免耕形成的耕作层构型是Aa1-Aa2-Aa3,疏松表层较薄、亚表层有变坚实的趋势。稻草还田免耕形成的耕作层构型是O-Aa1-Aa2-Aa3,鳝血斑的数量增加、土壤颜色加深、疏松和体积质量降低。以稻草还田免耕抛秧形成的土壤剖面协调土壤肥力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4.
秸秆生物反应堆与菌肥对温室番茄土壤微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为研究秸秆生物反应堆、微生物菌肥及两者配套措施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功能多样性,以及作物生长的长期影响,试验以传统种植方式为对照(CK,常规栽培),研究了菌肥(T1,微生物菌肥4 kg/667 m2)、内置式秸秆生物反应堆(T2,秸秆(4 t/667 m2)+发酵沟菌剂(8 kg/667 m2)+腐熟猪粪(600 kg/667 m2))及2种措施配套处理(T3,秸秆(4 t/667 m2)+发酵沟菌剂(8 kg/667 m2)+微生物菌肥(4 kg/667 m2)+腐熟猪粪(600 kg/667 m2))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CK相比,秸秆生物反应堆能够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壤含水率;而菌肥能够在一定时期内降低土壤含水率,秸秆生物反应堆能够显著降低土壤酸性和电导率(EC,electrical conductivity)值,缓冲土壤酸化和次生盐渍化;而单施菌肥对土壤酸碱性和EC值没有显著影响。2)秸秆生物反应堆(T2)增加了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和土壤微生物量,降低土壤中速效磷、钾的含量;微生物菌肥(T1)降低了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和微生物量,而显著提升了土壤的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两种措施配套处理效果则更明显。3)菌肥能够改善土壤微生物对多聚物、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的利用效率,而秸秆生物反应堆能够促进土壤微生物对于一部分氨基酸、羧酸类、酚酸类和胺类物质的利用。而2种措施同时使用时,其促进和改善微生物碳代谢能力的作用则更加显著。4)各处理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各年度番茄产量。综合考虑,认为内置式秸秆生物反应堆和菌肥配套处理(T3)能够更好的改善和修复日光温室连作土壤,增加作物产量,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农艺措施。  相似文献   
65.
秸秆促腐还田对土壤养分及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通过2年的小麦-玉米轮作田间定位试验,设置5个处理:不施肥(CK)、单施化肥(F)、化肥 秸秆(FS)、化肥 秸秆 腐秆剂(FSD)、磷钾肥减施20%(按P2O5和K2O计,与F比较) 秸秆 腐秆剂(F4/5SD),通过分析作物收获后土壤耕层养分、活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计算土壤不同形态碳素有效率和碳库管理指数等,探讨秸秆促腐还田对沿淮砂姜黑土土壤养分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常规秸秆还田处理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13.0%、4.6%和10.7%,土壤活性有机碳有效率增加12.0%和11.1%,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提高了30.6%;2)秸秆促腐还田处理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17.4%、40.5%和12.4%,土壤活性有机碳、活性有机碳有效率和可溶性有机碳分别增加了12.0%、9.5%和51.3%,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提高了102.3%;3)土壤碳库管理指数与土壤养分含量、土壤碳素有效率等的相关性较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有显著提高。可见,秸秆促腐还田较常规秸秆还田更利于提高沿淮砂姜黑土土壤养分含量、有机碳中活性组分含量及其有效率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即使减施磷、钾肥20%,该措施的增肥和培土效果也不会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66.
中国粮食作物秸秆焚烧排碳量及转化生物炭固碳量的估算   总被引:18,自引:16,他引:18  
生物质燃烧对全球大气碳排放和气候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利用生物质制备生物炭实现碳封存备受重视。该文根据2001-2010年中国粮食产量,估算了主要粮食作物秸秆产量,结合秸秆露天焚烧比例及CO和CO2排放因子,得出CO和CO2的排放量及碳排放总量。同时,根据实验室条件下秸秆转化为生物炭的产率及碳含量,估算了中国粮食作物秸秆转化生物炭后固定碳的量。结果发现,中国粮食作物秸秆因焚烧年排放CO、CO2和总碳量分别为1.15×107、1.57×108和4.77×107t。中国粮食作物秸秆全部转化为生物炭后年平均可固碳0.96×108t,如果把每年焚烧秸秆的量全部转化为生物炭可减少近一半因焚烧秸秆排放碳的量,可见,生物炭固碳技术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碳汇技术。  相似文献   
67.
CaO预处理提高玉米秸秆厌氧消化产沼气性能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为探索CaO预处理方法对玉米秸秆厌氧消化产沼气的影响,采用了3种不同质量百分数的CaO分别在3种不同处理时间下对玉米秸秆进行预处理,并在中温条件下进行了厌氧消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经过CaO预处理后,玉米秸秆的组分被不同程度破坏,厌氧消化产沼气能力有较大提高,厌氧消化时间有所缩短。综合日产气量、累积产气量、厌氧消化时间等各项参数来看,以5%CaO预处理3d的处理效果最佳,与未经预处理的效果相比,累积产气量提高了136.85%,消化时间缩短了5d,总固体(TS)和挥发性固体(VS)去除率分别提高了21.72%和7.18%,综合效果要优于其他处理组,有效地提高了玉米秸秆厌氧消化的产气量和产气效率。  相似文献   
68.
农作物秸秆热解多联产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4,他引:4  
农作物秸秆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先进高效的秸秆利用技术,有助于缓解能源危机,增加废弃物资源的二次化利用,降低环境污染。该文介绍了一种新型的农作物秸秆固定床干馏釜气固液联产技术,并以湖北省天门市杨林办集中供气示范站为商业化运行典型案例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农作物秸秆固定床干馏釜气固液联产技术可以同时产出中等热值(8~12 MJ/m3)的民用燃气和低位发热量达到28 MJ/kg的生物质焦炭,此外还有一定应用潜力的木焦油和木醋液。现有规模商业化运行,电价和用工成本的大幅上升降低了集中供气示范站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9.
秸秆发电和气化残余物作为肥料在水稻生产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秸秆发电和气化残余物(下称草木灰),其含有丰富的大量和中微量元素,如K、Ca、P、Mg、Si、Cu、Zn、B等,其中钾含量尤为丰富。而水稻是一种喜钾和硅的作物。将草木灰作为钾肥应用于水稻的生产上,一方面可节约生产成本,另一方面还可以改善大米的品质;但草木灰同时还含有重金属元素,过量的施入势必会带来土壤环境的恶化,本文通过分析土壤中和大米中重金属含量的变化,得出本试验中草木灰的施入不会引起环境的恶化;从生产成本和水稻产量与品质上综合考虑得出处理木灰1 50%替代化学钾肥和草木灰2 75%替代化学钾肥是最佳施肥处理。  相似文献   
70.
The behavior of phenolic substances in the decaying process of rice straw, ladino clover, and fanen leaves of red oak under moist conditions, and also of rice straw under various conditions were compared in the laboratory. The amounts of phenolic substances, divided into either humic acid and fulvic acid fractions, or ether-extractable, butanol-extractable and organic solvent-unextractable fractions, and the amounts of individual phenolic acids were periodically determined during incubation for 150 days. The following results were obtained.

1) The amounts and behavior of phenolic substances in various fractions differed considerably among the plant materials. The total amount of phenolic substances was remarkably larger in red oak leaves than in the others during the whole period of incubation. The amounts of phenolics in the fulvic acid fraction changed to a larger extent than those in the humic acid fraction during the decaying process of plant materials. The changes in total amount of phenolics in decaying red oak leaves and ladino clover were mainly due to changes in the level of relatively hydrophilic phenolics in the fulvic acid fraction, but the changes in decaying rice straw were mainly due to changes in the level of relatively lipophilic phenolics.

2) Rice straw and ladino clover, especially the former, contained large amounts of p-coumaric and ferulic acids, but these decreased rapidly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decaying process. The amounts in red oak leaves were small, but did not decrease markedly during incubation.

3) The changes in amounts of phenolics in both humic acid and fulvic acid fractions in the decaying process of rice straw were largely influenced by temperature, moisture, and pH, but not to a large extent by C/N ratio and the presence of soil. At higher temperatures under moist conditions, phenolic substances disappeared rapidly. Also, acidification of the system inhibited the degradation proc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